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补钙的误区

浪花一朵朵​ 淋床医学
2024-08-28

补钙的误区

钙有多种生理作用, 如构成支持身体的骨骼和牙齿、维护神经与肌肉正常活动、促进体内某些酶的活性、参与血液凝固的过程等。时下, 各种各样的钙剂充斥市场, 有“活性钙”、“离子钙”、“分子钙”、“络合钙”等达200多种, 这些钙剂生产商家都声称别厂生产的钙产品难吸收、副作用大, 自己生产的钙产品吸收率高, 甚至达到100%, 使消费者无所适从, 陷入了补钙误区。


1中老年补钙的误区


骨质疏松症多见于中老年人, 有些人认为钙是骨骼的主要构成成分, 补钙就能够防治骨质疏松症, 这种观点夸大了钙的作用, 是不科学的。


骨质疏松分两类, 一类是发生于老年人的骨质疏松.称老年性骨质疏松;另一类是继发于其他疾病的骨质疏松.称继发性骨质疏松。对于防治老年性骨质疏松, 钙的作用不是特效。实验证实, 在我们的骨骼内, 除钙以外, 还包括磷、锌、铁、锰、骨胶原蛋白、氨基酸等不可或缺的营养物质, 它们各自在骨骼内起着其他成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缺少其中某种物质或含量不足, 都将直接影响骨骼的整体质量导致骨质疏松。骨质疏松是由人体内的多种因素造成的, 缺钙只是其中原因之一, 单纯补钙并非骨骼保健的唯一因素, 也非骨骼保健的根本措施。


新的研究证明:在骨质疏松的发病机制中, 非机械因素 (激素、钙、维生素D等) 并非是最主要的, 而神经肌肉的作用等机械因素起了重要作用。例如, 骨相关激素、钙和维生素D可决定3%—10%的骨强度, 而机械因素对骨强度的影响可高达40%。这一理论可解释为什么有的久病卧床或多数慢性肌肉衰退性疾病的患者, 尽管补充许多钙或维生素D, 他们的骨质疏松症照样发展。对于治疗继发性骨质疏松, 需要注意的是临床上有很多疾病可引起骨质疏松, 例如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肾脏疾病、多发性骨髓瘤、骨转移瘤、骨囊肿等, 在治疗上, 单纯补钙效果不理想, 甚至贻误对病症的治疗, 导致严重后果。


2儿童补钙的误区


儿童骨骼发育需要钙, 缺钙会导致佝偻病。有人担心孩子患佝偻病, 从小即给孩子补钙, 认为补钙可以强身健体, 预防佝楼病。可凡事都有个度, 补钙也不例外。


补钙过多可使婴儿囟门过早闭合, 头颅不能随着脑的发育而充分增大, 一方面形成畸形, 另一方面可限制脑部发育;补钙过多还可使骨骼过早钙化闭合, 使骨骼的发育受到影响, 身高受到限制;骨中钙的成分过多, 骨骼变脆, 易发生骨折;吃太多的钙还会使孩子食欲不振, 影响肠道对其他物质的吸收;钙摄入过量, 还易使小儿免疫力下降等。


有人认为给儿童补钙能促进身高, 关于补钙与儿童身高的关系, 有学者专门进行了研究, Lee的研究结果是补钙可增加骨矿物质的含量, 但儿童身高无显著增长。王身笏等在研究了补钙对江门市162名习惯低钙膳食儿童身高的影响, 也得到了相似的结论。

3对补钙与疾病认识的误区


补钙与疾病的关系主要包括补钙与肿瘤;补钙与高钙危象;补钙与泌尿系结石;补钙与心脏病;补钙与肾功能不全等。


3.1 补钙与肿瘤


关于补钙与肿瘤, 研究较多的是大肠癌, 至于补钙能否预防大肠癌的发生, 至今尚无一致的结论。癌症患者高钙饮食极易引起高钙血症, 血钙浓度过高可引起食欲不振、呕吐, 还可引起中枢神经症状和记忆障碍, 甚至使机体呈睡眠状态, 严重时可发生昏迷。为避免高钙血症的发生, 延长肿瘤患者的存活期, 专家强调, 肿瘤患者应定期测定钙的含量, 避免食用如虾皮、海带、肉骨汤、牛奶、大豆及其制品等高钙食物。


3.2 补钙与高钙危象


有些患者如原发性甲状旁腺亢进症、多发性骨髓瘤、骨转移瘤 (如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等骨转移者) 、维生素D中毒等, 易患高钙血症, 这些患者若补钙, 极易发生高钙危象, 高钙危象是临床严重的急症之一, 病情险恶, 病死率高。


