戳蓝色字关注我们!
到了世界杯时间,中国人的幽默感在男足这件事上,又得到集中展现。“除了男足,中国元素霸占了世界杯”“中国队被分在了施工组”……卡塔尔世界杯开赛期间,各路媒体、球迷在观赛同时,都不忘调侃中国男足。不知从何时开始,“扶不起”的中国男足成为了突破次元壁、跨越年龄沟的一个交际话题。从1957年起,中国男足12次冲击世界杯,11次铩羽而归。2002韩日世界杯是中国男足仅有的世界杯之旅,尽管一分未得、一球未进,却成为此后20年反复咀嚼的荣光,“以为是出道,不料是巅峰”。到了11月26日,中国国家男子足球队原主教练李铁接受监察调查,中国足球再次引发讨论。
中国男足为什么总是无缘世界杯?问题出在哪儿?此前,我们探讨了中国男足的斗志,今天我们再说说别的。
2002年6月4日,2002韩日世界杯小组赛C组,中国0-2哥斯达黎加 图源:视觉中国这是在某知识类社交媒体上有关国足提问最多的问题。很多人已经把中国男足当成了一个宣泄情绪的出气筒,但是大多数人只看到了冰山一角,并不了解冰山全貌。11月28日,笔者联系了中国足球协会,相关部门负责人向我们提供了2022年最新统计数据:中国现有注册球员26万多人,其中职业球员3200多人,指效力于中超联赛、中甲、中乙国内三级职业联赛的球员。另外包括业余球员15.6万人,16岁以下青少年球员10万多人。
这组数据,是中国足球当下的“家底”。那么,如何解读这组数据?
笔者电话采访了知名足球评论员张路。张路曾任中国足协战略发展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校园足球专家委员会委员。张路表示,26万注册球员数量看似很多,一旦横向比较,实则少得可怜。以“青少年球员”作为比对维度,这个数据在德国超过200万,在巴西和法国超过100万,在我们的邻国日本超过80万。上述国家的“青少年球员”数量是中国的10-20倍。
更何况,这还是下大力改革之后的成果。
全国校园足球领导小组曾做过统计,2000年到2014年,中国常年踢球的中小学生每年平均只有5000人。1991年出生的“全村的希望”国足一哥武磊,当年就是这5000人中的一员。如果将5000乘以11,那么或许我们将有11名亚洲一流球员在球场上驰骋、飞奔、拼杀。
为了从源头上解决足球人口不足的硬伤,做好足球普及化,国家相关部门曾接连出台过相应规划、方案。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要大幅增加青少年足球人口。
2016年,国家发改委、国务院足球改革发展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印发中国足球中长期发展规划(2016—2050年)的通知》,其中还设定了“中小学生经常参加足球运动人数超过3000万人”的远期目标。
去年5月,中国足协主席陈戌源在《人民日报》刊发署名文章《让大家看到足球的进步与希望》,文中强调,“足球振兴发展,必须要夯实基础,基础首先是足球人口。我们这个数字远远落后于足球发达国家,也落后于亚洲一些国家,短板必须补上。”
不过,要扩大足球人口基本盘,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实现。中国要弥补与足球强国之间的足球人口差距,还需要不断努力。
除了普及化程度不高外,张路曾表示,我国的足球人口底子之所以如此薄弱,是因为早些年,国家培养足球苗子的思路和理念不对头。“如果要放弃学业,送你的孩子走专业化足球的路子,你愿意吗?”恐怕99%家长的答案是否定的,这是一条风险巨大、收益却不确定的道路,毕竟全世界的“梅西”寥寥无几。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日本。一份日本2022年在幼儿园及小学生中调查后公布的白皮书显示:日本低龄儿童选择长大最想从事的职业排名,第一是蛋糕点心师,第二是警察,第三就是成为职业足球选手。中国不一定做过这样的调查,但如果有,踢足球一定不入前三。从小带娃上绿茵场的中国家长很多,但绝大部分是想强身健体或培养一项运动技能,真的想让孩子吃职业足球饭的少之又少。温州籍国脚张玉宁,5岁时被父亲带去韩日世界杯现场看球,立志长大踢球。其父张全成决定成全儿子心愿,从此倾尽全力培养。其间投入的训练、教育、生活开支,花费巨大。据统计,中国职业足球运动员成才率约为5%。张玉宁踢到今天,很争气,也很幸运。但这样的足球娃,要么天赋异禀,要么巧遇伯乐,否则绝大多数会在残酷的职业成才通道中被过滤淘汰。然而,像张玉宁这样的毕竟只是极少数。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尴尬局面?有个原因:过分强调早期专业化。
