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蒋国雄 | 黄梅名人瞿九思,从尘封的历史中鲜活地走了出来

本编委 鄂东文史哲 2022-12-28


投稿邮箱:1655281212@qq.com

 “你知道明代史学家瞿九思是我们黄梅人吗?”      


如果用这样的问题在黄梅大地上去做社会调查,除了一些志史学者外,恐怕是没有人能点头的。      

我也是看到王焕柳老师的新著《一代名儒——瞿九思传》时,才把注意力放到了这个问题上。查阅瞿九思的信息,无论是网上,还是《黄梅县志》里,都只有简短的几百字。要想再获悉瞿九思更多的详细资料,我根本没有办法去找渠道。                  


有灵魂的人不需要前呼后拥,王唤柳先生一个人站在那里就是千军万马


真的是要感谢王老师,他耗用了三年时间,在浩瀚的文山书海里去寻找瞿九思沉寂的身影,然后再用六年时光,怀揣着对乡贤执着的崇敬和对黄梅人文资源探究的责任感,“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一部志史与文学水乳交融的三十万字著作《一代名儒——瞿九思传》于唤柳书斋悄悄问世,又悄悄地在朋友之间送发传阅。       

我是王老师的文学粉丝。在微信群里闻知他新书问世,用电话表达了我的心意。元宵节前夕,王老师踏至小池凤凰城,这本沉甸甸的书我才拿到手里。书的扉页上王老师书写的恭谦惠语,让我心头暖烘烘的,如沐春风。一定认真地用心地去拜读。          


初春气息迎面来,静坐灯下熏墨香。一代名儒,大明王朝的文学家、史学家瞿九思就这样从浩瀚尘封的历史中,伴随着时钟嘀嗒嘀嗒的节奏感,带着生动、鲜活的气息,缓慢而无声地走进了我绿色的心田。        


在我心中,瞿九思到底是一个什么样形象的人物呢?值不值得码文字的人像王老师那样恭敬潜心地把他从沉睡的史册中请回到现实中来?


我的浅薄解答肯定还不能和应着王老师为之倾注十年心血而弹奏出“阳春白雪”之雅音。


一、对皇上下诏的官爵坚决辞谢,可以看出瞿九思是一个有气节有定性有睿智的人


自古以来,中国的读书人坐在书桌前时,就有一种无形的训导在驱使他们向那最理想、最高尚的目标迈步,那就是儒家所倡导的“学而优则仕”!有了这一理念的指引,什么“寒窗”“冷板凳、什么“书山”“学海”、什么“乡试”“会试”“殿试”等艰难险阻都横亘在求学者面前。有志且有天赋者,一道道难关如同田径运动员110米跨栏,雄姿一跃,神奇而过。“学优”了,最后真的做了大官了。尤其是在古代,当金榜题名时或者朝廷下诏书时,那些榜上有名者或跪拜诏书者会感恩戴德、斗志昂扬,然后心安理得地去做官升爵。但有一个人另外,他就是明朝大学者黄梅人瞿九思。1607年,65岁的瞿九思苦去甘来,朝廷任命瞿九思为翰林待诏。那时的“待诏”一职,几乎是皇上办公室的秘书。这是多少读书人梦寐以求都不敢想的神机。然而,面对着能光宗耀祖、盛名天下的高高冠冕,瞿九思断然放弃。古有李密《陈情表》,是以尽孝为由而不就任新朝帝王所给予的官位,来隐含自己“一臣不事二君”的气节。瞿九思也提笔《陈情疏》,直接以年长体衰、继续编史立书为由向皇上辞官。那瞿九思有何幽情而借年老体弱拒圣旨呢?要知道,他这次被皇帝下诏的机会是多么来之不易,也正是他早年志存高远的夙愿呀!
瞿九思九岁失母,十五岁丧父,三十岁被冤入狱,三十七岁戴罪还乡,三十九岁痛失长子。看得比命还珍贵的举人冠带直到六十五岁才被归还。老天除了赐予瞿九思聪颖的天赋外,并没有赐予他人生多少的幸福。几十年的含冤遭垢,自己吃苦受罪不说,连累到一家人长期受饥馑之苦,忍欺凌之辱。更是要愧对那些为他申冤平反昭雪许许多多的善良乡亲、官员以及社会名士(如向程、屠隆、冯梦桢、刘台等),还有三番五次地为他举荐的正直忠贞的大臣(胡直、 张九一等)。 接到奉诏之时,尽管瞿九思一家可以勉强温饱,但带着至高无上的官衔步入京城,让家人过上富康生活来补偿曾经的缺失,还能用自己的“治平”的才能让大明天下河清海晏,让老百姓安居乐业又何尝不行呢?
这一层面的思考,肯定在瞿九思脑海里翻滚过,但精通《易经》的黄梅大学者,懂得其中“君子以正位凝命”的道理。他的“正位”不是高悬庙堂闪光的太师椅,而是书斋里普普通通的木圈椅。坐在自家木圈椅上(正位),才心安理得地著书立说(凝命),用良知和深邃的目光来扫描万历年间包罗万象的社会风貌,然后真实地写成史册,警醒官员、教化民风。这是他在京城那时边申诉边等待朝廷复命、煎熬漫长岁月时树立的宏愿,且已为之耗尽了半生心血。
至于功名利禄,在他眼前永远是花。从他在濂溪书院做主讲与胡直大人谈论动静之说时就知道,那时的瞿九思就向往一种自然落归,拂去繁华云烟,将人生精华回归本土,回归到做学问的寂静翰墨沉香中。心无所牵,便面朝大海,坦荡无垠。    
《陈情疏》述辞恳切,至真至德至善。无论是大臣还是皇上看后的心跳,都顺着瞿九思的脉搏节奏了。
殊不知,在瞿九思的申诉被首辅张居正冷置多年的日子里,瞿九思所著的有关世教之书,在许多贤士眼里有“继诏前圣,启佑后人”之功效,像这样有治国韬略、经世济民人才岂能屈居于乡野?         于是湖广御史两次奏荐朝廷“乞赐表扬,以振士风”。监察御史徐兆魁直接上疏奏荐瞿九思编修国史,或“复其衣巾,一体会试”。然而这些忠臣贤良奋笔疾书的奏章在一手遮天的张居正宽大坚厚的办公桌里,一放就蒙垢了近十年的灰尘。
更让人意料不到的是,祸兮福所倚。瞿九思因蒙冤而远离了官宦争斗倾轧的漩涡,湖广江陵张居正是万历皇帝的老师兼首辅,张死后尸骨未寒就被万历皇帝咬牙切齿地清算,满门抄斩。
官场凶险,东风与西风会随时更替。如此把个人和家人的命运放在朝政的风口浪尖上荡秋千,不如退一步潜心修学。既保命保家,还能遮护先祖、荫庇后人,世代安宁。《陈情疏》不仅得到了大明皇帝的迅速批准,还加恩瞿九思每年六十石俸禄补贴著书……