3.3 补钙与泌尿系结石


补钙可增加泌尿系结石的危险性, 而富钙食物不会引发结石, 这种矛盾现象使泌尿学家困惑不已, 至今尚无满意的解释。最近有人认为, 蔬菜中含有的草酸是产生泌尿系结石的最危险因素, 草酸与钙离子结合, 在泌尿系会产生草酸钙结石, 如果摄入富钙食物, 其中的钙便预先在肠腔中与草酸结合, 形成不溶性的草酸钙, 随粪便排出体外, 从而防止在泌尿系形成结石。


3.4 补钙与心脏病


有的医生倡导心血管病患者宜高钙饮食, 以降低血压, 维持心脏功能。然而, 研究表明, 心脏病患者补钙过量, 可因钙沉积而引起猝死。因此, 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血管病患者宜在专科医生指导下, 合理摄取钙或服用钙剂来达到降低血压的目的, 不应盲目补钙。


3.5 补钙与肾功能不全


肾功能不全时肾排泄功能下降, 钙剂慎用。


4对补钙与饮食认识的误区


4.1 “我国国民普遍缺钙”


持有这种观点的人多是根据1992年全国营养调查的结果, 每个标准人每日钙摄入量约400mg, 与我国营养学会推荐的每日膳食中钙供给量标准为800mg相差400mg, 认为缺钙几乎覆盖了所有的人群。需要注意的是, 这种差值是钙的摄入量不够还是钙供给量标准太高, 而且这些有关钙营养状况的资料都是建立在膳食调查的基础之上, 膳食中钙摄入量的变动很大, 很难得到准确的数值, 尤其是根据目前的膳食调查结果来推论钙的摄入量与需求量误差更大。另外, 能证明缺钙的一个有力证据是缺钙性疾病如佝偻病、骨质疏松症等的发病率, 但这方面的资料仅限于地市, 而且缺钙性疾病的诊断标准还需规范, 目前尚缺乏令人信服的数据。


4.2 “补钙得用钙剂”


有人认为, 现阶段我国国民膳食构成多以谷物为主, 蔬菜供应量较大, 其中的草酸、植酸会干扰钙的吸收, 加上食用含钙丰富的乳品或乳制品较少, 这种日常饮食不足以提供人体所需的钙, 因此, 需要补钙。把补钙的希望寄托在钙剂上面, 补钙得用钙剂, 然而这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其实, 从天然食品中摄取钙质较为安全可靠。专家建议, 只要人体基本健康, 胃口正常, 最佳的补钙方式就是合理调整膳食结构, 多吃一些含钙量高的食物, 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 就完全可以提供人体所需的钙, 钙剂的服用就没有必要了, 钙剂只宜用于严重缺钙者。


4.3 “人终生需要补钙”


人的一生, 从婴幼儿到老年都需要补钙, 这种看法是片面地夸大了钙的作用。其实, 钙是构成人体多种元素之一, 钙与其他元素一样, 每时每刻都在新陈代谢, 都不断地从饮食中摄取。

5对补钙认识的其它误区


5.1 60%~100%高吸收率


60%~100%吸收率是采用白鼠钙平衡法所测得的, 首先是方法不正确, 其次这仅是动物试验结果。而国外采用正确方法 (人体肠洗出法和同位素标记法) 所测得的各种钙盐的吸收率均在30%左右, 最高为碳酸钙39%。60%~100%高吸收率的危害, 在于误导人们大大降低钙的补充量, 使补钙量仅达正常所缺钙量的25%~50%。


5.2 “100%<39%”


“补钙, 关键在于吸收”, 这是一句广为流行且被人接受的广告语。“吸收”, 是吸收率?还是吸收量?却混淆不清, 现在人们似乎都默认是吸收率, 厂家也极力宣传吸收率, 这就犯了想当然的错误。实际上, 满足人体需要的是钙吸收量, 而不是钙吸收率。钙剂吸收率高, 但吸收量不一定高, 满足人体钙的需要程度不一定高。


让我们来比较同样服用1g L-苏糖酸钙 (分子钙, 含钙量为13%, 假设吸收率为100%) 和1g碳酸钙 (含钙量为40%, 人体吸收率39%) , 哪种钙吸收量更高呢?


