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吹拂千年仍滋养人心的“风”

之江轩 浙江宣传 2022-10-11

 戳蓝色字关注我们!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


自古以来重阳有登高赏秋、观菊佩萸、饮宴食糕等民俗,饱含追思怀远、孝老爱亲的文化内涵。今年重阳佳节与国庆假期双节相遇,更增添了几分人们对“家国”同庆的情思。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最朴素直接的爱国方式莫过于经营好自己的小家庭,而家风则承载了一个家族的精神气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家风差,难免殃及子孙、贻害社会。


从先秦到今昔的数千年来,纵看许多世家大族的兴衰沉浮,“家风”二字都是绕不开的话题。


浙江金华兰溪诸葛八卦村的“耕读传家”牌匾




家风是什么?


在古代,家风有时表现为一个家族世代相传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很多大家族的家规家训成为世代流传的经典文本。


最早的家训可追溯至西周周公的《诫伯禽书》。伯禽要代父亲前往封地,出门前,周公对伯禽谆谆告诫:不要怠慢亲戚、老臣,不要对人求全责备,不要跟别人竞争力量、速度和智力,不要对人傲慢无礼;要恭敬待人,勤劳节俭,要心怀敬畏,小心谨慎……


伯禽没有辜负期望,他谨遵父亲教导,大公无私,清正廉洁,没过几年就把鲁地治理成民风淳朴、务本重农、崇教敬学之地。


在浙江,也有一个著名家族的家风故事,提起来就让人肃然起敬。


俗话说,富不过三代。孟子也说:“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可是,历经朝代更迭,多少世家大族盛衰起落,这个家族却创造了“千年望族,人才辈出”的奇迹,这就是钱氏家族。


钱氏家族近代出现“人才井喷”


追溯到宋朝,钱家共出了350位进士,载入史册的钱氏名人有1000多位。近代百年间,钱氏更是“人才井喷”,有绕口令言称:“一诺奖、二外交家、三科学家、四国学大师、五全国政协副主席、十八两院院士”。其中,最为人所知的是对“两弹一星”有突出贡献的“三钱”——钱学森、钱伟长、钱三强,以及钱基博、钱钟书父子,钱穆、钱逊父子。


钱氏家族能打破“五世而斩”的规律,好家风起到关键作用。五代十国时,吴越国王钱镠就为后世子孙留下一则《钱氏家训》,短短不过五六百字,却字字珠玑。如“能文章则称述多,蓄道德则福报厚”“勤俭为本,自必丰享” “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者必谋之”等,全篇微言大义,钱氏家族世代遵循。


《钱氏家训》


“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林则徐曾这样教诲自己的儿女。相比于物质财富,良好的家风家教更为难能可贵,是留给子孙后代最值得珍藏的遗产。


中国历代,经典流传的家训数不胜数。例如,被誉为“古今家训,以此为祖”的颜氏家训,“不学礼无以立”的孔子庭训,“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的诸葛亮诫子书,“一粥一饭恒念物力维艰”的朱子家训,等等。


这些充满哲人智慧更饱含长者深爱的家训,不仅令家族门楣光耀、代有才人,更广为传播,构成了中华文化中闪光的部分,随着历史长河流淌不息,不断延展并始终滋养着国人的精神世界。




有家就有家风。


行走中国广袤大地,即便在偏远乡村,也常见百姓人家挂着对联——“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富贵无常勿忘贫贱,圣贤可学但读诗书”。这样的朴素追求,相习成风,构筑了我们国家礼仪之邦的坚实民间基础。


好家风不仅造福一个家族,还映衬着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正所谓“一时之语,可以守之百世;一家之语,可以共之天下”。千家万户好,国家才能好,民族才能好。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习近平总书记对家风建设一直念兹在兹。品读总书记的家风故事,我们总能感悟到浓浓的家国情怀。


小时候,母亲齐心给他讲“精忠报国”“岳母刺字”的故事。“我说,把字刺上去,多疼啊!我母亲说,是疼,但心里铭记住了。”从那时起,“精忠报国”四个字,成为习近平同志一生追求的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们从牙牙学语起就开始接受家教,有什么样的家教,就有什么样的人。他形象地比喻:“大家仔细看一看‘家’和‘冢’这两个字,它们很像,区别就在于那个‘点’摆在什么位置。这就像家庭建设一样,对家属子女要求高一点才能成为幸福之家,低一点就可能葬送一个好家庭。


“我们要重视家庭文明建设,努力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成为人们梦想启航的地方。”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仍在耳边。


好的家风,总令人常怀敬意。近期正在播出的央视新闻联播系列报道《二十大代表风采》,让扎根草原的将军之子廷·巴特尔出现在大众视野。


廷·巴特尔(右一)给牧民传授生产生活知识


作为开国少将廷懋的儿子,廷·巴特尔继承了父亲朴实为民的作风,他谈到,“大家讲,说是当官的孩子就是下去镀金了,那我就说了,我要在下面待一辈子。”


他的家风故事,让大家深深感触到中国共产党人历经岁月洗磨而不变色的赤子情怀。


在新中国的历史上,类似的家庭为数不少。李四光院士提出独创的地质力学理论,大力推动新中国地质事业的开创和发展,而他的女儿李林和女婿邹承鲁,于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一家三院士,都走上科技报国之路,凭的不仅是一腔报国心,还有一门好家风。




时至今日,家风早已不只是那些大家族的一纸家训,也不是知识阶层和文化人士的专属。家风如细雨,润物细无声,早已浸润在我们每个人的人生记忆和精神底色中。


它并不抽象,可能是团圆时,餐桌上一家人其乐融融、欢声笑语;也可能是站台上,老父亲拖着的重重行囊、默默无言的背影;还可能是,离家在外,妈妈在电话那头嘘寒问暖、不停地絮絮叨叨。


图源:视觉中国


每个人的追求不同、经历不同,但无论身处何方、所做何事,家风都是每个人的精神养料。家风就像一串不断摇摆的风铃,时刻给你不经意的提醒。


尤其当我们走出万里、漂泊天涯,或者步入中年、鬓染霜花,忘不了的总是爸妈教导的做人道理,那是我们一生坚守的信念。


当善良成为我们的本能、正直成为追求、努力成为习惯,才知道家风早已浸染灵魂,为我们培养出那些美好品质,赠给你我受用不尽的无价珍宝。


愿我们每个人都能获赠这样的珍宝,又能传给子女这样的珍宝。



声明: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浙江宣传 



往 期 精 彩 内 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