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如果马克思与孔子交谈

之江轩 浙江宣传 2022-08-31

 戳蓝色字关注我们!


一个公元前500多年的老夫子,和一个出生于19世纪的伟大思想家交谈,会发生什么?


1926年,郭沫若创作了《马克思进文庙》,大胡子马克思还真就与坐文庙的孔子促膝长谈了一番。


马克思说,我探求的世界是万人能和一人一样自由平等地发展他们的才能,……这就是我所谓的“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共产社会。


这回连庄重的孔子也不禁拍起手来叫绝:你这个理想社会和我的大同世界竟是不谋而合。你请让我背一段旧文章给你听罢。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不难想见,两个人的对话志趣相投,可谓相见恨晚。马克思直呼:“我不想在两千年前,在远远的东方,已经有了你这样的一位老同志!”


图源:视觉中国




故事虽是虚构,但故事的桥段和内容却并不是空穴来风。


至少说明了两点:一是在上世纪初,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已经有人在思考,如何把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联系在一起;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马克思主义的许多重大观点具有天然的、内在的契合性。


其实,马克思主义本身就是一个开放的理论系统。


作为创始人的马克思和恩格斯一贯都反对把他们的理论当成教义、教条或者公式去剪裁各种历史事实,而是强调“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


1842年8月,马克思给达哥贝尔特·奥本海姆写信说:“正确的理论必须结合具体情况,并根据现存条件加以阐明和发挥。”


恩格斯在指导欧美各国无产阶级政党领导的工人运动时告诫他们:

“马克思的历史理论是任何坚定不移和始终一贯的革命策略的基本条件,为了找到这种策略,需要的只是把这一理论应用于本国的经济条件和政治条件。”


而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也意识到了如何让这位“先进的洋先生”的教义“入乡随俗”,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本土化。


“我们固然要知道历史先生已经指教我们一条可走之路,但同时要知道历史先生仅仅指教我们一条可走之路,并未曾造好一条现成的路给我们去走。”1922年,陈独秀就这样写道。


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的展厅里,陈列着多份珍贵的马克思手稿。图源:求是网




如何让广大群众接受,如何在中国大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是任何主义都面临的重大问题,何况这片热土孕育着全世界唯一没有中断的长达5000年的中华文化。


时来天地皆同力。历史的偶然性中总是藏着必然性。中国共产党从呱呱坠地开始,就扛起了中华民族历史命运的大旗,同时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粉丝。


毛主席说:“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


去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强调“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以下简称“两个结合”)。


这里面的深意值得我们细细品读。


笔者记得,从小学时,课本上写着的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这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路径。


从“一个结合”到“两个结合”,不是空中飘来的,也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我们这一百年来“打怪升级”、一个劲儿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得出的宝贵经验。


这个宝贵经验,深化了我们认识党的理论创新创造规律,也给我们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指明了方向。


回头看看,我们党在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过程中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无不浸润着中国历史经验、民族智慧、文化精髓。


比如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这三个词语的背后就是力透纸背的深厚传统文化底蕴。


实事求是最早出自《汉书》“修学好古,实事求是”;


群众路线中的“群众”二字最早出自《荀子》“是故权利不能倾也,群众不能移也,天下不能荡也”;


独立自主更是中华民族的一种气节,讲究“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可以说,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之间的天然契合性,为这个主义扎根中国大地,并使广大炎黄子孙接受并信仰它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基础和心理基础,也为这个主义在中国的创新发展提供了丰厚的思想土壤和文化养料。




说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如果你能想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身有着高度契合性,那你已经看到“硬币的一面”。


硬币往往还有另一面。既然我们说要结合,那么能够实现有机结合的双方,一定是有差异的双方,双方都有对方所没有的东西,谈双方的相结合才是有价值和有意义的。


没错,凝结着人类思想精华的马克思主义同流淌在我们血液里的中华文明基因,两者结合不是冷冰冰的、单向度的,而是不断在互动中成就彼此,在融合中走入大众心里。


可以说,马克思主义激活了古老的华夏文明,历史上唯一没有中断的伟大文明,又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注入了丰富养分和深厚动力。


去年3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福建考察,他走入朱熹园时,语重心长地说道:


“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武夷山朱熹园武夷精舍。图源:新华社


我们为什么说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思想是“两个结合”的典范,是结晶?


你看,习近平总书记会精准使用“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等来阐释我们党的一贯宗旨,强调在汲取传统文化朴素民本思想中丰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总书记会多次引用“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德不孤,必有邻”等,强调在继承传统文化、宝贵民族精神和丰富价值理念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总书记高扬“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民胞物与”等精神,强调在传承“天人之道”思想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总书记还倡导“协和万邦”“和而不同”“以德服人”等理念,强调在彰显包容和谐思维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


这些话充盈着浓郁中国味、深厚中华情、浩然民族魂,让我们能够跨越时空与“先贤”对话,让我们更加鲜明地辨识出自己身上的中华文明印记,而正是这些打不破、去不掉的文化血脉,为马克思主义注入了活力和动力,一同形塑着14亿中华儿女的精神气质。



声明: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浙江宣传 



往 期 精 彩 内 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