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和合调查的三大“法宝”

嘉轩 浙江宣传 2023-01-12

 戳蓝色字关注我们!



1961年1月的一天,年关将近,嘉善县和合生产队来了位特殊的客人。他猫腰钻进贫农王老五家的草棚,揭开锅盖,细细察看里面正在煮着的羊头草、胡萝卜等。从食堂打回的薄粥已烧成了糊糊状。


听说来的客人是中央的大领导,王老五很惶恐:不知道该说点啥?万一说了真话,领导不开心怎么办?


可是这位客人很随和,三五句话一聊,就让王老五卸下“盔甲”,就像竹筒倒豆子般,掏出了真心话。从身上穿的、锅里吃的到田里收成、过年打算,从新中国成立前一直问到1960年,既谈情况,又算账对比,在王老五家一坐就是三个多小时。


来者正是田家英。此后,撰写了4万多字的《魏塘人民公社和合生产队调查》,王老五一家就是报告中6户典型之首,记载达2800多字。


正是这次调查研究,直面了肆虐农村的“五风”问题。当时发生了什么?今天我们从这次调研中又能看到什么?再翻开珍藏在嘉善县档案馆内的田家英调查笔记,我们一探究竟。


田家英和合调查使用的笔记本




1958年,“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开始后,以浮夸风、共产风、瞎指挥风、命令风以及干部特殊风为主的“五风”问题在全国农村泛滥。


虚报产量是干部浮夸中危害最大的一项。1960年,在自然灾害严重的情况下,各地还在攀比虚报。如和合生产队,当年的亩产稻谷指标定到1471斤,争取指标定到了2416斤。而实际亩产量只有291斤,甚至比1959年还减产三分之一。


农民缴不出粮食只能把口粮抵上。于是,种粮之人无粮吃,出现了文章开头农民没米下锅的一幕。素称“鱼米之乡”的嘉善,跟全国其他地方一样,也有饿、病、逃、荒、死的现象。


为了掌握真相,找出度荒办法,毛主席派田家英带领一个调查组赴浙江农村,选一个最好的生产队、一个最坏的生产队调查。其中要调查的“最坏的生产队”,就是当时的嘉善县魏塘公社和合生产队。


田家英和合调查展室


1960年前后的3年里,和合生产队的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猪、牛、羊大批死亡,农具大量损坏,土地肥力下降,劳动者体质变弱,放眼看去是“人瘦、牛瘦、田瘦、船漏”的“三瘦一漏”。“一年做到头、空空两只手”,社员一年平均收入不到18元。


譬如开头提到的和合生产队四小队副队长王老五家,全家七口人,家里只有一间12平方米的草棚,所有家当共计:一张竹垫床、一张地铺、三条棉被、一张桌子、几条板凳和一只行灶。


“不能怨天尤人,也不是什么民主革命不彻底,病根子是由上刮下来的‘五风’。”田家英一语道破了当时农村问题的症结所在。其实,基层同志对此并非一无所知,只是闷在了心里。田家英却说出了他们不敢说的真话。




调查研究最重要的是“求是”,最难的也是坚持“求是”。60多年过去了,和合调查时至今日仍然备受推崇。人们钦佩的,正是在当时的情况下,田家英仍能坚持摸实情、讲真话的大勇气、真担当。


求是碑


田家英的和合调查,始终坚守了三大原则。


第一个原则:直插一线摸实情。


田家英反复告诫组员,不能飘着,要落地,只有群众才了解真实情况。当时陪同的公社干部看到调查组任务太密集了,就劝说“田主任”看几个就行,全公社情况都差不多。没想到田家英一脸严肃:“我们要的材料,必须自己看到、听到,决不能有半点道听途说的假东西,不然中央知道的事情就不真实了。”


晚上,调查组点一盏煤油灯,讨论白天搜集到的第一手材料。有时甚至连灯也没有,就在漆黑的教室里激烈讨论。环境如此艰苦,调查工作却是有声有色。干部社员都愿将自己的肺腑之言向调查组倾诉。


