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认不清过去的钱是怎么赚到的,也就看不出未来的钱是怎么赚的

不老的咸鱼 歧路漫 2023-03-25

最近进入一些付费的圈子,看了一些人的经历分享,感觉还是挺有意思的。

有位程序员的分享是这样的,ChatGPT在国内刚火起来的时候,他就意识到这个是给自己的公众号视频号乃至于知识星球引流的好时机。

立马注册了ChatGPT相关的公众号,视频号,写出了大量的文章(最搞笑的有些文章是用ChatGPT写的)。

做到了在百度上刷到的ChatGPT相关的小视频,百家号文章等里面很大一部分都是自己的,然后在上面用给大家开放一些ChatGPT体验端口的形式给自己的公众号引流。

短短一周涨粉数万,然后自己的相关社群暴涨几百人,一周之内变现五位数,直奔着六位数去走。

而这位程序员认为自己还是反应太慢了,自己的同事,一周之内的变现早已突破六位数,奔着七位数去走了。


(一)


那位同事的故事则是,当年看着比特币在美国爆火,再到国内小圈子知道,中间有一到三个月的时间差;而中国有小圈子知道,开始攒局赚第一波钱和让绝大多数人都知道引发追捧,又有一到三个月左右的时间差。

凡是在这两个时间差之间上车的,都能赚不少。

于是那位程序员就养成了每天看美国最近科技进展和资本概念的好习惯。

在去年12月,ChatGPT就已经在美国引起轰动了。

但是当时国内只有小圈子会关注这个东西。

这位程序员立刻意识到,风口来了。

赶紧去做测评,做解读,另外也做一些别的布局。

这下子直接成爆款了,吃到了最早的那一波红利。

可能一开始看这种故事,想到的是,哎呀,要善于发现风口啊,要保持对科技前沿的关注度啊,要快速行动啊之类的,争取赚到风口的快钱之类的。

但是和优秀同学交流一番之后,还是要承认,人家的钱也是靠技术和认知赚到的。

别的不说,自己一直老老实实上国内网,不懂得“科学上网”,就算我在国内第一时间知道ChatGPT,我又能干吗?

我可能连个ChatGPT的账号都不知道怎么注册。

更不要说人家光速推出科普文和测评视频之类的反应速度了,我对这些科技前沿的东西了解不多,让我测评我也说不出什么专业内容来。

所以看似是赚到快钱,其实这些快钱的背后也还是有些门道的。

就像今天那位优秀同学说的,赚钱的都是做局的人,以及忽悠别人入局的人。

本来就是炒概念,就像ChatGPT之前的阿尔法狗,元宇宙啥的,也是引发热议,但是后面跟风的人有赚到钱吗?

普通人去追捧这些快钱,就像当年追捧比特币的那些人一样。

李笑来那一批最早买入的人是赚到盆满钵满,但是跟风进币圈的那些普通人就不幸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批“韭菜”——韭菜一词正是出自李笑来对那些散户的评价。



(二)


第二个故事更刺激,直接上到了破千万的规模。

一个搞房产投资的知识星球博主,说自己买的楼盘隔壁的小区,三年前开盘的时候,12万一平,被很多人吐槽。

今年初交房了,二手房挂出来,直接是22万一平,面积是180平左右的。

3年,大概率是能赚1500万以上的。

甚至还举了南京的房价做例子,2020年买入价31000左右,140平。

现在的挂牌价,也基本都是35000-40000之间。

哪怕疫情三年啥都不干,资产也上涨了百万的级别。

如果啥都不知道,单看这些故事,那真的就

哇,买房真好啊。

可是同样是买房,也有人买错地段,升值极为有限,还搞得自己现金流无比紧张的。

喊着逃离北上广的人一批接一批,而驱离他们的都是房价。

可是全国的有钱人还是一批批的去北上广深买房。

所以有时看着是老破小的屋子,却卖得很贵很贵,很多买不起的人就大骂,这就是泡沫;

而对于那些买得起的人来说,这个地段,随着更多配套设施的完善,将来是一定会升值的。

于是想方设法的接着买。

这句话其实就是在讲地段比很多其他的东西都要重要的道理。

作为大学生,周围大量的声音,都是高房价劝退型的。

但是有时冷静下来想想,房价总得有人来接盘。

大城市里面,总会有年轻人涌进来的。

个个都知道少子化,但是十年之后,北京依然可以虹吸全北方甚至全国的高端人口,而很多地方怕是要鹤岗化了。

去一个房价低的地方“躺平”,其实说得扎心一点,房价低,当地zf的财政收入就少,能提供的公共服务就少。

所有的公共服务,都是有成本的。

当地给不到足够的钱,好老师就会跑,好医生就会被挖走,高素质的人才就容易外流,各种到时你去各种办事单位面对的就是一堆“对得起那种工资”的人。

所以很多很年轻的人,很喜欢喊去小地方躺平,喊逃离北上广,想不明白为什么那么多人要去大城市吃苦。

但是却要看到,在村里赚到钱的人,很多会把家里搬到县城上去住。

在地级市里赚到钱的人,总是把自己的孩子往省会和大都市去送,而他们的钱,也都流向了大城市。

大城市会越来越好,进一步吸引更多资源。

有时就是坐的电梯不一样,所以同样的十年过去,彼此的人生高度天壤之别。


(三)


今天那位优秀同学说,听故事听案例分享,一定要注意前提条件。

关键信息不要定位错了。

没有把底层逻辑摸清楚,就不要轻易下结论。

要区分事实和观点。

观点分对和不对,对与错都有其适用范围。

事实是分全和不全,不同人叙事的角度可能是不一样的,没准会漏掉很多关键信息。

就像有条央视新闻说的,95后摆摊一晚上收入九千。

下面是一堆的读者表示怀疑。

然后深入去扒一下

其实不是人家收入数据是假的,而是人家能做到那样的水平是占尽了各种便利才得到的,并不是那么简单实现的。

有相当多的关键因素没有被报道出来。

央视的这一个宣传,无疑是为了大家多点去创业,哪怕是摆摊也好。

但是真要觉得,自己去家附近随便摆个摊也能复刻这对夫妇的成功,那就基本上是过于天真浪漫了。


(四)


当初有一位博导和我说过,他研究一个当下的问题,一定是先把这个问题的来源和演化过程研究清楚。

只有研究清楚这些之后,他才会下决定,这个是不是值得自己研究,如果值得,又需要花多少时间。

之前听这个其实没有太深的感触。

今天看到一个案例,立马就想起博导的这句话了。

有人在知识星球提问,自己想去海南开一个高级医疗中心,有非常看好的,也有非常不看好的。

事关金额极大的投资额,不得不慎重。

星球博主给的回答就充分体现了这种重视演化过程的思维,不要就当下泛泛而谈,要看现状是怎么来的


这就是用宏观视角去分析具体案例,知道当下的情况是如何一步步演化形成的,之后大致会往什么方向去发展。

理清了底层逻辑,才能够更好的预判未来。

运气可以帮自己赚到一定的钱。

但是不能指望一直靠运气赚钱。

很欣赏那句“所有赚的最稳的钱,都是对你认知和能力的打赏”。

愿与大家共勉。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