2022年7月24日,北京国安队举行公开训练课 图源:新华社
什么意思?就是过早地、人为提出“二选一”的选择题——选择读书,还是选择足球?张路曾表示,2000年左右,国家已经在大力普及足球进校园。然而当时错误的做法是,当孩子还在读三、四年级的时候,就使其被迫作出选择,选读书还是足球。不可否认的是,最终脱颖而出、登顶金字塔的孩子屈指可数,而遭到淘汰的孩子则面临尴尬局面,球也不踢了,学也不上了,这是任何家长和学校都不能接受的局面。此外,过早搞专业化职业化,让能读书的人早早放弃了学习,导致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尚未成型的男生过早受到功利主义的影响,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甚至沾染不良风气,养成不好的职业习惯。小学寥寥无几,中学近乎绝迹,这样的怪现象背后,是体育与教育始终没有融为一体。在现代足球起源国英国,有着一套极为严谨和科学的足球普及体系。6-12岁的孩子每周只参加两次、每次1小时的足球游戏,让孩子们在游戏中对足球产生兴趣。不仅如此,学校对于孩子们的文化课成绩也有最低要求,如果文化课成绩不达标,则不能参加足球游戏。对于日本人来说,足球是校园文化的一部分,是以“锻炼体质、快乐教育、培养团队合作意识”为目标。人人都有接触足球、享受足球的机会,即便最终没能“一球成名”,这也将成为一段终身难忘的人生经历。可惜,全中国的现状是,读书的人不踢球,踢球的人不读书。知识与足球本来应该实现双向奔赴,读书的人要踢球,踢球的人要读书,球才能踢得越来越好。踢球和读书,如果总是一道单选题,那么中国男足将一如既往的难“雄起”。有个问题不知道有没有人想过:很多优秀足球运动员是选出来的,不是练出来的。有了正确的发展理念、充沛的足球人口,如何扩大选中好苗子的概率?关键在于建立完善的覆盖体系,营造浓厚的足球氛围。以英国足球为例,英格兰超级联赛(简称“英超”)有一个名叫“英超社区行动”的活动,就是以英超为指挥中心,号召英国各级别足球俱乐部成为带动社区活动的核心力量,通过社区化运营,建立金字塔体系。据不完全统计,英国近38万名青少年参与了英超联盟举办的社区活动。项目覆盖了英国最贫困的地区,占英国城镇数量的30%。再说邻国日本的高中足球联赛,不仅是一场场单纯的足球比赛,更是一次全国性的隆重节日和体育盛会,民间关注度极高。不仅如此,日本还有一套成熟的联赛体系。知名球星本田圭佑、柴崎岳、冈崎慎司、长友佑都等人,都出自日本高中联赛体系。遗憾的是,中国的足球并没有“铺”开来、“沉”下去,这不仅体现在球场数量、联赛体系,还体现在我们对足球文化的认知和理解上。
11月22日,在浙江湖州举行的2022赛季中国足球协会超级联赛第26轮比赛中,浙江队以2比1战胜上海海港队 图源:新华社
足球是世界第一大运动,世界杯作为全球最大影响力的单项体育赛事,社会关注度和商业价值有目共睹。参加一次世界杯,不仅证明自身体育大国地位,还能向世界展示文化软实力。体操王子李宁曾说,中国人还是比较关注谁赢了,不太在意自己是否参与了。有很多人不喜欢运动,但到了比赛那天,他会问谁赢了。这样的人比较多,或许也是今天中国足球环境的成因之一。我们除了自己尽可能多参与多支持,还应该客观理性地认识和看待足球输赢。如果赢一次就捧上天,输一次就踩到底,甚至妖魔化中国足球,那么就不利于吸引更多青少年加入足球运动,也不利于足球职业联赛和相关产业发展。全社会少一些急功近利,多一些长远眼光,多一些对足球文化和体育精神的关注和弘扬,中国足球才能有良好的舆论环境和发展环境。总而言之,中国足球想要脱胎换骨,国家队只是表象,真正需要改变的是从青训开始、从全民开始、从联赛开始,每个喜爱足球的人用心用力地踢好足球,真正享受足球带来的快乐。这就够了,剩下的,交给时间。
最近,很多人问我们哪里可以购买新书
点击下方图片,即可入手新书
声明: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