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文物建筑的大门可以敞开吗?

之江轩 浙江宣传 2022-08-31

 戳蓝色字关注我们!


文物建筑里开民宿、咖啡馆并不少见,就连故宫“皇城根下”,都开了家角楼咖啡馆,吸引不少游人争相“打卡”。

但文物建筑到底应不应该用作商业用途,人们总是陷于纠结。

一种声音认为,商业化的改造、密集的人流量会让文物建筑不堪重负,还谈何保护?另一种声音认为,如果只是“捧在手心里”保护,那文物建筑的价值又怎么让人们知晓?

文物建筑的大门是开还是不开?国家文物局不久前印发的《关于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文物建筑保护利用的意见》(下称《意见》),算是再次给出了明确回应:文物建筑,要全社会一起科学地用起来。

国家文物局印发《关于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文物建筑保护利用的意见》




杭州的北山路是“文青”的最爱。这条路上,七成以上的房子是历史文物建筑,其中以名人故居为主。每一座单拎出来,都能讲出一段悠长的故事。

就拿石函路7号的蒋经国旧居来说,这个小院子里,有两幢二层西式别墅,二楼由一条连廊相接。而现在,这里是游人皆可落座的西式快餐厅、咖啡馆。

找一个雨天,坐在二楼,透过木窗格望着雨中断桥,别有一番景致。不少游人来到这还会调侃一句:“我在蒋公子家吃了顿饭。”

但这种乐趣,起初并不是所有人都能享受。

很长一段时间里,这里一度大门紧闭。游客们只能在路边读一读门口石碑上的文字,望一望院子的外墙。

2015年后,这里被改造成大众咖啡馆,游人也得以走进院子,了解老房子里的故事。


除了这里,抱青别墅、澄庐、秋水山庄等,许多都改造成了酒店、餐厅、图书馆等,褪去了神秘感,迎来了烟火气。

当然了,起初不少人对这些文物建筑的“商用”感到忧心忡忡。但现在回头看,合理的“商用”并不是文物建筑的负担,而是让它们再次走进人们生活的一把“钥匙”。

“人气”是保护老房子的秘诀之一。其实,在文物建筑保护的问题上,有专家告诉笔者,社会力量参与,是顺应时代发展的保护之道。

这种理念,也在国家一步步的引导中得以体现——

2017年,《古建筑开放导则(征求意见稿)》公布,要求“具备条件的国有古建筑应对外开放,鼓励集体和个人所有的古建筑对外开放”;


2018年,《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提到,“支持社会力量依法依规合理利用文物资源,提供多样化多层次的文化产品与服务”;


2019年,《文物建筑开放导则》发布,提出“鼓励各级地方人民政府出台促进文物建筑开放的激励办法和保障措施”……


直到《意见》的发布,再次定了调。

文物建筑虽是文物,但首先是建筑,它的实用性决定了对于建筑的保护,不能过于“溺爱”,而应在生活中寻找共存之道。



保护文物建筑,也是保护一段文化记忆。

国家的一次次推进,印证了利用与保护并不相悖。

《意见》中,对文物建筑有更广泛的定义,“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及尚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低级别文物建筑”都包含其中。而从国家文物局公布的数据来看,我国40万余处文物建筑中,这类建筑占95%以上,数量相当可观。

这些建筑分布广泛、产权复杂,级别虽然不高,维护成本倒不低,无论是对政府还是个人,都是不小的负担。于是,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潮之下,这些建筑也变成了“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存在。

有“古城卫士”之称的建筑家阮仪三,曾经以“刀下留城”的方式,保护下许多古城。浙江乌镇、南浔和西塘三个古镇的保护规划,就是出自他手。他曾说:“留住历史建筑物,不光是留住皇宫别墅,也要留住我们自己真正的房屋。”

比如乌镇,当年若是一拆了之,也就没有今天坐拥世界互联网大会和乌镇戏剧节两大盛会的江南名镇了。

乌镇。图源:视觉中国


从中可见,抵御“拆”的最好方式,就是“用”,不仅要用,更要翻着花样地用好。在这方面,活跃的社会力量,正是能给古建筑带来生机和活力的灵感来源。

国家文物局在《意见》的解读中明确表示,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文物建筑保护利用,目的是推动大量低级别文物建筑“有人管、在利用、出效益”。

散落于城市的文物建筑,不应是“被遗忘的角落”。无论是开设博物馆、艺术馆、农村书屋等公共文化场所,还是开办民宿、客栈、茶社等旅游休闲服务场所,唤醒文物建筑的“活力”,都有赖于充满创意的社会力量。



当然了,鼓励社会力量参与,转嫁给“承租人”的,不仅有使用权利,更多的是一份保护责任。

人们之所以对“商用”如此谨慎,是因为在利用过程中,无论是房子内部水电的改造、外部灯光的架设,还是因营业带来的人流,都增加了文物保护的不确定性。

比如2019年,让全世界都为之痛心的巴黎圣母院的大火,有一种猜测,起因就是一根不起眼的烟头。

2019年4月15日,在法国巴黎,巴黎圣母院燃起大火。图源:新华社


这给了世界一个警示,保护文物建筑再小心都不为过。毕竟,眼下,人们对文物建筑的保护意识不强、对文物保护的专业度不足等问题仍然存在。

所以,无论是《文物建筑开放导则》还是《意见》,我们都能看到,对文物建筑活化利用的谨慎——

定期对社会力量参与文物建筑保护利用项目开展检查评估;
不得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违反社会公序良俗,不得开设私人会所、高档娱乐场所,不得对文物建筑本体造成破坏……

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也是鼓励更多的人在近距离接触中增强文物保护的意识。而保护文物建筑的方式之一,就是根据建筑本身特色,延续其历史价值。


比如始建于清朝的心兰书社,是温州瑞安的26位名流共同出资建的一座公共藏书楼,拥有图书馆的雏形。2014年,心兰书社整修一新,之后还成为当地首批城市书房,回归了公共书房的“身份”,成为新的公共文化空间。


正如不久前召开的全国文物工作会议所提出的,“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文物建筑也应当成为今天公共文化生活中的一部分。


换个角度说,若是文物建筑有生命,想必它也乐于敞开大门,见证社会发展、岁月流淌。



声明: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浙江宣传 



往 期 精 彩 内 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