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文化礼堂插上“数智”翅膀,怎么飞?
浙江农村并不缺文化阵地,可是实打实有效有用的阵地还需要更多。
拿绍兴来说,绍兴全市已经建成1500多个农村文化礼堂,早已实现行政村百分百全覆盖。然而“高楼大屋”,并不代表“物尽其用”。
在“两个先行”新征程中,如何把农村文化礼堂用得更好,为群众送上“家门口的盛宴”,成了摆在当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对此,绍兴给出了一种探索性的解法——拥抱数字化。
今年6月,“绍兴数智礼堂”在浙里办App上线。两个月时间,应用通过移动端或“礼堂一体机”实现在全市所有礼堂落地推广,行政村覆盖率100%。目前,注册用户已破7万。
一
农村文化礼堂,“用好”无止境。为何难用好?究其根本,就在于满足文化需求的供给不充分。
在生活富足的农村地区,群众对“精神食粮”的需求一直较强烈,缺少的是优质内容。但传统送戏下乡等形式已经逐渐不能满足群众需求,网上的资源内容质量也是参差不齐。
为了解决痛点,绍兴动了一些脑筋。
比如,在“数智礼堂”应用中,光“视频点播”模块就归集了各类宣讲视频1144个,影视资源超5000部,其中不乏名家之作。每个文化礼堂还有头部视频网站账户,政府买单,村民免费享用。
在“服务点单”模块,群众还能在线邀请明星剧团到场演出。随着应用的推广,以后,绍兴所有“三下乡”活动有望通过它来实现。
绍兴市柯桥区宝善桥村的一位村民就是中国戏剧梅花奖“二度梅”得主吴凤花的“老粉”。有了这个应用后,他说:
“过去只能在电视上看阿花(吴凤花昵称),以后只要我在手机上‘下单’,就能在家门口看到阿花了。”
二
“用好”就要“用心”,“用心”就需要切实解决现实需求。从更高层级的需求出发,“数智礼堂”的亮点在于“互动”。
“互动”,不只是在手机上的简单点击,而是让群众走到台前。
“数智礼堂”应用中搭建了“互动共享”场景,其中囊括“我来学”“我来演”“我来拍”等功能。通俗来讲,这个场景就是一个“学才艺、秀才艺”的平台。
尤其是“我来演”板块,民间原创的文艺表演,可以通过上传视频进入更多观众视野,参与“云上擂台”PK,得到专业老师点评,票选出来的优胜者还有机会参演大型文艺表演,这样能推动更多群众从文化享用者变为文化创造者。
一年前,浙江印发《关于高质量建设公共文化服务现代化先行省的实施意见》,明确到2025年,基本建成以人为核心的高质量公共文化服务现代化体系。在这当中,“人”就是关键核心。文化礼堂把“舞台”还给群众,正是基于这一点。
一位绍兴的村支书告诉笔者,一直以来电影下乡、名家汇演进村等本身并不稀奇,看什么、什么时候看,慢慢地成为常态,但要真正把文化送到群众心坎上,还是需要让群众做主角。
借助“数智礼堂”应用,当群众从田间地头走向舞台,有助于乡村文化拥有“造血”功能,有才艺的群众在这里能被看见。
三
读山,读懂山的静穆与厚重;读水,读懂水的柔情和刚劲。而读礼堂,可以读懂这里的乡风民俗。
在“数智礼堂”应用中,有个“礼堂有戏”特色模块被列为省“礼堂家”试点场景。这一模块,正是传统戏曲艺术重镇绍兴的招牌。
柯桥区齐贤街道齐贤村文化礼堂品牌活动
在绍兴的乡村沃土中,长出了绍剧、越剧、新昌调腔、诸暨乱弹等,仅这几个现存剧种而言,就已涵盖了中国民族戏剧的三个大类。但这些曾经辉煌过的剧种也都不同程度地面临着观众流失、缺乏传承的现状。
“数智礼堂”把绍兴五大剧种和五大曲种的视频资源整合收集,纳入“视频点播”模块,让更多人能看到这些本土文化艺术表演。
“此心安处是吾乡”。这份对“吾乡”的认同,不能少了文化根源上的归属,用好农村文化礼堂,有利于保护好乡村文化生长的土壤。
从这个角度来说,笔者以为,文化阵地的建设,不仅是为群众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平台,也是促成世代生活在这方水土上的人们,更深入地挖掘并传承自己的文化之根。
当然,要在农村文化阵地的物理空间上构建起精神高地,绍兴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一方面,在资源整合上还有不小提升空间,创新体制机制,让内容更丰富,资源更聚合;另一方面,文化礼堂不仅要吸引老年人,更要打造成为年轻人的空间,实现更多的功能融通和文化融合。
文化礼堂,要实现门常开、戏常演、人常来。如果把“数智礼堂”视为一个可供参考的答案,绍兴希望以它为起点,引出更多优秀解答来。
声明: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浙江宣传
往 期 精 彩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