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之江轩|社科研究不能“小众循环”

之江轩 浙江宣传 2022-10-20

 戳蓝色字关注我们!



根据知网统计数据,近年来我国人文社科领域平均每年产出的文章大约在180万篇以上,其中在核心期刊发表的论文大约15万篇,从数据上看,我国是当之无愧的论文产出大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大国。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世界上没有纯而又纯的哲学社会科学。世界上伟大的哲学社会科学成果都是在回答和解决人与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中创造出来的。”

我们不禁要问,在这渺渺浩瀚的学术文海里,有多少是振聋发聩、启人心智的名篇佳作?又有多少能够转化运用,在服务人、服务社会发展中闪烁思想光辉呢?

有学者打趣说,发表才是“王道”,评奖才有“出路”,“衣带渐宽终不悔”,只为“职称”独憔悴。论文、课题、奖项成为学术圈内“众生”绕不开的“三座大山”,“职称主义”更是成为部分学者终其一生的“信仰”。

如此看来,社会科学研究的意义何在呢?



能不能发表、能不能评奖成为评价论文、评价学者的重要标准,在这样的风向下,成果作品倒是多了,有传播力影响力的仍然很少。而那一篇篇文章印成铅字、锁进书橱就基本完成了历史使命,这样的社科研究到最后就只剩下孤芳自赏了。

有人认为学术因为“专”,所以才“小众”,著作就是应该写得难一些、深一些,才显得自己学问大、水平高,那些想浑水摸鱼的人才能望而却步。久而久之,社科研究就成为“小众循环”的“奢侈品”,成为学术论坛上“朋友圈”聚会时花式吹捧的谈资。

图源:视觉中国

事实上,社会科学作品最需要读者,而且是多多益善。

社科研究的对象是人和社会,各种道理从活生生的现实里走出来,也应回到现实中去,在推动人类认知进步和社会问题解决当中发挥作用,所以社科研究不能在“小众”里面循环,而是要在“大众流量”中产生社会价值。不管研究领域多么冷僻,总能映射出社会发展的某个方面;不管研究成果多么高深,最终总要体现在影响人的观念、推动社会进步上。

比如,费孝通的《乡土中国》是研究我国乡土社会的重要学术著作,直到今天还经常“霸居”图书畅销榜单,成为广大大学生、中学生的必读书目,就是因为它深入浅出地对中国传统社会结构进行了思考和分析。有网友就说,“阅读《乡土中国》还是有点激动的,读了后会让你更好地认识中国 ,特别是理解了我们父辈对于土地的炽热和执着。”

事实证明学术作品也能走大众化路线,思想的价值越读越明,作品的魅力越传越大



互联网已经成为这个世界的毛细血管,在新的信息传播格局下,专家可能还是原来的专家,但大众已不是原来的大众了。

人们成为“信息富人”,对知识诉求更加强烈,思想困惑也更加多元。这种情况下,学术作品更要融入互联网的“大循环”,从象牙塔里走出去,发人之所未发,言人之所未言。

很多社科机构、学术期刊都办了自己的公众号,但仅是把“大部头”的学术论文复制粘贴到屏幕的方寸之间还远远不够,这样的流量还是“小众流量”,好的思想和观点依然被“深埋”。

让社科成果在网上传得开,既不能把有学术含量的佳肴稀释成清汤寡水,又要让人看得懂,读了信、学了用,考验的是真功夫。

学术与互联网还能产生什么奇妙效果?这就要看学者们愿不愿意放下身段,置身网海。有的学者不愿意屈尊,总认为网络上都是插科打诨,所谓的“网红”登不了学术的大雅之堂。

前不久公布的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中有吉林大学的孙正聿教授,他两年前就在B站上开设了哲学公开课。76岁的孙教授也因此多了一个“网红”的新头衔,他说:“网红不是坏事,如果我能红,那么意味着马克思主义显示出巨大的生命力。”

孙正聿。图源:吉林大学



一项学术成果的传播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它的社会影响力,学者的“江湖地位”最终要靠社会影响力来奠定。

不可否认,现行的学术评价体系还不够科学,以论文的多少、所发论文期刊级别来论英雄,“工分化”管理造成了学术圈“为论文而论文”的死循环。

无论自然科学还是人文科学,数量多少、刊别多好,不是评价学术水平的终极标准,像屠呦呦这样的“大咖”,发表的论文并不多,但能因此否认他们的学术地位吗?

学者不论大小,追求真理、阐述真理、传播真理是共同的使命,把学术研究作为私人领地,出再多的成果都是只顾自己的“小我”,只有扛起社会责任,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写进人民群众心中,才能出大成果,才会有大影响。

图源:视觉中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什么才算社会影响力?或许要问一问哲学类成果能不能回答时代之问,引导人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文学类成果能不能产生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凝聚社会向心力;历史类成果能不能揭示历史真谛,为烛照现实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智库类成果能不能把准现实问题,精准咨政建言。以及,在大是大非的关键时候,广大社科学者能不能敢于站出来解疑释惑、引导舆论。

马克思说:“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掌握了“说服”和“彻底”的辩证关系也就掌握了社会科学研究的真谛。


声明: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浙江宣传 



往 期 精 彩 内 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