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百年刊物的青春回响

嘉轩 浙江宣传 2023-03-01

 戳蓝色字关注我们!



1921年2月,春寒料峭的时节,嘉兴还处在军阀统治下,穿城而过的千年运河正从寒冬中醒来,奔涌着时代的强劲脉搏。

经过“五四”洗礼的中华大地,处处酝酿着春的气息,引领开放风气之先的江浙一带尤其如此。

彼时,一批以救国救民为己任、立志改造中国社会的进步青年,以笔为炬,播撒火种,在杭州创办《浙江新潮》《钱江评论》;在义乌分水塘,陈望道翻译了中国第一本《共产党宣言》全译本;在上海,沈玄庐、俞秀松等主办编辑《星期评论》,传播马克思主义,点燃了烧毁旧社会的星星之火。

在大运河畔的小镇新塍,就诞生了这样一份进步刊物《新塍半月刊》,一群平均年龄不到24岁的青年,用一篇篇振聋发聩的热血文章,浓墨重彩地写下了一个时代的青春记忆。

《新塍半月刊》刊物照


这段故事,至今被保留在嘉兴市档案馆、嘉兴地方党史陈列馆等地。透过泛黄的纸页,当年的青春面貌依稀可见。



1917年的冬夜,一如往常的冷,大风刮得生猛,拍得紧闭的窗户阵阵摇晃。

然而小镇青年吴文镕的书房中,却气氛热烈。刚刚读完《共产党宣言》的他心潮澎湃,久久不愿放下手中的书本。当时的中国,军阀混战,民不聊生。合上书页的那一刻,吴文镕觉得自己似乎找到了一条符合中国实际的革命道路,兴奋至极,与相约而来的黄驾白、朱仲虎两位挚友彻夜讨论分享。

救国的火焰在青年人的心中燃烧,远比桌上的烛灯更明亮。

“我们应该先把身边的年轻人动员起来,然后再进一步发动民众,团结大家一起推翻北洋政府的反动统治。”三个青年人一拍即合,并选定镇上小蓬莱公园的凤山亭作为“宣讲台”。

那天以后,凤山亭内,总能听见他们宣传进步思想、声援革命的声音。从冬到春,亭边荷池化了冰,又冒了绿芽。亭内人来人往,络绎不绝。

新塍早期进步青年组织“凤池雅集”


逆流而上,本就是件难事。集会刚开始不久,就遭人告密。吴文镕更是被带到了警察所;1919年,中国的合理诉求在巴黎和会上遭拒,举国上下满腔怒意沸腾,也在青年人的心里掀起轩然大波。

在寒假与农历年关之际,趁着一部分在外地工作的进步青年返回家乡之时,沈选千、朱亮人、竺饮冰等通过进一步动员,不断壮大队伍。他们每天聚集讨论国家事,义愤填膺,慷慨激昂。

经过几天的讨论,大家一致决定组织成立一个阅读组织,期望通过介绍中外进步书刊与积极倡导白话文,来宣传反帝、反封建、反军阀,传播新文化思想,引导青年参加革命运动。

就这样,“新塍青年读书会”诞生了,最初有10人左右,成员大多为当时的“95后”“00后”,他们承担起传播新思想、宣传新文化的重任,用独属于青年的热忱与希望点亮了时代的思想烛光。

不过很快,他们就认识到仅有阅读、讨论,不足以产生足够的影响力。于是,在吴文镕的牵线搭桥下,读书会决定在新塍镇米业公所设立半月刊编辑机构,通过办刊物宣传新思想。

1921年2月16日,嘉兴第一份宣传进步思想的刊物——《新塍半月刊》创刊。

《新塍半月刊》创刊号



虽是一份地方性刊物,《新塍半月刊》却办得很有特色。

它关注底层人民的生活。在第6期的“劳动节纪念专号”中,由朱亮人、竺饮冰联名写的《五月一日的回顾与希望》一文,鲜明地提出“……希望组织一个劳工会,因为有了精神团结的组织,才可以解决一切问题……”;署名拜农的《劳动节感言》,更是明确地提到“人人有生存权,人人有劳动权,是今后世界上必然的趋势”等内容。文字简练、朴实、通俗易懂,容易被群众所接受。

明确的思考定位带来的是清晰的成长方向。

在时代发展的浪潮中,《新塍半月刊》不断求新求变,增加了“杂闻”“调查”“言论”“评论”等栏目。其中,“杂闻”主要是原原本本记录社会上“有报告的价值”的事情,使社会上明白真相;“调查”是将社员们认为“有调查价值的必要”的事情,通过亲身调查并进行记录,以供读者参考。通过“的的确确说几句有责任有胆量的话”,来推动社会改造。

