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春走基层”怎么走

杭轩 浙江宣传 2023-01-29

 戳蓝色字关注我们!



“地球不爆炸,我们不放假,宇宙不重启,我们不休息,风里雨里节日里,我们都在这里等着你,没有四季,只有两季,你看就是旺季,你换台就是淡季。”


新闻媒体春节放假吗?央视主播朱广权的网名言给出了答案。


每年春节期间,除了常规报道外,全国新闻媒体都有个规定动作——新春走基层”活动,采写“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报道,展现全国各地群众欢乐祥和迎新春的喜人景象。


此时,很多媒体单位都会早早做好策划,很多记者也会深入基层一线,进村入户,记录下一些热气腾腾的瞬间。


“新春走基层”,怎样才能走得走心、深入人心?这个问题,值得每一名新闻工作者细细思量。


图源:视觉中国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闻舆论工作者“要转作风改文风,俯下身、沉下心,察实情、说实话、动真情,努力推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


“脚底板下出新闻”,深入基层走一线,是对新闻工作者一贯以来的要求。那么,新春佳节的走基层有何不同?


春节中国人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在这个新旧交替的时刻,记者到街头巷陌、田间地头、工厂车间,问一问百姓旧岁收获如何,说一说一年奋斗的经历,聊一聊满怀期待的来年......记录这些故事,就是在记录时代不断发展的印记,因为正是这一点一滴的动人之处,汇聚成我们国家不断跨越的脚步。


春节是万家团聚的日子。但每一份岁月静好的背后,都有人在为我们负重前行。在大多数人享受春节团聚的喜悦之时,医护人员、边防战士、公安交警、消防队员等,仍坚守在工作岗位。


“新春走基层”,别忘记把采访的镜头和笔头对向这些“逆行者”。这是一年里特殊的时刻,也是他们无数个日夜中平常的一个,用体验报道的视角讲述坚守的故事,在带给读者、观众感动的同时,也能给大家带来新年前行的力量。


人勤春来早。新年开春的走基层,对记者们来说,是新一年练兵的开始,也是锻炼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的过程。


好的新闻,一定是“走”出来的,只有“俯下身、沉下心”,才能察实情,采访对象才会和你说说心里话,拿出的作品才能让读者、观众动真情。


2022年“新春走基层”活动中,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记者(右一)和官兵一同在海拔近5000米的边防线巡逻 图源:新华社




从2011年以来,全国新闻战线每年都会开展“新春走基层”活动,至今已有12个年头。其间,全国各地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新闻作品。


不过,笔者发现,在报道过程中,也有一些问题值得注意、值得深思。


用手机代替脚走。把走基层当成任务,确定好选题后,所有的采访都在电话里完成,再上网搜索一下,加一点采访对象提供的资料,拼拼凑凑就完成了一篇报道。殊不知,脑补的现场毕竟不是真现场,电话联系终究比不上面对面的交流,报道看似各个元素都完整,实际上只是空架子。


到过就算走过。虽然到了现场,但只是“蜻蜓点水”一般走了个过场,看几眼、聊两句就匆匆离开,缺少沉浸式、体验性的采访过程。这样的“新春走基层”,只是身体到了现场,走马观花。这样的报道,必然会缺少能打动人的细节,缺少真正有价值的信息。


选题年年炒冷饭。“新春走基层”关键在“走”,意义在“新”,没有精心策划的报道,每年的选题都会大同小异。拍两个年夜饭的镜头,到旅游景点问几个游客......如果走基层只满足于这样的选题,缺少深入思考和独特发现,缺乏能让人产生共鸣的情感,也就失去了活动的意义。


移花接木式采访。报道写的采访时间是春节期间,但实际上稿子是提前采访好的,刊发前,打个电话确认下没有大的疏漏,改个时间就发出去了。这种移花接木式的采访,其本质还是记者“懒得走”,报道中也很容易发生“货不对板”的情况。


场景刻意演练。为了所谓的让报道更打动人,特意策划一组场景,让采访对象配合“演出”,欺骗读者、观众的感情。比如,前几年,有家媒体刊登了一张基层人员读报学习的照片,后来被人发现,他们实际上读的是报纸的广告版。刻意编排的场景,即使瞒过了一时,也瞒不了一世。这样的“更打动人”,实际上影响恶劣,最终伤害的是媒体的权威性、公信力。




“新春走基层”,是各地新闻媒体历来坚持的优良传统。如何走得更好,可以从过往一些优秀的作品中寻找方法。


“身”入也要“心”入。深入现场,是对记者“新春走基层”基本的要求,但如果仅仅满足于此,是很难出高质量的作品的。在走基层的过程中,记者需要深入了解背景,以真心换真情,才能找到有温度的线索。


比如《山西日报》一篇800字的“新春走基层”报道——《矿工组长的551条短信》,曾获中国新闻奖通讯二等奖。2018年春节,记者跟着矿工师傅,爬进了坑道,进入300米深的地下。在昏暗狭长的矿道里,感受矿工师傅艰苦环境的同时,记者也抓住了他们给家人发送平安短信的感人细节。这一句句平常问候,打动了无数读者。


网友评论说,好的新闻,一定是有感情、有温度,来自最基层、最现场的。


怀着一颗坚持而敏感的心。打动人的,往往是细节,而细节的发现需要一颗坚持而敏感的心,这既是对记者业务水平的考验,也是对业务态度的考量。通过勤于观察,积累“不起眼的小线索”,“织”出大文章。


比如《扬州日报》曾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就业局长“潜伏”打工探扬州用工》,线索就来自记者新春期间走基层的发现。2011年年初,记者跟随用工单位跨省招工,聊天中听说云南曲靖有一名负责劳务输出的人社局副局长,曾以打工者的身份进入企业,打探好用工环境后,再介绍更多的乡亲来打工。这个闲聊中的故事,被有心的记者抓住了。一篇稿件,成为记者“用脚步丈量、用心灵体验”的代表作。


再如《都市快报》2019年刊登过一篇《啥是“歪非”》的报道,写的是为了让回家的孙子能用网络发稿,奶奶特地给他装了无线WIFI。故事很小,但祖孙之间亲密的感情打动了网友,被人民日报官方微信转载。


走得有时代感。相比日常的走基层活动,“新春走基层”的优势在于可以开动脑力提前精心做好报道策划,以小故事描绘时代变化。


比如《浙江日报》今年的“新春走基层”活动,通过讲述老百姓在物质和精神上的变化,如村民在文化礼堂里热闹过大年、水乡居民“围灶煮茶”品年味、山区医务人员守在一线吃了一顿特殊的团圆饭等,以小见大,展现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图景。


要通俗也要有创新。“新春走基层”不仅是对记者作风上的要求,还要求文风上能更生动、表达上能更创新。这一方面体现在“说人话”,不要端着架子自说自话;另一方面要求新求变,运用互联网思维和技术,创作传播力广、引导力强的作品。


2018年新春期间,《杭州日报》推出了“家年华”特别报道,环卫、交警、建筑工人等各行各业的基层工作者,面对直播镜头讲述自己的春节故事。同时,读者也可以通过杭+客户端的AR模式,扫报纸上的图片,观看直播回放。


“走一走”不能满足于“看一看”。在“新春走基层”的过程中,需要每一名新闻记者多走多思考。


有句话说得好:“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沉下去,离群众越近,离好新闻越近,基层一线的事才能够传播得更广更远、更动人。



声明: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浙江宣传 



往 期 精 彩 内 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