钙吸收量=钙盐服用量×钙盐含钙量×人体吸收率

服食1g L-苏糖酸钙的吸收量=1g×13%×100% (假设) =0.13g

服食1g碳酸钙的人体吸收量=1g×40%×39%=0.156g

由计算结果可知, 即使100%的吸收率成立, 服食1g碳酸钙的吸收量也比服食1g L-苏糖酸钙的吸收量多出20%, 满足人体钙需要程度当然也高出20%。

真是不算不知道, 服食等量不同钙剂, 吸收率100%的钙吸收量却低于39%。


5.3 “把钙盐当成钙含量, 把“高钙”理解成足量的钙”


很多钙产品只标示钙盐含量, 如葡萄糖酸钙含钙才9%、磷酸氢钙含钙为23%等, 或是标示为“高钙”, 但究竟有多少钙却没有注明, 实际含钙量可能少得可怜;或是品名冠上“钙”, 如“钙奶”、“钙糖”, 造成消费者的误解, 如好多家长误以为“AD钙奶”的钙含量高, 实际上牛奶本身的钙含量就比“AD钙奶”的钙含量高出1.3~2.8倍。


5.4 “活性”、“离子”、“分子”、“络合”学说


这些学说, 都是商家各自为战的商业行为。活性钙, 其活性何在, 目前国内外对此无明确可信的解释, 它是牡蛎科动物贝壳经高温煅烧生成的含钙混合物, 主要是氧化钙, 水解后pH值为12, 呈强碱性, 口服对胃肠粘膜有明显的刺激损伤, 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在评价各种钙剂急性毒理实验时, 发现活性钙的毒性最强。国外很少使用活性钙。而离子学说、分子学说尚无临床材料证实, 其吸收方式也是和其它钙剂一样的。


5.5 “钙不用补, 多吃高钙食物即可”


含钙最为丰富的食物如牛奶、豆制品等, 其含钙量也是有限的, 如100ml鲜牛奶含钙110ml, 100g大豆含钙 191mg, 每天要食用800ml牛奶或0.4kg黄豆, 才够成年人一天的钙需要量。可见通过正常膳食, 即使是高钙食物也难以满足人体对钙的需求。


5.6 “缺钙, 再补也不迟”


人的一生, 每天都会因代谢消耗丢失体内大量的钙, 所以人体每天需补充800~1500mg左右的钙, 才能维持正常生理活动, 而那些关于补钙有疗程的说法是错误的。


缺钙, 就象一种无声无息的流行病, 悄悄地侵蚀着人们的身体。当你经骨密度仪或头发检测结果不缺钙时, 千万别放松补钙, 因为只有缺钙到一定程度且造成可检出的伤害时, 才可查出。而一旦缺钙造成伤害, 再补钙也无法逆转。检查结果正常, 并不意味着不缺钙。而血钙是不能正确反映人体钙营养状况的, 如骨质疏松患者的血钙往往是偏高的。所以, 提醒大家:一生需要坚持补钙。


5.7 “青年人不需补钙”


35岁左右时人体骨量可以达到最高峰值。而从20多岁开始, 补钙越充足, 这个峰值形成就越高。在35岁以后, 人体骨钙每年以0.8%左右的速度丢失, 这个峰值越高, 补钙越充足, 骨钙丢失的速度得以减缓, 骨质疏松出现的年龄就越大。而且, 青年缺钙, 会造成烦躁易怒、疲劳乏力、腰酸背痛而影响工作。


5.8 “补钙不考虑维生素D等的危害”


维生素中毒比患佝偻病更危险, 轻则引起小孩食欲减退、烦躁、哭闹、呕吐、腹泻、精神萎靡;重则出现运动失调, 肾脏曲小管、动脉等钙化, 影响智力发育, 造成儿童软骨骨化过早, 长不高, 甚至危及生命。


人体每天晒15~30min太阳便可合成足够的VD, 光照充足的地区, 不缺乏VD。有报道说, 每天服用 500~1250IU的VD, 连服几周或几个月, 就可出现中毒症状。所以, 含治疗剂量VD治疗小儿佝偻病的钙药品, 是不宜作为没有佝偻病的儿童日常补钙品的。


综上所述, 人体对钙的吸收利用受诸多因素的影响, 引起钙缺乏的因素很多, 不但与钙的供给量、摄入量有关, 还与人体的钙代谢调节系统有关, 即与激素水平、年龄大小、体质状况、疾病种类等因素有关。目前, 尽管对钙的研究取得不少认识, 但许多方面仍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在认识尚不明了的情况下, 补钙应慎重, 要科学, 切勿盲目补钙, 以免乱补造成不良后果;消费者不可自行轻易补钙, 在选择补钙时, 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引用:陈明之.补钙的误区[J].食品与药品,2005(02):64-67.


免责声明:本号旨在帮助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更好地了解相关医学知识。所发布的内容,并不代表同意其描述和观点,仅仅为了分享更多知识。所发布的内容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所发布的内容,著作权均归作者本人所有,若有侵权,或版权个人或单位不想在本号发布,可联系微信gabstudy,本号将立即将其撤除。


欲进入医学群,联系微信gabstudy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书籍宝库。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淋床医学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