青年人有着无限朝气,这些充满朝气的声音,播向远方。

沈选千在第2期上发表的《我国现在的青年》一文,鼓励青年勇敢地向旧制度宣战:青年人有着“坚定的意志,奋斗的精神,冷静的头脑,热烈的感情,奋身救世的决心,常常立于时代的前面,为一般人的先导……”“人群中最有作为的是青年,最有责任的,也是青年……”

正因为如此,这样一份“小众”刊物却“圈粉”无数。刊物不仅在嘉兴、吴兴等地发行,每期还有200份邮寄给北平、天津、上海、杭州、苏州、南京、长沙以及日本东京的读者。

更值得关注的是,它还为早期党组织的成立与发展奠定了坚强的组织基础和思想基础。从《新塍半月刊》走出的青年知识分子,更是成为最早的一批中国共产党员。沈选千、朱亮人等创办者都因不断接受和宣传马克思主义,坚定选择加入党组织,投身革命。

1923年10月10日,竺饮冰等人又创办了《少年新塍》,深入宣传马克思主义。

“我们希望新塍的少年,从精神颓唐、意志消沉中,转入精神英厉、意志坚毅的一个境域;我们希望新塍的社会,从暮气、烦闷、污秽、堕落中,转入朝气、愉快、纯洁、高尚的一个少年境域。”这是朱亮人在《少年新塍》创刊时所撰文章《怎样做一个少年》中发出的疾呼。

《少年新塍》创刊文章《怎样做一个少年》




青年的声音越传越广,回应的声音日渐嘹亮。青春的回响,彼此呼和,如同一道光,唤醒另一道光、许多道光。

在“新塍青年读书会”的带动下,桐乡“青年社”、嘉善“共读社”、西塘“胥社”、海宁“晦鸣读书会”等进步社团纷纷出现;在《新塍半月刊》的影响下,《新乡人》《秀州钟》《黎明周刊》《平湖日报》《红花》《吟啸月刊》等一批进步刊物应运而生。它们仿佛在黑沉的嘉禾上空,劈开了一线光亮的间隙。

回望《新塍半月刊》《少年新塍》的来时路,我们不难发现,青年与这几组关键词密不可分:“与时代同向而行”“看得更远和更超前”“一群人能够团结凝聚一群又一群的人”

时代的性格就是青年的性格,时代的精神就是青年的精神。虽然曾一次次受挫,但进步青年们始终在理想的道路上摸索探寻,用一颗颗灼灼初心,照亮前行的道路。到今天,青年的精神依然如此。

很多人都还记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共青团员和少先队员面向天安门城楼献词,喊出了“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誓言;在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行任务中,由9名90后组成的“北京明白”团队,展现了航天人的青春活力;在体育赛场上,苏翊鸣、吴易昺、汪顺等年轻人,让人们看到了青春的勇敢无畏和无限可能......

在如今的浙江大地,一支支“专精尖”的青年理论学习宣讲队伍,也如同百年前一样,努力传递着时代的声音。“95后”“00后”扛起了青年理论学习与宣讲的大旗,“杭州青年说”宣讲团、嘉兴“红船青年宣讲团”、湖州市“湖畔青马说”宣讲团、瑞安市海外青年宣讲团等特色鲜明的理论宣讲品牌再次呼和,越来越多的青年成了“学”的主角、“讲”的主力、“听”的主体。

不同世纪,同样青年,为了时代所赋予的责任,以不同的方式,奋进在中国昂扬向上的曲线之上。

知乎上有篇帖子问:“当今时代,青年人如何应对新时代的机遇与变局?”有个高赞的回答极为亮眼:“天空未亮,步履不停。我们要向上走,不断去刷新我们的认知。”

今天,当我们穿越百年历史,聆听着一群群前赴后继的青年的声音,便更加满怀期待:年轻人,永远值得信任。


【档案资料】

1921年2月16日,《新塍半月刊》创刊,这是浙江早期宣传新文化运动思想的重要刊物。沈春晖、竺饮冰任社长,朱亮臣、朱仲虎任主编。刊物前10期主要设有“言论”“评论”“小说”等栏目,第11期起进行改组,内容逐渐转向实地调查。1921年10月10日,《新塍半月刊》改为《三十两周刊》。具体停刊时间不详。现存刊物收藏于嘉兴市档案馆、嘉兴地方党史陈列馆。





我们的第二本新书现已正式出版

不少读者询问购书“传送门”

点击下方图片或者“阅读原文”,即可入手




声明: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浙江宣传 



往 期 精 彩 内 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