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揭开大展上一座江南石窟的面纱

之江轩 浙江宣传 2022-10-11

 戳蓝色字关注我们!



跨越1000多公里,江南石窟居然“搬”到了北京?在中国国家博物馆,正在举行的盛世修典——“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成果展上,这场跨越千年千里的会面成为了可能。

10件(组)中国石窟寺群龛像在3D打印技术的加持下,以等比例复制龛的形式集中亮相,成为“大系”的“重磅嘉宾”。其中,占地面积颇大的一组石窟群——杭州灵隐飞来峰石窟群格外吸引眼球。

看惯了云冈、敦煌、龙门等“大场面”的观众或许会疑惑:杭州也有大型石窟?

这次飞来峰石窟群随着“大系”巡展到北方,属实为江南石窟刷了一波“存在感”,同时也揭开了沉淀千年的神秘面纱。



江南石窟,气派独树一帜。

石窟艺术源于印度,后沿西域引进中国,集雕塑与绘画艺术于一体,建造表现手法根据不同时期、不同地点、不同文化背景呈现出多元形态。

作为“大系”的亮点之一,此次展出的中国五大石窟和甘肃炳灵寺石窟、四川安岳石窟和杭州灵隐飞来峰石窟各具特色。

从大同云冈、洛阳龙门、敦煌莫高窟到天水麦积山、重庆大足、杭州飞来峰,石窟像风格逐渐从印度的犍陀罗和笈多式转变到魏晋的“秀骨清像”、隋唐的大气非凡、两宋的世风人情,是我国石窟发展史上的鲜明代表。

9月29日,盛世修典——“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成果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观众正近距离观展。


随着我国历史上政治中心南移,江南的石窟造像逐渐形成独特风格。其中最负盛名的石窟群坐落于灵隐寺旁的飞来峰。

飞来峰石窟始建于五代,相传有72所洞穴,洞洞有来历,即便大多已经湮没,飞来峰至今仍保存着五代到元朝的佛教石刻300余件,堪与重庆大足石刻媲美,是我国江南地区现存规模最大的石窟造像群和江南少见的古代石窟艺术瑰宝

相传印度僧人慧理曾至此,认为飞来峰是“仙灵所隐”之地。古有文人雅士留下“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溪山处处皆可庐,最爱灵隐飞来孤。”“游客到山停步睎,长当一石味玄机。须知物事随因变,莫谓飞来便不飞。”等佳句,更给飞来峰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

此次在“大系”亮相的飞来峰第68龛是飞来峰上最为大众熟知的艺术作品,也是同时期江南地区所特有的形制。

杭州飞来峰冷泉溪南岸布袋弥勒及十八罗汉像等比例数字化3D打印复制龛


这尊雕刻于南宋时期的大肚布袋和尚像,有别于北方传统佛教雕像的庄严肃穆。他盘坐在石壁间喜笑颜开,袒露着能包容天下难容之事的大肚,一手布袋一手念珠,无形中拉近了与礼佛者的距离。布袋和尚周围雕刻有十八罗汉,也是个个动作舒展,形象传神。

这组颇具生活气息的一佛与十八罗汉像位于冷泉溪旁,与清雅静谧的环境相映成趣,展现了石窟艺术的江南表达,也是佛教中国化、世俗化的重要实证。

值得注意的是,这次展览,是杭州西湖的石窟首次放在中国石窟的脉络里呈现,意义非凡。



此次江南石窟得以“正名”,科技含量十足的3D石窟复原技术功不可没。科技,成就了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

展览采用了浙江大学开发的3D石窟复原技术,对十组名窟进行等比例复制,将中国的石窟和绘画关系纳入同样的空间,让“永不相见”的石窟同时空“对话”,也让观众能尽览中国石窟史,是我国科技抢救和文化遗产保护的成果展示。

虽然这项技术处于全球领先水平,但飞来峰造像的复杂性给复制工作带来不小的挑战。这处造像高3.5米、宽6米、深4.87米,其中仅布袋弥勒就高1.9米、宽2.6米。造像整体形态特殊,佛龛呈半圆形,下面深,上面浅,整个佛龛的分块、结构设计和制作十分复杂。

制作过程历经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到后期的3D打印加工、结构设计制作、质感处理、色彩纹理还原等环节,其中仅结构设计就耗时半个月。

杭州飞来峰石窟群等比例3D复制龛


这项技术的成功运用,完整再现了洞窟原貌,高精度复原洞内壁画的色彩及细节,令观众身临其境。

像飞来峰石窟这样“搬不走、挪不动”的艺术成就得以在各地展出,参观者纷纷感叹其栩栩如生,“仿佛是站在冷泉溪岸边。”

此外,3D扫描的石窟影像还能在线上展览,群众足不出户就能近距离欣赏石窟艺术。



“大系”为何展示石窟?不仅是“绘塑同源”,更因“文化共融”。

石窟艺术沿着丝绸之路自西域而来,经历了魏晋、隋唐、五代、两宋等历史时期,外来文化与中华多民族文化在石窟建造中相互碰撞、交流交融。
   
杭州作为当时吴越国的首府,南宋都城,后又被元军占领,杭州的南方文化先后受到中原文化、蒙古族文化的冲击,促使多民族、多地域文化在这座江南名城加速融合。

以飞来峰石窟群为例,游览者既能领略饱满圆润、唐代遗风的五代造像,也能看到浓浓世俗气息的宋代造像,以及异域风情的元代喇嘛教造像。来此一处,便可听石窟讲述跨越千年的故事。

中国石窟寺群龛像等比例3D复制龛

除飞来峰外,西湖周边还留存着胜果寺、资贤寺、天龙寺、石屋洞、烟霞洞、宝成寺等石窟遗迹。

这些石窟巧妙融合了中国佛学理念、当时的统治思想、绘画雕塑技法和审美情趣,在不同的文化体系中寻找到共同点。它不仅是佛教中国化的体现,更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情感纽带和中华文明强大包容性和吸纳力的历史见证。

虽历经岁月,石窟寺却风姿依旧,并焕发着新的生机。国家设立了专门机构研究保护石窟,推动流失海外石窟造像的“数字回归”,举办如“大系”等展览,加大对相关书籍出版的扶持力度,使这门古老的艺术重回大众视野。与此同时,中国各地石窟每天迎接着大量中外游客,成为文化交往的桥梁纽带。

新时代的石窟故事仍在续写。正如《中国石窟简史》里说的那样,如今的石窟“已成为人类古老而又年轻的乐园”。


文物因“活化”而常新,文明因交流而发展,文化因和合而繁荣。在当代,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愈发强大,群众的文化认同感与日俱增,“大系”的火爆即是力证。

今天,走进“大系”,品读“石窟”,感受中国文化的厚重与恢弘,我们不仅能了解外来艺术随着时代变化而动态发展的过程,也能一窥新时代宗教中国化的实践路径,不断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声明: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浙江宣传 



往 期 精 彩 内 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