查看原文
其他

探访民间中医:见识决定意识

不老的咸鱼 歧路漫 2023-03-25

今天去拜访了一位擅长使用经方的民间中医前辈。

作为一个没有任何官方背景来背书的民间中医,能靠着本事让几位三甲医院的西医跟着他“西学中”,感觉也是相当了不起了。

比起其他民间中医动不动自称“xx代传人”,这位前辈倒是大大咧咧承认,自己就是从部队复原之后才开始自学的,中间也跟着很多人学习。

学到现在也已经是学了三十多年了,依然感觉到每天都还能在医术上有所进步。

我对人家的学习之路比较感兴趣,就多问了一些问题。


(一)如何拜师


我说总感觉首先是好老师特别难遇到,很多人可能在中医药大学呆了好几年,也没遇到多少个真的说特别强的;

其次是真遇到高手了,人家也不见得愿意教。

现在这些培训班,动不动几千几万的,而那些开班的人,搞什么一期班二期班进阶班亲传弟子班,教就教一点点,很多人跟着学也其实没学到多少;

很好奇前辈当时是怎么打动那些老师的?

前辈说,这些东西看很多方面的。

首先基础肯定得打好,不然你连谁在忽悠都看不出来。

这些年遇到的忽悠实在是太多了。

也没有办法,人家就靠着这些东西吃饭,所以就真真假假,各种都有。

只有自己先把基础打好,才明白自己需要学的是什么,能给自己带来提升的是哪方面的老师,跟这些老师学多少,学什么。

自己得明确想学什么,再去找老师。

前辈当时已经是参加工作的人了,再要去拜师肯定不能像大学生一样。

于是都是得先和那些医生混熟。

去到那里先帮人家干干活啊,聊聊天啊,去看人家的时候带着烟和酒啊,总之先搞好关系再说。

等混熟了之后,人家也知道你是一个不错的人了,你再去提问,我在哪些哪些方面存在疑问,你能不能告诉我一下?

态度肯定得诚恳,无论是学技术也好,还是求一些经验指点也好,都要摆正心态,你是来求教的,人家愿意教你,都是很难得的情分了。

首先人家肯定是先看你这个人怎么样,是不是那种专门来偷方子的,是不是听完了东西学到手了就跑了的;

然后就是看你这个人基础怎么样,听不听得懂;

最后当然就是,不要影响别人赚钱。

人家就靠这些东西吃饭的,守口如瓶就是怕别人知道了砸自己饭碗。

很多人一眼就看得出来你学得怎么样,会考虑到底跟不跟你说。

有些诀窍啊,人家不告诉你,你自己去摸索几年也不见得摸索得出来。

哪怕方子给你,不告诉你怎么用,你还是用不出那个效果。

所以啊,一定要用那种对患者负责的心,对中医虔诚的心,去打动别人,不要搞得好像就是为了赚钱,那这样别人就不见得愿意和你说了。


(二)如何找到正确的路


前辈自学中医六年后,才开始给别人看病。

这前六年都是在自己身上试。

一开始给别人看,疗效也是极不稳定。

总感觉没有找对路。

于是找很多老师,这边学一些,那边学一些。

举治肾结石的例子,前辈当时发现有两位中医,一个擅长消石,一个擅长止痛。

他就两位老师都去学习,把他们两个人的思路综合起来,形成自己的一套思路,治疗肾结石就又快又好了。

其实就是要见得多一些,才能知道哪条路最适合自己。

有一句话叫“思路决定出路,脑袋决定口袋”,很多事情其实就是看你的见识够不够,有没有见识过足够多的案例。

前辈说自己有一次被打脸的经历让他格外印象深刻。

当时连续治好了几个大病人(都是让京城三甲医院束手无策的疑难杂症,以及一些重症患者),于是被邀请去做分享。

遇到石家庄的某个三甲医院主任。

当时是有人邀请前辈去诊治一个患者,查出来白血病,然后出现了肺部积液,一直抽一直有,怎么也止不住。

前辈当时一想,我治过啊,再看病人情况,啊哈,心里有数了,于是很自信的表示,三副药搞定。

当时已经有不少人表示赞叹了。

结果那位石家庄三甲医院的主任不以为然,区区肺部积液,还要三副药?

主任说,在我们医院,这样的患者,给他的背上贴暖宝宝,睡一觉就好了,哪还用吃药。

当时引发一阵窃窃私语,估计不少人是真没有见过。

前辈当时也相当尴尬,后来那个人也没有邀请前辈出诊,而是找那位主任出手,据说是真的有效。

前辈自己就在琢磨,难不成是真的在背俞穴上面热敷就能有效?

