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不要只看到迷茫,还要看到迷茫背后的恐惧和无力

不老的咸鱼 歧路漫 2023-04-27
可能是因为迷茫得够久,所以现在反倒是知道不要老是用“迷茫都是难免的”来安慰自己。
正是很多时候在迷茫的时候一直都在选择逃避,所以才会让很多的未知显得格外难解。
逃避久了,就真的越来越没有勇气去直面问题了。
就像很多人面对就业,总是不知道自己能干啥,该干啥,能做好啥。
所以就非常emo。
其实大家也都知道,哪怕是一路读到博士毕业,照样是得面对就业问题的。
固然从国家战略角度,那么多毕业生涌入就业市场是真的消化不了,所以想方设法让尽可能多的人不要成为“社会不安定因素”,用考公考研等来“以时间换空间”,尽可能把就业问题后延;
但是对个人来说,很多事情就是总得面对的,甚至越晚面对压力越大。
就像某位老哥说的,学医的一学八年起步(本科基本找不到进入体制内的工作),18+8已经26了。
而北京这边哪怕是社区医院招聘,硕士应聘者年龄不能高于30,博士应聘者不能超过35,所以对于不少考研同学来说,如果考研是考了一两年,考的是学硕,毕业再去规培几年,真的就快赶不上时间点了。
而如果去卷博士,按照目前博士硕士大概一比十的比例,恐怕真不见得卷的上。
千辛万苦卷上了,也还有延毕的。
所以规划清晰一些,想去干啥看清楚一些,早点选好,总是更好一点的。
想进体制内的医院就早一点谋划,不要再浪费时间去想那么多有的没的,哪怕读个最水的专硕,一毕业直接去就业,也不要盲目选个所谓的“好学硕”想着自学中医,到最后真的赶不上。
当初听一个学长说,原本想要继续读博,院长亲口告诉他,不要再浪费时间了,能工作尽快工作。
“你做科研没有太多拿得出手的成果,要博士不见得能申得上”
“你想去的那个单位,我帮你说一声,现在还是有机会能入职的”
“可是三年之后,就算你的博士学位顺利拿到了,也不一定还能有位置了。”


1
迷茫的都是普通人

我很少和别人讲什么“不要让环境去改变你,要自己去改变环境”之类的话。
因为我觉得最简单的一个道理,但凡是真的能影响环境的人,也大概率不需要找人聊这些。
都是普通人,普通人的一生不是宏大叙事,而是混口饭吃。
我觉得但凡是真大佬和能成为大佬的人,基本是不会总让自己迷茫的。
就像中医学生里面,真要是很有医术,或者真的有心追求医术的人,不会迷茫的。
最迷茫的都是普普通通的,没啥突出优点和特长的,甚至更扎心一点,对自己学习能力都没啥信心的。
因为没信心+觉得自己菜,所以很害怕没有好的结果。
当然我觉得现在的我,就已经是可以接受,哪怕真的是毕业要工作就只能当“骆驼祥子”,一个月就赚极其微薄的收入,活得极其狼狈,我也认了。
因为承认自己确实没有太多核心竞争力,同时给社会和他人带来的价值有限,想要更多的钱,更好的生活,问自己配不配的时候,觉得还真不一定配。
就像我的某位同学,知道自己大学这几年没有好好学,说如果找不到好工作,要进厂就进厂。
反正现在大学生约等于年轻人(有六成同龄人都是大学生),也没啥“浪费人才”了,自己也知道自己不是人才。
我们就是看清了,如果真的没有好的工作,那烂的工作该接受就接受,哪怕周围人都觉得难以接受也没有关系,因为都是自己没本事造成的。
接受了这一点之后,反倒心态都好了很多。
那就为了以后好过一点,好歹多学一点真东西。

