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绍兴黄酒,能饮一杯无

绍轩 浙江宣传 2023-01-02

 戳蓝色字关注我们!



1948年秋,丰子恺携女儿应邀去台湾游览。友人劝他定居下来,丰子恺说台湾好极了,是个美丽的宝岛,只是缺少了一个条件。好友问少了什么,丰子恺回答:“没有绍兴老酒!”


于是游览两个月后,赶在大雪节气前,他返回大陆。故土难舍,其中就有让他魂牵梦萦的一壶黄酒。


确实,冬日里,没有什么比温暖的黄酒更令人期待。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白居易一首诗,几个意象连缀起来构成了一幅“冬饮黄酒”的温暖图画。


温一壶黄酒,琥珀色的浆液缓缓倾出,淌满白瓷碗,呷一口入喉,甘美自唇齿流遍全身,渐渐地胃腹生起暖意,把盏畅谈、笑语晏晏,一天的疲乏消解,人也活络起来。


现在,冬已深、雪已至,五湖四海的朋友倘若有缘在绍兴相聚,共饮一杯可好?


绍兴黄酒倒入碗中




有人也许会有疑问,绿蚁酒是黄酒吗?古来众多与酒相关的历史事件、经典名篇、名人轶事中,出现的大都是黄酒吗?


答案是肯定的。作为世界三大古酒、中华民族原创酒,黄酒经历了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从浑浊粗糙到清澈透亮、从快熟淡绿到陈酿金黄。


“绿蚁”其实就是发酵过程中因霉菌滋生而产生的杂质浮沫。直到唐代,煎酒、榨酒技术发明成熟让酒的品质得到跃升,“绿蚁酒”才逐渐淡出历史舞台。


裹挟着商周原始“五齐三酒”的朴素与纯粹,传承着汉晋“曲酒”的雅致与琳琅,黄酒于唐宋臻于极致,为风流盛世注入了诗情和醉意。


黄酒成就了名士的灵感,名士也成就了黄酒的美誉。


杜甫在《饮中八仙歌》写道,“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彼时贺知章年岁已高,但仍豪饮不断,酒后骑马,醉眼朦胧,摇来晃去,一不小心跌倒就醉睡入梦。酒逢知己千杯少,贺知章金龟换酒呼出一个“谪仙人”。李太白酒入豪肠,酿成月光与剑气,绣口一吐,半个盛唐也为之倾倒。


黄酒总伴随着最长情的思念。贺季真去世后,李白到绍兴凭悼故人。山阴道上、镜湖水边、道士庄旁,黄酒醇香依旧,但举杯共饮知己不在,把酒言欢已少一人。触景生情,不觉悲从中来,“金龟换酒处,却忆泪沾巾”。


黄酒在户外低温发酵


冬寒温黄酒,谁人共举杯?


“醺然一枕虚堂睡,顿觉情怀似少年。”赋闲在家的陆放翁酒后酣然而睡,梦到的是铁马冰河,涌起的是抗争热血,一壶黄酒唤醒了那颗不死的丹心。“不惜千金买宝刀,貂裘换酒也堪豪。”身处清末乱世,面临激荡变局,侠女秋瑾褪下红妆,一壶黄酒成就了那颗激烈的壮心。


醒来万物皆沉寂,唯有杯中是旖旎。一代代的文人墨客、豪杰英雄成为黄酒的“忠实用户”和“推广大使”,带动了黄酒在各历史阶段、各社会阶层中的流行。




越酒美名,通行天下。《西斋偶得》记载,清代中期天下“盛行三事”,即绍兴酒、昆腔曲、马吊戏。及至民国,绍兴酒更是大放异彩。


绍兴黄酒之所以能成为黄酒的代表,必须从虔诚的态度说起。


在绍兴,人们还将黄酒视为有机生命体。糯米为“酒之肉”,麦曲为“酒之骨”,酒药为“酒之魂”,鉴湖水为“酒之血”,酿酒工艺为“酒之经络”。


经历漫长时光岁月和生产实践,黄酒酿造工艺不断更新,但原料始终未变、匠心始终未变、传承始终未变。


工人运蒸好的糯米去酿酒


鉴湖水,是绍兴黄酒的“独特秘方”。早在1934年就有人科学地分析鉴湖水质,当时《东南日报》记载:“其硬度约有2.1至2.7,酿造最为适宜。”越硬的水酿出的酒就越容易有杂异味。一般来说,硬度10度以下的水就能用于酿造,5度左右的就算优秀,而平均硬度2.5度、味净微甘的鉴湖水则是酿造水中的极品。