瞿九思,一“疏”拒官爵,赢得千世名。


二、从讲学求学中举的春风得意者到披枷戴镣罪人之身,瞿九思始终铭记自己是一名学者


瞿九思在《陈情疏》说:“翰林待诏一职只有一代名儒才能胜任。我自知才疏学浅,若步入此台阶是不够格的。”   


这当然是瞿九思的托辞,因为他没有进士的学历,没有皇榜题名。仅以举人的头衔去进朝入相,背后会有多少人嫉妒与猜疑。


其实,读过瞿九思的著作或听过他讲课或与他交谈过的人,都会被他的学识、见识和气质所倾倒折服。


在他中举之前,就是闻名湖广一带的年轻学者。丰富的学识,独到的思虑,令许多高级官员所倾慕。在芭茅山瞿大拢从事杏坛启蒙,真是大材小用呀!


于是有江西督学徐爌邀请瞿九思去主讲白鹿书院。一位江西督学大人是如何放心把传道授业解惑的主讲师交给在资格上连举人都不是的二十几岁青年瞿九思呢?要知道“白鹿洞书院”是当时天下四大书院之一,这里曾是理学宗师朱熹倾注心血的圣地。


徐督学之前在湖广任御史与督学时,就听说过瞿九思的大名。当他读着瞿九思新近问世《阴骘》和《孝顺》的两书时,眼前一亮,这么有见识有学识有勃发生机的学者,请他来白鹿书院主讲正是“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最美的光景。于是不顾一切破格聘用!

对于徐大人越过长江抛过来的橄榄枝,瞿九思又激动又不安。自己在学问上还是“乳臭未干”雏凤,还未中举,哪里敢担当此任。若真去冒失而去,怕不好收场。心想等几年再说吧。于是回信谢绝。


那边的徐大人拆开书信后,马上亲自驱车来黄梅县衙,非要请到瞿九思不可。


果真,徐大人慧眼识珠。主讲白鹿洞书院让瞿九思声名大噪,连常常来庐山采药的李时珍也进洞院与小他二十几岁的瞿九思彻夜长谈。


隆庆五年,30岁瞿九思取得了中举的头衔。四乡八里,盛名遐迩。著名书院邀请他去主讲是接二连三。时任湖广督学胡直发公文黄梅县衙,邀请瞿九思去主持汝城(今湖南)书院。汝城书院是纪念北宋理学开山鼻祖周敦颐而命名。数月后,胡直再邀请瞿九思去岳麓书院主讲,一个月后,胡直三邀瞿九思去石鼓书院主讲。当时闻名全国的四大书院是南京应天府书院、庐山白鹿书洞书院,河南嵩阳书院,湖南岳麓书院。而瞿九思就主讲了其中的二个书院。这还不算是当时最厉害的学者吗?要不是被利令智昏的黄梅县衙张维翰陷害入狱,瞿九思的讲学脚步无论如何是停止不下来的。


黄梅青年学者瞿九思当时才二十几岁,胡直大人称瞿九思“才裕经济,学通天人,乃绝代一出人才”。胡直历阅湖湘,为何如此看重隐居乡野黄梅的瞿九思呢?


