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传媒“后浪”如何“弄潮”

之江轩 浙江宣传 2023-02-22

 戳蓝色字关注我们!



从去年5月“浙江宣传”微信公众号作为“破冰快艇”率先出发,到今年1月18日成立“传播大脑”,再到2月18日,省级重大新闻传播平台启动暨潮新闻客户端上线,浙江传媒界深刻变革的步伐不断加快。


在浙江这样一场致力于重构话语体系、重塑宣传格局、重振队伍雄风的变革中,年轻人才这些“后浪”如何在变革浪潮中竞相奔涌、百舸争流?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





青年是标志时代的最灵敏的晴雨表广大年轻新闻工作者,可以说是每个时代最敏感瞭望者


回望“觉醒年代”,一大批进步青年以笔为剑、以字为刃,高擎精神火炬,试图唤醒沉睡的同胞,照亮救亡图存之路。


比如,1915年,《新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办。27岁的李大钊在杂志上发表《青春》一文,呼吁中国青年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


再如,1919年,26岁的毛泽东创办《湘江评论》,撰写了金声玉振的创刊宣言:“世界什么问题最大?吃饭问题最大。什么力量最强?民众联合的力量最强。”


从铁肩辣手的邵飘萍、笑对屠刀的瞿秋白,到战而不屈的邹韬奋、捍卫真理的范长江,从烽火连天的革命岁月,到热火朝天的建设年代、波澜壮阔的改革时期,乃至于每个国家与人民面临的危急时刻,年轻新闻工作者都是不缺席的“先锋哨”与“逆行者”。


再看当下,信息技术快速迭代,传播格局深刻变革,移动互联网对舆论生态产生颠覆性影响,传统媒体面临话语之变、格局之变、攻守之变,主流话语越来越难以穿透迷雾、直抵人心。面临一系列变革挑战,传统媒体需要敢拼、敢闯、敢担当的新生力量,注入新思维、新技术、新模式,碰撞出融合创新的“核聚变”。


图源:视觉中国


传统媒体为啥需要拥抱年轻受众?作为真正的“网络原住民”,90后与“Z世代”较少通过传统途径获取资讯,手机客户端的“小屏”建构起他们的信息世界。他们思维活跃、乐于表达,有主见不盲从,拥有一套鲜明的话语体系;他们追逐个性时尚,但也热爱传统文化,形成独特的审美趣味和价值体系。


如何读懂年轻一代受众的所思所想,用他们听得懂的话、喜欢的方式进行传播,引发互动和共鸣?这是传统媒体转型过程中需要攻坚的。而年轻人正是吸引年轻人的不二法门。


比如,创办“侠客岛”微信公众号的最初团队当时平均年龄不到30岁,绍兴“越牛新闻”客户端有90后担任群主的“大编辑群”,新华社记者张扬靠两会Vlog“出圈”等,都是年轻人在融媒时代出新出彩的例证。


让更多年轻人唱主角,或许会是破题之道。




2022年底,一则浙江“传播大脑”百万年薪聘请CTO的重磅消息,在传媒业乃至全社会受到关注


这个大动作,吸引了不少年轻人才加盟。据了解,目前传播大脑公司团队平均年龄不到32岁,三分之一以上人员毕业于985/211院校,研发技术类人才占比超70%,团队成员不少来自互联网大厂。


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年轻人的“择业清单”上,传统媒体这个选项的优先级呈现下降趋势;进入传统媒体工作的年轻人,不少待不了多久。传媒业整体存在年轻人才流失、人才队伍青黄不接的现象。这背后,既有外因驱动,也有内因影响。


图源:视觉中国


从外因来看,传统媒体的薪资待遇与互联网大厂差距较大,头部互联网平台以及新媒体平台的高薪酬、股权激励等对人才产生“虹吸效应”。同时,不少媒体的体制机制停留在传统模式,管理上的条条框框过多,将年轻人才的活力与创新力“框”住了,把干事创业的积极性浇灭了。


从内因来看,一部分年轻人对新闻事业缺乏兴趣。媒体界有句俗话,“有女不嫁记者郎,一年四季守空房”。虽然是调侃,但不失为大部分新闻工作者的真实写照。相比于成为既苦又累、工资也不高的媒体人,不少年轻人追求更为舒适安稳、光鲜亮丽的人生。


年轻人才与媒体,理应是一场双向奔赴。那么,站在传统媒体的角度来说,它们需要怎样的人才?