我听着也觉得神奇,还是说贴的不是暖宝宝,是有些中药在里面的膏贴?

还有一个案例。

前辈虽然喜欢经方,但是也不会有什么门户之见,派别之见。

在治疗乳腺癌的患者时

用各种方子都感觉效果一般。

后来去遇到一位中医,用的是外治法,效果相当好。

那位中医起名叫冰螺捻子,据说是来自《医宗金鉴》。

前辈看了一次,基本就会了。

后面自己来操作,效果也是相当好。

于是就知道中医的各种疗法都很有价值,没有必要把自己局限住。

我出于好奇,查了一下。

倒是和前辈描述的差不多。


(三)


聊到这个,顺便就再聊一下砒霜。

陈竺夫妇研究砒霜研究得功成名就,但是其实砒霜还有很多东西没有研究明白,完全可以进一步去研究。

比如普通人吃了砒霜再去喝酒,基本就是死得很快的。

前辈有一次在广西,却遇到一位民间中医,治疗肿瘤患者,就让人家到江边,吃几克砒霜,紧接着喝一些酒。

然后这个民间中医等别人刚喝完酒没有准备的时候一脚把人直接踢到江里去。

堤岸高,患者必须自己游到对岸去才能上岸。

民间中医就坐在对面岸上,让患者自己游过来。

患者在江里面拼命扑腾,也不会让别人来救,就让他自己游过来。

等患者拼尽全力游上岸了,再去做检查,肿瘤就消失了。

相当神奇。

我想可能也是患者被踢到水里,一受惊,加上江水寒,寒气困厄,正气全部回防关键部位,这下就逼着毒力直接奔着肿瘤去了。

不过就算知道这个疗法,照样是不敢轻易去试的。

只能说有待中药学院的同学进一步研究。


(四)给中医学生的建议


最后肯定还是要请教一下,如何才能拥有这样子独立出诊的能力。

前辈说,其实最理想的,就是如果家里能支持的话,自己出来开诊所是成长最快的,最起码也应该出来和人合伙出诊。

因为自己开诊所,就会要求你又懂医又懂药,还会让你有一种紧迫感,要是你水平不够,真的留不住患者。

现实的压力会逼着你不断进步。

其实只要有压力有动力,坚持练上几年,都会有很大进步的。

我也觉得,说把基础打扎实,平时多练手啥的,大部分人听了也就听了,很少能有足够的压力和动力逼着自己去每天学习每天改进。

只有自负盈亏的时候,每一个患者都非常重要,都容不得自己马虎大意,(看不好轻则流失客源,重则被人找上门来搞事情)在这种情况下,才会逼着自己每天总结反思。

体制内的不少所谓专家,医术差得要死,连研究生甚至本科生,都能看出他们水平一般。

但是架不住体制内永远不缺患者,看不好了无非下次换人,出事了有单位帮着撑腰,人家照样是可以拿着几个得意案例口若悬河讲得眉飞色舞,听得台下的学生面面相觑。

何况真进入体制内了,身不由己,很多时候被迫顺应一些要求,久而久之,也就忘了真正的中医是什么样子了。

前辈给的第二点建议就是锻炼自己的眼光和“听力”。

遇到优秀的中医了,知道人家有什么值得自己学习的,就一定要摆正心态,认真学习;

哪怕遇不到那种非常优秀的,只要那个人有可取之处就好,不能要求太多;

同时人家和你说话的时候,不要老是当成闲聊。

很多时候人家看教不教你,就看你听不听得懂人家的弦外之音,或者知不知道人家在说什么。

我自己也有所感触,去拜访民间中医的时候,他们总是问我们有啥想问的。

很多时候总是提不出什么有价值的问题。

而上次有一位我心中的优秀同学一起去拜访民间中医,人家就能有很多自己的思考。

哪怕是肿瘤的治疗这种我们看来和本科生距离比较远的事情,人家也有大量的观察和分析,和民间中医聊得相当投机。

很多时候人家讲的东西,可能包含了多重含义。

水平不够,只能听懂第一层;

只有有相关积累的人,才能听懂第二层,甚至第三层。

就像一个老中医把他的方子给你看,问你为啥给这个患者开这个方子,跟诊的几十个人就是可以给出几十种说法。

有的说得有理有据,逻辑严密;有的就是东拉西扯,只能强行硬编;

还有的就是大脑空空,支支吾吾,完全说不出什么东西。

老师面前的一分钟,背后同样是各自的“十年功”与“十年松”。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