第二个原则:抓住典型剖麻雀。


如何抓住问题?首先得了解民情、掌握实情,搞清楚症结在哪里,而这就需要练好调查研究的基本功。调查组刚进村时,找人就像捉迷藏。过去数年的历史包袱,不仅让基层干部缄口,也让村民不敢多说。为了找到真问题,调查组就分开阶层办座谈,还像开头一样钻草棚入户走访,抓取第一手资料。


比如在后来递交中央的报告中,王老五这样的农民家庭,田家英在和合生产队选了6户,最后成了中央决策时重要的样本。


第三个原则:敢说真话不附和。


深入群众是倾听意见的通行证,敢说真话就是查找问题、解决问题的“敲门砖”。以公社食堂问题为例,当时的大环境,支持发展公社食堂的声音是绝对主流。此前组织上还下发了规定,明文支持食堂的发展。如有反对,稍有不慎可能会“引火烧身”。


但田家英心中雪亮。调查中,许多农户都向他表达了对公社食堂的意见,“上面吹牛皮,社员饿肚皮。”他走了好几个地方,心情沉重:“社员生活真艰难啊!”同行的同志担心反映问题冒风险,但他果断决定如实向中央汇报,破除了上上下下一片缄默的情况。


田家英和合调查展室




“浙江宣传”总书记为何老惦记这个事》一文,讲到“调查研究”染上了“假”“秀”“虚”“傀“空”五症。归根结底,查研究如果不能为老百姓解决实际问题,不能推动工作促进发展,就没有开展的价值。


田家英和合调查并不是走马观花,而是俯下身子真抓实干、真见成效。


1961年2月6日,在杭州刘庄,田家英向毛主席如实汇报了浙江调查组的工作。毛主席当即就纠正“五风”问题、退赔问题、生产队规模和体制问题、自留地问题、食堂问题、干部问题作了7条指示。


遵照毛主席指示,和合生产队从2月17日起,开展了以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农村人民公社当前政策问题的紧急指示信》为中心的整社工作。接着,田家英调查组在和合生产队开展了《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即“六十条”草案)的试点。


经过两年努力,至1963年,和合生产队就出现农业全面复苏,社员生活改善的好局面。


正如一同参与调研的先知记叙的那样:“ 1965年12月,田家英和我又一次去和合生产队,旧地重访,一种难以抑制的激情充满心田。今日杭嘉湖农村,呈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同1961年那衰败破落的情景,形成鲜明对比。”


和合新区


《习近平浙江足迹》记载,2002年12月26日,浙江省委办公厅收到一份材料——曾担任过浙江省委书记的薛驹撰写的《一次非同寻常的调研——关于1961年农村调查研究的情况》。当年,陪同田家英调查的正是薛驹,时任省委副秘书长。他在这份材料里写到,1961年至1962年的农村调查,在我们党的历史上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2003年1月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阅批返回:薛驹同志的文章很有意义,建议省委理论学习中心组结合部署调研课题,专题学习一次调查研究问题,届时可参考薛驹同志这篇文章,加深体会。


2003年2月25日,“之江新语”在《浙江日报》开篇,讲的就是调查研究,要求“全省上下大兴调查研之风,各级领导干部在调研工作中,一定要保持求真务实的作风,努力在求深、求实、求细、求准、求效上下工夫


磨刀不误砍柴工,做好工作的前提,就是充分、真实的调查研究。


今天,重温田家英和合调查,我们看到的正是深、实、细、准、效的工作作风,更感受到共产党人无私无畏的纯粹品质。只有心中装着群众,事事为人民打算,才能得到群众真心实意的支持。


【档案资料】


嘉善档案馆馆藏田家英在和合调查时的工作笔记本,长15.5厘米,宽11厘米,共计190页,由田家英后人提供原本复制而成。笔记本封面印有奔马图案及“跃进”字样,扉页为毛主席所言:“希望有更多好作品出世。”笔记内容均由钢笔书写,其中有多处红墨划线,记录时间为1961年1月21日至2月10日。



声明: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浙江宣传 



往 期 精 彩 内 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