“沉得下”。当下,理想情怀愈显珍贵,深度内容愈加稀缺,新闻专业精神愈发熠熠生辉。在浮躁喧嚣中,更需要媒体人静下心来聆听人们的呼唤、沉下身去关心人间的悲欢,用有温度、有厚度的笔触,记录美好、守望公平。


“吃得开”。5G、大数据、深度学习、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不断冲击传统新闻媒介与传播方式,最近火爆的ChatGPT,更让媒体智能化的大势清晰可见。在这种背景下,传媒界需要既懂技术、又懂传播的复合型人才,成为媒体融合发展的一支“轻骑兵”。


“玩得转”。能和受众玩在一起,也是融媒体人才必备的素质。玩得转的前提,是对年轻一代用户行为特征、互动心理的敏锐感知,是对潮流动态、热点现象的深度挖掘,是能推出更多刷屏的爆款作品。比如,《1818黄金眼》栏目的主持人慧小媛,用年轻人的话语方式在B站上播报新闻,成为全国新闻类媒体个人账号第一UP主。




“人材者,求之则愈出,置之则愈匮”。如何让更多年轻人才在传媒变革浪潮中勇立潮头?笔者以为,这需要浙江传媒界有引才的良方、育才的生态、用才的胆识。

先说引才。选贤举能首先得练就识才的慧眼,善于发现那些热爱脚下这片土地、心中装满乾坤的年轻人。他们应有广阔的视角,能以全球化视野看待新闻事件;应有敏锐的嗅觉,能迅速捕捉热点,回应公众关切;应有思想的深度,能展开鞭辟入里的剖析,输出一针见血的观点;应有网感的表达,说人话不说套话,善用网言网语,把大道理讲出大流量。

欲引凤,先筑巢。针对人才吸引力大不如前的情况,主流媒体要牢牢树立“移动优先、内容为王、流量说话”理念,自我逼迫、重塑转型,以破釜沉舟的决心办好重大传播平台。平台的承载力够强,才能有支撑得起高端人才的分量。

再说育才。把人才引进来之后,如何育得好、留得住?一方面,政策上要更“硬核”。近年来,浙江宣传文化系统出台了一系列人才政策,但真正契合传媒人才特点、管用解渴的政策还不够多,须在教育培训、科学评价、薪酬激励等方面形成合力。

另一方面,生态上要更“开放”。传统媒体需要探索更加灵活的管理模式,减少内卷、降低内耗。媒体人大多富有情怀,有时不光是为了工资,而是为了共同的追求。通过打造优质的内容、强势的传播,壮大主流舆论,让年轻人切身感受到在此能够成就一番事业,这才是对人才最大的吸引。

最后说用才。融媒体发展所需的人才,可能有不少是鬼才、怪才,往往不按套路出牌,对待他们需有容人的雅量、放手的胆识。范长江26岁开始西北之行,此后第一次以写实的笔法公开、客观地报道了红军长征的事迹。如何用好年轻人?前辈的故事启迪我们,需要给予年轻人才信任和激励,鼓励创新。

图源:视觉中国


如何检验人才队伍强不强?人才的价值是在火热实践中干出来、赛出来的。为年轻人提供干事舞台、比拼擂台,在赛马场上才能选“千里马”,在实践实战中才能选实干家。比如浙报集团开设人才“揭榜制”,把项目任务张出榜来,谁有本事谁揭榜,谁能冲得上去、拿得下来,就大胆使用、放手使用。比如在新闻正高职称评审中,不妨探索优化职称评审条件,标志性业绩成果可以作为申报高级职称的关键条件。

除了时不时把人才拉出来赛一赛,还要学会把好成果亮出来晒一晒。传统媒体进军新媒体,既要坚守内容品质,也要坚持流量说话,打造大V、名嘴,挖掘价值、打造品牌,健全配套机制,为年轻人打造脱颖而出的“快通道”。比如浙江广电集团推出“广电名嘴”新闻类个人培育项目,孵化出“新闻姐”“小强说”等IP,抖音账号收获千万粉丝。

对媒体人特别是志在传媒业的年轻人来说,唤回梦想、找回价值的重要机遇,就藏在正在进行的变革当中。如今,省市县贯通的传媒舰队,需要更多年轻的“舵手”。宣传文化领域的各个航道,也都期盼着青春的面孔与新鲜的思想。

现在,舞台就在眼前,就看有志青年能否抢抓机遇、乘风破浪,在时代激流中闯出属于自己的天地。




我们的第二本新书现已正式出版

不少读者询问购书“传送门”

点击下方图片或者“阅读原文”,即可入手




声明: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浙江宣传 



往 期 精 彩 内 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