我还是截取胡直与瞿九思一段谈话内容来直观感受瞿九思超群的睿智--在汝城书院讲学时,有一次督学胡直来书院视察。他问正在求学的学子:“你们有谁说说动静之旨?


见学生们相互观望却无人敢答,瞿九思从台阶上走到讲台前,对着学生慷慨演讲:“动而不著于动,乃为真动,所行无事是也。静而不落于静,乃为真静,必有事焉是也。仁亦自有动,智亦自有静。《易》经中说,’富有之谓大业(包罗万象无所不有),日新之谓盛德(日日更新,天天进步)’。富有者,保合太和(万物之间和谐共存)。造化之仁静机也,而反谓大业。日新者美利天下(惠利天下),造化之智动机也,反谓盛德。看来动与静,是互为根本的。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产生于静,静产生于动。”


动与静的精妙解说,瞿九思已经从现代哲学层面去认识动静相生辩证关系。怪不得胡直听后高兴地对他说:“吾道正印,当属于你!”


这也证明,瞿九思学者的声誉不仅仅源于他“才识卓绝,问学精纯”,更是他空前的脱凡不羁的理念让人耳目一新。他在三大书院讲学,面对高智商的莘莘学子,他不像一般书院在于求言语文学之功,以攫科取利禄的“短平快”的培训,而是立足“圣贤修己治人”之道,潜心育人。这种教学理念,搁置今天,对那些“有学历无能力”“有文凭无文化”“有智商没情商”“有野心没良心”“有小家没大家”的“投机”教育不是狠狠的打脸吗?四百多年前,黄梅学者瞿九思认识到了“情怀”教育的重要性,并用之于实践,回归教育的根本之源去。我看,把瞿九思称为“教育家”是实至名归。


瞿九思的横空出世,错位于一个明王朝的阴沉时代。他怎么也想不通,在乡试中,他的答卷明明被省布政司左布政使陈天资大人列为正卷以备首额,而发榜成绩时瞿九思却是副卷,有资格进线但不在正式录取之列;还有当年乡试答卷被人称“试卷传播海内,都知道为经世担负包容高尚训诲。平生无未见之书。划落世俗之言,会古人所不到之妙,三湘读书人双手捧取,笔底风雨称奇;气吞八极,心上乾坤甚富,且其正学正气,截然是衡量才识高下端严的尺度……”(黄州府《当道公移》)“而场屋中阅卷者甚多,如本生,岂不是珍奇罕见之物在千百年之遇啊!这是阅卷老师当时之感叹。如此奇才,满怀信心参加会试后的瞿九思却名落孙山,无声无息。


好在瞿九思考前有了心理准备,即使落榜也坦荡荡的,单纯的他认为是金子总会发光的。但他这颗金子的命运却被黄梅劣官张维翰狠狠地扔进到了大牢里。雄鹰折翅,骏马伤蹄。身陷囹圄,瞿九思无论如何也奔不出“大好”前程来。


他没有前程但不能不思考。思考现实,思考过去,思考未来。戴上枷锁禁锢了脚步但不能封锁思维,理不清外事但可能梳理自己的内心,然后把梳理的认识过程写成文章,晓之以理于世人,这样人生修行不就是最特殊的“静”与“落”吗?。于是,瞿九思身在武昌监狱服刑三年,心已在无垠的旷野里追逐飞扬。监狱里,瞿九思可以心无旁骛地做自己要做的学问。


我佩服瞿九思的豁达,在逆境中不沉沦、不自卑、更不堕落。心中的金子时刻在闪耀着不屈的光芒。这光芒一直在照耀他人生之路,从含冤戴枷锁离开黄梅,到身陷囹圄武昌,从苦苦等待登闻鼓昭雪的京师窦德城,到释归黄梅瞿大拢,再到朝廷下诏“翰林待诏”。三十五年的沉重脚步就是靠这一丝光芒而艰难前行的。恰恰他的著书成就也诞生于这漫长艰辛磨砺的三十五年里。

这里讲述两个细节让我们去体验瞿九思为著书而悲而喜之举--窦德城独饮小酒那一声清脆的“快哉!