择好季才能择好水。冬季的低温让鉴湖水沉淀物下沉、水体清冽、杂菌难生,最适宜发酵的进行。


蒸米、落缸、开耙、压榨、煎酒、封坛……每一坛黄酒,都贮存着酿酒老师傅的辛勤劳作和对完美工艺的执着追求。


酿者有意,饮者有情。“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是绍兴黄酒最为知名的饮法。


远近游客来到绍兴,点一份孔乙己套餐,看看醉到几分才能读懂鲁迅的笔意。


许多老绍兴人依旧保留着这种生活方式,晚饭时分,备上三五小菜,老酒咪咪、闲话讲讲,一家人其乐融融。长辈用筷头微微沾点酒液给孩子们尝尝,看着孩子们挤眉弄眼装出搞怪表情,家里充满了快乐的空气。


这些不仅是过去习俗的延续,更是对未来美好的期许。


酿酒、饮酒如此,用酒也如此。


自古绍兴就有“无酒不成礼”的说法。晋代《南方草木状》记载,越地有酿“女儿酒”风俗,待女儿出嫁时宴请宾客。到宋代,人们在酒坛外绘吉祥彩图,添加油彩“百戏”,作为花好月圆的彩头。花雕酒就由此演变而来。


今天,酿制“女儿红”“状元红”在绍兴仍极为盛行,人们会为孩子订制封坛酒。


酒厂的酒库里一坛坛排列整齐的黄酒,蔚为壮观,宛若漫天星斗,散发物阜民丰的光芒,仿佛为家人照亮似锦前程。


叠放的黄酒坛




时光变幻、岁月更替,作为东方酿造的典范,黄酒的内核始终一脉相承。它已超越单纯酒的范畴,与国运乡愁深度融合。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开国第一宴”用酒就是绍兴黄酒、山西汾酒和竹叶青酒。当时百废待兴,办“国宴”既不能劳民伤财,也不能有失品格。周总理要求选酒须符合“中国名酒、便于运输、足量供应”三项条件。绍兴黄酒不仅闻名遐迩,且在京津的酒庄存量颇多,榜上有名可谓顺理成章。


黄酒温润平和、沉稳持中,甜酸苦辛鲜涩六味调合,居中庸之道而自得其所。不仅是中国人眼里的“国之瑰宝”,也是很多外国人心里的“中国味道”。


1985年,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友好访问中国,席间喝了绍兴黄酒,想起十几年前初次访华时周总理也曾端起一杯澄黄的美酒招待过他,不觉感慨万千。临走前,小平同志特别将4瓶黄酒作为礼物赠予他。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2015年中秋佳节,习近平主席访问美国,绍兴黄酒作为中国元素的代表登上白宫餐桌。“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中国人民的友好善良借着黄酒飞往大洋彼岸,飞往世界各地。


万余年前,上山文化种植出第一束水稻,在大自然的神奇催化下,出现了最原始的粮食酿酒;三千多年前,商朝人开创酒曲复式发酵法,开始大量酿造;上世纪五十年代,生产工艺相继改良,黄酒成为一个现代产业;当前,黄酒新品、文创、演艺等衍生产品不断开发……


酒厂的陈年藏酒


黄酒一直在变,也一直未变。


它让豪饮者逸兴遄飞、唱绝古今;多情人晓风残月、相思如雪;让思乡游子魂牵梦萦、归心似箭。


无尽的情感,无尽的远方,无尽的人,黄酒打破时空限制,让一切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相互共鸣。


绍兴黄酒把光阴刻进味道,每滴酒液都凝结了中华文化的哲思,凝聚着最温情的抚慰,尝一尝,浸润舌尖,温暖心底。



声明: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浙江宣传 



往 期 精 彩 内 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