戳蓝色字关注我们!
电视频道上百个,但是遥控半天,让人想停下来观看的寥寥无几;
电视内容花样繁多,但到处充斥着浮夸的广告、俗套的节目、雷同的剧情……
大多数时候,我们选择观看的频道还是那几张“老面孔”。网络如此发达的今天,信息来源多如牛毛,我们还需要这么多电视频道吗?
近年来,受移动互联网的冲击,不少电视台从过去的“人间骄子”逐渐沦落为“人间平庸”。公开报道显示,早在2019年,电视机日均开机率就由2016年的70%下降到了30%。如今,观众已经养成在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上看视频的习惯,这直接带来电视频道收视率、营收率的下滑。目前,全国已有不少电视频道因“扛不住”而关停并转。但包括浙江在内的很多地方,还是省级七八个、市级四五个、县级两三个,电视频道过多过滥的现象仍然存在。《中国新闻事业发展报告(2022年发布)》显示,截至2021年年底,全国共有广播电视播出机构2542家,其中县级播出机构就有2106家;地市级以上播出机构开办的电视频道、广播频率共计2366套。频道虽然多,但播出内容同质化现象严重。不少“神剧”日间晚间反复播出,扯着嗓子叫卖的电视购物节目、所谓“专家”讲解的养生节目等充斥着黄金时段荧屏,仍守在电视机前的老年群体,成了这些节目仅有的观众。许多频道已经没有市场,但仍舍不得关停并转,渐渐就异化成了为“养活自己”而存在的机构。生存第一,节目质量其次,不少鱼龙混杂的广告、赞助渗透其中,大量受众流失,频道影响力日渐式微,从业者的职业荣誉感和获得感、成就感越来越少。这样的电视频道,也难以再承担起服务群众、传播先进文化的功能。电视台不是“自留地”,不是想干啥就可以干啥。作为社会公共资源平台,应当是社会责任的承担者、先进文化的传播者、社会文明的引导者。媒体融合已度过从无到有的简单相加阶段,进入到深度融合新阶段。在各电视台普遍资源不足的情况下,既无必要也无可能同时保留各类新旧平台。须坚持破立并举,确保主力军投入到互联网主战场上去,全力在主战场上发挥主力军作用。
2020年9月,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
同年11月,国家广电总局发布《关于加快推进广播电视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强调要“精办频率频道、优化节目栏目、整合平台账号,对定位不准、影响力小、用户数少的坚决关停并转”。
今年,中央又下发关于推进地市级媒体加快深度融合发展的文件,要求各地结合实际,有效整合媒介资源、政务资源、生产要素,淘汰落后产能,优化媒体结构布局,精兵简政、提高效率,瘦身健体、防止“虚胖”,尽快解决功能重复、内容同质、力量分散等问题。但目前来看,不少电视台尽管已经出现亏损,员工甚至拿不到足额的工资绩效,但主动关停并转电视频道的并不多见。为什么明明维持艰难,却迟迟不肯关停并转?
究其原因,除了一些客观因素,从主观看主要有两种心态:
一方面,一些电视从业者仍沉醉于往日辉煌,幻想着能够继续支撑维持下去,不愿意冲到互联网上搏击,实际上已经“躺平”。
另一方面,有一些单位的领导不愿冒风险改革得罪人,于是假装看不见,宁愿拖着,直到把包袱甩给下一任。
中央和省委关于媒体融合的目标要求和指示路径非常明确,媒体深度融合是大势所趋。如果还仅停留在嘴上喊口号,而迟迟不敢有所行动,迟早将被融合的浪潮“拍在沙滩上”。当然,关停并转并不意味着把原有家产全部丢掉,而是进一步集聚受众认可的好节目资源,做大做强核心频道,集中优势“兵力”到网上去冲浪搏击,在互联网主战场上重拾往日的荣光。面对行业深刻变革,再走“修修补补”的老路已毫无前途。像那些长期亏损的付费数字频道,被移动互联网时代抛弃的图文信息频道,受直播电商严重冲击、前景黯淡的电视购物频道等等,该“砍”的要果断“砍”,不要让许许多多怀揣传媒理想的人,在这些频道上耗费青春。但也要看到,关停并转不是目的,我们最终希望的,是能有更多有价值、有内涵、有活力的节目,充实人们的生活。所以在“减”的同时要做好优质资源的“加”法。推动媒体资源的集约化、专业化、垂直化以及产业化发展,通过整合媒体资源与优化资源配置,实现“1+1>2”的改革效果。做好“一减一加”是第一步,在这之后,还需进一步思考,传统广电如何向新型媒体转型,传统广告经营模式怎样向新媒体服务模式转型,怎样建立“新闻+政务服务商务”新型主流媒体运营模式……通过答好这些问题,恢复与增强主流媒体的造血机能。可以说,未来,电视台对自己的定义将不再只是“电视台”三个字,而是逐渐成为一个新媒体制播机构,不断经营自己的影响力,拓宽覆盖范围。一言以蔽之,电视频道的关停并转并不是行业失宠的末日,而是融合转型的冲锋号角。思路决定出路,作为决定地位。面对新时代发展潮流,只有强化问题导向,敢于自我否定、自我颠覆,创新体制机制,卸下包袱、轻装上阵,才能找回广播电视频道昔日的荣光,找回昔日的奋斗热情,真正实现凤凰涅槃、浴火重生。
声明: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