2
学霸与学渣

在北中医这几年观察不少人,有一点就很有意思。
很多人高中是顶级名校,论高考分数也很高,不乏有C9水平的学霸。
真要说论应试水平,应该是属于班内前列的。
可是这些人到了大学之后很多都成绩一落千丈,甚至还有不断挂科的;
大家也都能接受,大学的课程,认真学基本都能考高分,哪怕是学不会的,多刷题,多背书,总能考好的。
有次和一位毕业于顶级名高中的老哥聊天,感慨老哥你这个当年浙大复旦都能考上的大佬,现在考个期末都把你虐成这样,也是神奇了。
我当年高中的时候,全级第一都只有中山大学的水平,当年的我遇到你这种浙大复旦水平的大佬,怕是要顶礼膜拜的。
哪能想到有朝一日,能和你这样的大佬一起备战补考呢。
浙大水平说,我当年高中的时候,学习从来不用提醒,每天学校里面按部就班走,在家里就上午下午各学2个小时,晚上基本不学习,都在打游戏。
说来也神奇,当年也没说要怎么样的,该学就学,不会有什么拖延症;
到了大学,每次到了要学习的时候,总是想再等等,总是想着再玩一会,结果玩着玩着,一天就过去了;过着过着,一学期就过去了;
甚至到了期末考前,还是不想学。
学了不到一会儿,就开始继续玩手机了。
当自己挂科的时候,家里还挺震惊的。
让我在家里好好学。
而我这一次在家里,也是没法再像当年那样说学就学了。
总是学一下子就走神,或者想着玩别的东西,看看手机什么的。
我高中时就有手机,也玩手机,微信微博B站啥的全都看,但是当年就不会整天想玩手机,学习的时候更加不会。
现在就感觉没法再像以前那样子直接进入学习状态了。
感觉有的时候就是失去了那种学习的自信之后,再面对学习就会有种恐惧感和无力感。
知道该学习了,但就是没有能力去做。
老哥的这种状态和很多人面对迷茫的状态是一样的。
  • 知道该去找实习,不想去;
  • 知道该去好好学英语,赶快过六级,不动弹;
  • 知道该好好学点真东西,给简历多一点成果,没行动。
看起来都是“懒”,其实背后,是不是也是一种恐惧感和无力感?
觉得事情都比较难,自己做不好了,没有信心;或者做起来太麻烦了,自己恐怕做了也得不到好的回报,没有耐心。

3
认知才能行动

按照鸡汤文的写法,现在该劝大家去行动了。
但是那样子除了加深emo不会有任何作用。
我其实觉得上面的话都只是第一层。
更深一层是,带给你恐惧和无力感的,到底是什么呢?
为什么你会觉得自己当下没有如理想中的那么好,就让自己这么恐惧和无力了呢?
其实正常来说,当下的一般正是说明自己的提升空间很大,进步也比较容易,就像百分制的考试时让你从70分提到77分,总是比从90分要提高到97分的难度小很多的。
我最近的想法是,很多的恐惧和无力,正是来自于和外界以及内在预期的比较。
你不愿意接受自己的普通,也不愿意接受和别人的不普通之间的差距。
就好像你参加一次期末考试,哪怕你就考了61分,但是和你一起考试的其他同学都是60分以下,全班甚至全年级就你一个及格了,很多时候你依然会觉得自己还不错;
但是如果你追求的就是自己要尽善尽美,那你还是会很失望,很生气,觉得这个考试自己考的太差了;
而如果你考了98分,可是班上其他同学都是100分,很多时候你依然会觉得自己没有考好;
只有当你说,我之前觉得我只要写完卷子就算佛祖保佑,60分万岁,没想到能考这么高。依然会兴高采烈。
所以看到了吗,破除恐惧和无力的第一步其实不是去行动,而是去看清自己的预期和与其他人的比较在哪。
比如我当年大三大四期末考前也不想复习,一直逃避,对于学习充满了恐惧和无力感。
后来我认真去直面自己的内心。
我对学习的逃避背后是我对自己能不能复习完顺利考过期末考试的深深怀疑,担心自己就算复习了也考不过;以及我对于学习本身的枯燥缺乏忍受的想法,觉得太痛苦太乏味了,就是不想去忍。
后来认真回想自己当初认真学习的时候,其实也会觉得很乏味。
但是当年没有需要忍的想法。
因为当年自己还是有信心能通过努力把成绩提高的;
还是期待着提高成绩来给自己争取一个更美好的未来的;
所以根源还是在心里有没有那一份信心和期待。
于是我把复习考试的心态转变为,相信我只要学了,肯定能过。
一遍遍告诉自己,我看的每一个知识点,都是考点。
就这样,每次做事情,都告诉自己,我做了就是赚的,做的都是有回报的。
不用看和其他人比我是快是慢,回报是大是小。
我接受我就是这么普通的一个人,可能也没法说做了一定能成功啥的,但是好歹把普通人能做到的事情先做完。
把预期放在过程,而不是结果上面。
这样才能让自己好歹迈出第一步,进而一步步走下去,把问题解决。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