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开学第一课”,古今怎么上

之江轩 浙江宣传 2022-09-05

 戳蓝色字关注我们!


处暑过后暑气止,今天是开学日。

“神兽归笼”时,怎么上好上准“开学第一课”,显得尤为关键。

8月31日,浙江省台州市,城东街道百丈小学,一年级新同学在老师在带领下,走进“勤聪门”,开启新旅程。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秉持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最高学习宗旨。 

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时代,开学时间与四时农事活动紧密相关,大致在正月农事未起、八月“暑小退”、十一月“砚冰冻”等时节,人们也用“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警示读书人要把力耕和力学结合起来。

家长们也非常重视入学的庄重感,“入泮礼”被视为人生的四大礼之一。

正衣冠为明事理之始,行拜师礼以显尊师重道,净手以保心静专注,先生手持朱砂笔点眉心开智……一整套纷繁复杂的流程下来,“入泮礼”这才大功告成,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美好的祝愿期盼。

类似现在的公办民办之分,中国古代的教育也是分为官学和私学两大类。官学是古代官府兴办的学校,包括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招收的学生大多是贵族子弟。

孔子开创私学、创办私塾,将教育的范围扩展到了穷人子弟、宗族子弟、富家子弟等范围,真正践行了“有教无类”的先进教育理念。

“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古时很多读书人亦耕亦读、相辅相成,获得了物质上的丰收和精神上的富足。



从古至今,开学仪式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弘扬的中华传统美德是不变的,传递的尊重知识、尊敬师长的优秀品质是不变的,坚持的立德树人、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不变的。

人们历来重视“第一”“首次”,不仅是讨个好彩头,更是寓意一种好兆头。

上好“开学第一课”已经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仪式感。

有人认为“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有人认为“新学年的第一堂思政课尤为重要”,有人说“开学第一课先从爱国讲起”。

“开学第一课”年年有,怎么出新?怎么上好?全省各地有各种探索。比如有新生们身着汉服、穿明礼门、体验“入泮礼”;有让孩子用稚嫩的笔触描绘心愿,和父母共同写下期许的“时光邮局”;还有让学生开学剥毛豆的“劳动实践”……

老师、家长齐齐出动、脑洞大开,呈现出了一堂堂兼顾趣味性和启蒙性的“大思政课”现场。

8月30日,长兴县泗安镇二界岭村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二界岭中心幼儿园的小朋友来体验农耕。

每年9月1日晚8时,央视一套《开学第一课》节目总会如约而至,从2008年至今,已经陪伴全国中小学生走过了14个新学年,成为开学的“必备节目”。

“学而不化,非学也”,早在周朝的“礼、乐、射、御、书、数”六艺教育中就可以看出,教育不仅仅局限于传授技能和知识,更重要的是使人成为真正的人、至善的人。而“开学第一课”就是学生启迪思想的第一课,就是引导学生迈好第一步、落好第一笔。



一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习近平浙江足迹》中写道,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先后在2003年9月28日、2005年6月20日、2006年9月27日,三次为浙江的大学生作形势政策报告。

2005年起,在习近平同志的主导下,浙江省委建立省领导联系高校和定期为高校师生作形势政策报告制度。16年来,为大学生作形势政策报告300多场次,广大师生反响热烈。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成效明显,思政课建设、日常思想政治工作、课程思政全面推进。越来越多学生和家长的眼光聚焦在“开学第一课”,老师们也在入学形式和内容上下功夫、花心思。

开好头,就是定好“立德树人”主基调。思政教育工作,本质上是做人的工作,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特点。“开学第一课”要在基本原则和方向上定好调,“上接天线、下接地气”,让各年龄段的学生听得懂、听得进。

可持续,就是深耕“以文化人”大文章。既要讲好第一课,更要上好之后的每一堂课。要充分贯彻协同发展的理念,推动“大思政课”整体性质量提升和系统性内涵发展,激活家庭社会“大课堂”、汇聚社会育人“大能量”,激发广大青少年立志民族复兴的信心和决心,培育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开学第一课”的铃声已经响起,竖起耳朵、挺直腰杆、拿起笔头、静下心来,翻开新课本——“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声明: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浙江宣传 



往 期 精 彩 内 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