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冷叫浙江冷
今年春节前,浙江气温一度冲上20摄氏度,仿佛初春。
暖冬的感觉,在经历了这两天的寒潮之后,宛如一个错觉。近日,杭州、宁波、嘉兴、湖州等地都陆续发布了低温橙色预警。
走出家门,虽然太阳看着还好,但架不住冷风大,仍被冻得发抖。
和东北动辄零下二三十摄氏度的气温相比,为什么看着浙江气温还好,却感觉更让人难以忍受?古时候的浙江也这么冷吗?没有空调、地暖,古代浙江人是怎么过冬的?
“北方的孩子在开足暖气的房间里吃雪糕,南方的孩子在冰箱灯泡般的阳光下瑟瑟发抖。”
“北方过冬靠暖气,南方过冬靠正气。”
段子归段子,我们先正儿八经地科普一下:为什么浙江的冬天让人感觉这么阴冷?
为此,笔者找到了浙江省气象台的专家,请他从科学角度分析一下。
首先是风。浙江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但浙江地势自西南向东北阶梯状倾斜,缺乏东西向的高峻山脉阻挡冷空气入侵,加之浙江近海,海陆差导致浙江冬天的风比内陆地区更大,自然就感觉更冷了。
其次是湿。研究表明,湿度每增加10%,人的体感温度就会降低1℃。浙江冬季常常伴随着阴雨,空气湿度较高,水气渗透进衣服,接触到皮肤就会从人体吸收热量、蒸发,这种湿冷是从内到外的,会让人感觉“透心凉、心飞扬”。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供暖。一到冬天,北方就会启动集中供暖,即使外面是零下20多摄氏度,屋内还是温暖如春。没有集中供暖的浙江,自然没有“屋内穿短袖吃雪糕”的傲娇底气,更多的是“室外冷,室内也冷”的无奈。
冬天的杭州街头,行人撑伞走在雨中
其实,和大多数人的感觉不同,近10年来,浙江冬季平均气温总体属高位运行,其中2019年冬季全省平均气温9.33℃,为1951年有完整气象记录以来的历史最高,过去两年的冬天也可以称作气象学意义上的“暖冬”。
之所以我们会感觉这两年冷得受不了,是因为极端天气出现较多。比如2021年浙江多次经历寒潮,气温断崖式下跌,海宁甚至低到零下5.4℃,又过山车式反弹至15℃以上。
寒潮一波还未平息,一波又来侵袭,气象学上浙江冬天平均气温还行,但那些冷得发抖的日子更让人记忆深刻。这大概就是气象上的“幸存者偏差”吧。
雪后的断桥
这么冷的天,宋代时候的浙江人过冬,有什么办法呢?
在宋代,煤炭已成为老百姓生活中的重要燃料。寒冷的冬季,市民百姓就在屋内烧起一盆炭火,烤火取暖。
但是,遇到寒潮,煤炭短缺时,老百姓的日子就不太好过了。有一年,开封城天降大雪,宋太宗下旨:“赏京城鳏寡孤独以及贫穷者,一千钱、米炭若干。”
纸被,也是南宋时期最流行的御寒“神器”。这种被子以野生藤条为原料,经过严格的加工工序,变成特殊的纸张,御寒效果十分强大。
陆游有诗云:“纸被围身度雪天,白于狐腋软于绵。”说的是朱熹送了一条“纸被”给他,因为保暖性好,让他爱不释手。
棉毯也是南宋时非常流行的御寒物品。浙江兰溪县的南宋古墓中出土过一条棉线毯,这条棉毯纯用棉花织成,细密厚暖,有力证明了南宋时期的江南地区已经比较普遍地使用棉织品过冬。
南宋兰溪密山棉毯
此外,北宋时期不少王公贵族已经会使用羊毛或者鸭绒作为填充物,做成类似于今天的羽绒服和羽绒被。普通百姓则使用丝绸或者麻布制成被单,接着再用芦苇花或者木棉填充。
宋代,还有一样东西,40岁以上的人肯定看着很亲切,那就是“汤婆子”,古时称作“暖脚铜缶”。苏东坡曾给朋友的信里写道:“送暖脚铜缶一枚,每夜热汤注满,塞其口,仍以布单衾裹之,可以达旦不冷。”
如今的浙江人,除了羽绒服、棉毛裤、高领毛衣、热水袋和电热毯外,地暖也成为越来越多人家的过冬神器。回到家中,打开地暖,也可以体验到北方人冬天在家穿短袖的生活。
不过,还有一点需要注意,越是天冷,对老年人越是不友好。冬天,老年人缺乏运动的条件,身体机能下降,再加上本身慢性病比较多,需要家人更为贴心的照顾以及全社会给予更多的关注,帮助老人逾越寒冬。
寒冷的冬天,也是人们涵养精神、期待来年春天的时候。阴冷的天气,如何治愈?美景、美食,当然必不可少。
随冷空气而来的,往往还有下雪。杭州兔年的第一场雪,就在这周二已经来到,不大,但已经足以让猫在家里过节的杭州人兴奋了。
再冷的天气,也挡不住人们外出旅游的脚步。不用去三亚,浙江省内就可以了:到超山探梅,到武义泡温泉,上安吉天荒坪看江南天池,到乌镇、西塘等地感受古镇冬景,去台州神仙居欣赏冰瀑布……
春节里,最不缺的就是美食了。每到冬天,长辈就会开始亲手制作各种各样的食物,如酱鸭、腌肉、萝卜干。这些食物,既是老底子浙江人过冬的仪式感,也慰藉着春节期间归来游子的肠胃和乡愁。
“小雪腌菜,大雪腌肉。”吃不完的猪肉,被抹上雪白的盐粒后,挂起来风干,晶莹剔透的油脂在阳光的照耀下如颗颗雪白的米珠,吸收着空气中的寒气。“未曾过年,先肥屋檐。”一条条弥漫着咸香的腌肉是时间老人熬制的美味,也是勤劳与智慧成就的冬天专属味道。
年糕也是浙江人很喜欢吃的食物。差不多冬至时,浙江的农村就要张罗着打年糕了。
叔伯兄弟或远亲近邻相约在一起各显身手,轮番打年糕、捣麻糍。主妇们张罗着烧火,孩子们挤在一起围在石臼边看热闹,等着吃热麻糍。一片嬉笑声中,年味渐渐浓了起来。
过年时,吃厌了大鱼大肉,可以在家里煮碗青菜年糕,放点妈妈熬制的冻猪油,一家人围在一起边吃边聊,便是家带来的安心。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春节时分,有什么比一家人聚在一起更暖心的呢?
声明: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浙江宣传
往 期 精 彩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