为准备著述《武功录》,瞿九思在窦德城乔装进京肆购书,三天一趟,来回两百多里。在抄报所查阅所日全报章时,假如自己在所抄文字与该所文字存科相同,并无缺遗,那么,回到窦德城住地,晚上就着小菜,取大酒杯,边饮边自庆贺“快哉!”


这种痛快的流露,是瞿九思在困顿疲乏时最真实的自慰。自己躬耕在用怨愤编织的大棚里,发现了汗水浇灌的禾苗炸开了朦胧的花蕾。内心必然有昙花一现的快乐。


焚烧《万历武功录》时揪心的喟叹“此何者语,乃敢曰列传?”


编写《万历武功录》是瞿九思毕生的宏愿。为此他节衣缩食买回汉代史学家司马迁、班固的史书数十本。反复读,勤笔记,拟句法,习技巧。估计学得差不多了才动笔,花了三年时间总算完成了。谁知,把倾心三载而著的《万历武功录》(以列传形式全书14卷60余万字)放在面前诵读时,大为惭愧。“此何者语,乃敢曰列传?”立即把首版《武功录》投置烈火中焚烧!


编志记史不像搞文艺创作那样随心所欲,也不是呆板的史实记录。瞿九思就是要把《万历武功录》的史书与司马迁《史记》和班固《汉书》看齐。


烈火中焚烧的不仅仅是一摞摞凝聚心血汗水的《武功录》,更是他对学问至真至善至美追求中焦躁不精的心态。


历史上,对自我作品不满而烧毁掉先例也有,但如此大部头著作(14卷)因不满而狠心一毁,恐怕是前无古人吧!


再听听时人对瞿九思身居瞿大拢忘我著书的记述吧--


“十载以来,家贫彻骨。妻子糟糠不给,啼饥寒,”


“九思埋头著书,此外之事,概不参与。”


“十八年,手自抄录,至指罢不复能字。作口授,门人子弟更代书犹不及。”


三年心血一炬火,闭门著书又三年。满意的《万历武功录》一书尘埃落定,最终成了大臣们手上献给万历皇帝五十岁寿辰的最瞩目的礼物!


………


读完《一代名儒——瞿九思传》,掩卷深思,感慨万端。瞿九思所处的年代也正是西方文艺复兴(14—16世纪)的汹涌时期。达芬奇是那时期影响力最大的杰出人物。有人说,达芬奇的痛苦恰恰来源于他的天才,所有学科于他都是如此容易上手,绘画、雕塑、数学、机械、工程学、植物学……全部精通且为后世留下了惊人的研究成果。


而黄梅明朝学者瞿九思(1546~1639),他一生各类著作三十余种,内容涉及经学、史学、佛学、理学、方志、军事、诗歌、音乐、民俗等诸多领域,堪称百科之学。


而与达芬奇不同的是,瞿九思的百科之学是他身处逆境中,几乎是与贫穷争体力,与光阴争速度来完成的。若是供职于朝廷文渊阁,瞿九思一生著书的容量谁也无法估量。  

更与达芬奇不同是,达芬奇文艺复兴时期就是响当当“三杰”之一,闻名世界,而黄梅的瞿九思生命和名字却静悄悄长眠于芭茅山与世隔绝,连我这位曾经的中学语文教师都毫无知晓。一方面为自己孤陋寡闻而自惭形愧,另一方面也说明了黄梅这座千年古县对人文资源挖掘宣传的力度还没做大做强。


黄梅人早就该把瞿九思这颗闪光的金子擦拭出来,像蕲春人敬仰李时珍一样,让明朝一代名儒瞿九思的大名成为当今黄梅古县一张“青青子衿”的儒雅名片!



作者简介

蒋国雄  黄冈黄梅技工学校教师

【链接】邓玉虎 | 一部让历史人物活起来的范本

何国彩 | 学习九思传,研讨九思人 ,弘扬九思志

刘亚平 | 木桥观龙潭

张剑扬 | 弘度绝美诗词十二首

严凤琴 | 智者的足迹

《知否》卫小娘惨死结局其实是性格决定命运

李滨 | 念好"十"字经 扎根真驻村


鄂东文史哲 编委会顾问:周慧  刘光天
主编:李滨委员(以姓氏笔画为序):文战华、王澜、王汶柱、石阳艳、龙静、朱文霞、何国彩、李九华、李凤清、严凤琴、周向春、柳景钢、桂文林、涂向阳、梁文雄、黄赞煊、蒋国雄、蔡群执行副主编:龙静  柳景钢联络部(以姓氏笔画为序):文战华、王汶柱、石阳艳、李九华、李凤清、严凤琴、周向春、桂文林、涂向阳、梁文雄、黄赞煊、蔡群
👇 "阅读原文"留言      👉本平台招募编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