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有一首歌会让你想起他
“胜利的十月永难忘,杯中洒满幸福泪……展未来,无限美,人人胸中春风吹!”
或许你不知道他是谁,但他创作的一首首脍炙人口的经典歌曲,旋律一响起,便是一代人的集体回忆。
豪情万丈的《祝酒歌》,朝气蓬勃的《在希望的田野上》,节奏欢快的《打起手鼓唱起歌》,悠扬婉转的《月光下的凤尾竹》……每一首都是饱含深情、令人陶醉。
他叫施光南,新中国成立后唯一荣获“人民音乐家”称号的艺术家,也是党中央、国务院隆重表彰的“100位改革先锋”中唯一的音乐家。
他的故事,虽然知道的人不多,但却留下了一代文艺工作者最赤忱、最醇厚的民族情感和最朴实、最真挚的创作精神。
一
年少逐乐梦,千里不足惜。说起施光南的音乐故事,那无疑是一段与时代同频共振的历史,经历过狂风骤雨,也见证过绚烂彩虹。
施光南,出生于1940年8月,祖籍浙江金华,他的父亲施复亮(施存统)是最早的中共党员之一。施光南则是新中国成立后自主培养的新一代音乐家。他的作品大多创作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
1976年的春天,充满悲伤。施光南最终完成歌曲《周总理,您在哪里》,将人民的心声在这一首歌曲中尽情吐露。
1976年的秋天,粉碎“四人帮”,阴霾散去。施光南的《祝酒歌》一气呵成:“胜利的十月永难忘,杯中洒满幸福泪……展未来,无限美,人人胸中春风吹。”
随后,施光南调入中央乐团,他被压抑已久的创作热情随之喷发,接连创作了《月光下的凤尾竹》《吐鲁番的葡萄熟了》《在希望的田野上》等上百首带有理想主义色彩的抒情歌曲。
现在听这些歌,仍然让人热血沸腾、激情澎湃,这就是音乐的力量。这些歌饱含对祖国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唱出了亿万人民的欢乐与追求。
原因无他,用施光南自己的话说,就是“爱国是我创作永恒的主题”。施光南在创作时如此,在生活中更是这样。
曾有一次,他出国访问回来,身边的人请他聊聊外面的世界有多精彩。没想到施光南第一句话就说:“看来看去还是我们的祖国好。”
那时,国内能够提供的条件有限,许多优秀的年轻艺术家更愿去国外发展,而施光南的夫人洪如丁从小在新加坡长大,于是便有人劝他们“也出洋去过过”。
施光南听了非但不领情,还有些生气,他说:“我的根在中国。”“这里的生活虽然艰苦一点,但我能为11亿人写歌,新加坡才一千万人,有几个人听我的歌。”
作曲家爱国,笔下的音符才会充满深情;俯身亲吻土地,作品才能打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
二
在施光南的艺术标尺上,一个创作者是要用作品说话的。
施光南常常把“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挂在嘴边,坚信音乐和诗歌、小说、戏剧一样,都是“代替大众在呐喊”。为此,他经常深入边疆,收集大量傣族、苗族等各族民歌,找寻散布在群众中间的灵感素材。
给《在希望的田野上》词作者陈晓光寄去曲谱时,施光南特意写了一封长信,信中写道:作曲时,我给自己提出了两个要求:首先,力求做到“雅俗共赏”;第二,要努力体现民族风格和时代精神。写《在希望的田野上》时,我有意识地把民歌、戏曲的韵味和进行曲的节奏糅合在一起,使音乐既体现出时代精神,又洋溢着清新的泥土气息……
施光南坚信,一个创作者要用作品说话,作品最能反映一个人的艺术追求,比宣言和表态要有用得多。他的创作理想就是要用音乐来“抒发出人民的心声”,因为真正的希望就在“人民的心声”之中。
2014年10月24日,《在希望的田野上》被刻入“中国音乐芯片”,搭载中国的探月飞行器奔向浩瀚的太空。
“炊烟在新建的住房上飘荡,小河在美丽的村庄旁流淌……我们世世代代在这田野上生活,为她富裕,为她兴旺”。
这些极具中国乡村特色的景象,借由施光南的音乐“翅膀”,悠扬在太空中,响彻在寰宇间。
三
1990年4月18日,在指导女儿演唱《屈原》里的婵娟选段时,施光南突发脑溢血,倒在了自己心爱的钢琴上。
施光南的妻子说:“他死在《屈原》的创作上了,这个作品在他心里盘桓了30多年。对他最好的纪念,就是把《屈原》搬到舞台上,了却他的夙愿。”
有人说,施光南的一生就是一首传世的歌曲。值得深思的是,施光南的歌,为什么总能直抵人心?当下的创作,怎样才能造就传世精品?
答案可能有很多,但从施光南的人生经历来看,饱蘸一片爱国之情、常怀一颗匠人之心,无疑是他留下的最宝贵启示。
“我深深地爱着你,这片多情的土地。我踏过的路径上,阵阵花香鸟语……”
很多人听《多情的土地》,能感受到浓郁的爱国情怀,而这首歌也唱出了施光南的赤子之心。事实上,他所有的作品,无不体现出他对祖国的爱。可是,要坚持这种爱国精神并不容易,很多时候要耐得住寂寞,受得了清贫,还写得出作品。
改革开放以后,市场经济发展,文艺创作领域一度出现“一切向钱看”、“走穴”成风等不良现象,而主旋律的艺术歌曲却失去市场。像施光南这样的艺术家,一首歌的稿费有时却很低廉。有朋友知道他经济拮据、生活清苦,就劝他走几回“穴”,或者写一些流行歌曲,先赚些钱,可是施光南毫不犹豫地拒绝了。在他的日程表上,除了吃饭睡觉,其他时间都在创作。
1983年,他在《艺术家的情操与追求》中写道:人们把我们尊称为“人类灵魂工程师”,我们应该珍惜这个称号,要对自己更严格地要求,时刻想到艺术创作不是个人的事,要考虑对社会负责、对听众负责、对青年人负责……
1986年,他在给《中外名人座右铭》作者何民胜的一封信中说了自己的座右铭:“走自己的路,让作品说话。”他还谈了对当时乐坛一些现象的看法,“这些年来,在乐坛上有些人赶时髦,摆来摆去。我以为:一个艺术家应有自己明确的追求,不应为某些风向所左右。”
“我觉得作为一个创作者,最大的悲哀就是临终前回头一看,发现自己没有留下脚印。”这是施光南在鼓励他人创作时说的话,也是他自己一路走来深埋心底的创作动力。
如今,施光南离开我们已有三十余载。当耳边响起他的那些经典歌曲时,人们依然能被深深触动,久久难以释怀。就像《祝酒歌》里唱的那一句:“舒心的酒啊浓又美,千杯万盏也不醉。”
声明: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浙江宣传
往 期 精 彩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