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题词的故事
1998年,一批退休电力工人来到绍兴周恩来纪念馆参观。在展厅内的一幅木刻版画前,一个80多岁的老人热泪盈眶,久久伫立。
版画里一灯独照,周恩来同志身着戎装,左臂靠在方桌上,手掌下摆,右臂微抬,手伸向前方,与围坐在身边的几位青年侃侃而谈。深浅粗细的线条间看出,他的神态温暖而坚定。
纪念馆里,只见老人颤颤巍巍抬手指着版画中的一个人,激动地说:“这就是我,是我啊……”说罢老泪纵横。
临画而泣的老人叫史美钰。那天,史美钰老人和纪念馆工作人员讲了很多往事,反复提到几十年前,周恩来同志赠给他们的“光明”题词。
当年,周恩来同志究竟和青年人说了什么?“光明”题词的背后,又蕴藏着什么?
一
一场密谈,几纸寄语,燃烧在黎明前夜,诉说着一个关于光明与希望的故事。
1939年,抗日战争进入对峙期,国内政局空前复杂。日寇开始转变侵华策略,试图以政治阴谋分化瓦解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国民党在日本侵略者的政治诱降下开始动摇。这一时期华东地下党组织遭严重破坏,人民抗战信心受到极大打击。当年3月28日至31日,在关键时刻,时任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南方局书记的周恩来决定借祭扫祖茔、寻访亲友的名义,在绍兴开展抗日宣传,指导地方党组织和广大群众团结斗争。
在绍兴的四天三夜里,周恩来同志每天工作超过20个小时。他拜谒大禹陵、登临越王台,用演讲告诉家乡人民,“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今天要卧薪尝胆,誓雪国耻!”
故乡之行的最后一夜,他特意抽出时间邀请几名年轻人,开了一场小型座谈会。前文提到的史美钰老人就是其中一个。
这一夜,绍兴古城被绵绵小雨浸润着。
为了躲避国民党的监视,周恩来同志将座谈安排在表弟王贶甫家中。现场正如版画中的画面,光线洒在大家的脸上,将他们兴奋的神情映衬得很是清晰。
周恩来同志亲切详细地询问了青年们的工作情况、家庭成员及生活情况。他温暖的手掌和话语缓解了青年们的焦虑,三言两语间将彼此的距离拉近。
“一个是日本帝国主义,一个是汉奸。只要充分发动群众,进行全民抗战,这两个敌人都会被打倒,抗战一定会获得胜利,中国的前途是光明的。”在精辟分析抗日救国形势之时,周恩来同志的拳头是紧握的。
座谈持续时间不长,大约半个小时,但句句勉励像阵阵鼓点敲进青年心中。
当年参加座谈的青年陆与可等留有一批手稿,对那晚的座谈有这样的记载:
“他勉励我们要关心国事,勿生事,勿怕事,首先要做好本职工作,思想上要有四万万同胞,做有益于社会的工作。”“他亲自送我们到门口,我们在门槛外,他在门槛内,我们有些不舍。他又一次和我们握手道别。”
二
那天夜里,送走青年后,周恩来同志挥毫题词,为5名青年写下“前途光明”“无限光明”“光明在前”“光明灿烂”“为光明而奋斗”5幅题词。每幅题词中都有“光明”二字。
次日,王贶甫来到5名青年工作的大明电气公司,为他们送去题词。现场的工人们一拥上前,抢着观看,像得到珍宝一样。
无须长篇大论,一幅幅小小的题词,便让“光明”的种子深埋在了这些青年的心中,等待着破土而出的那一刻。
5幅“光明”题词,今何在?
遗憾的是,“光明在前”“光明灿烂”“为光明而奋斗”这3幅题词,因战乱、搬迁等各种原因,如今已难觅踪迹。“无限光明”题词,因保存不当破损。为避开战火,5名青年之一的蒋桐生特地将这幅题词转移到江苏老家,千叮万嘱让家人妥善保管。家人为确保万无一失,将题词层层包好,埋于几米深的地下。然而过了十多年,等再从地下挖出时,题词已破损严重、难以辨认。
万幸的是,“前途光明”题词被奇迹般保留了下来。
1941年4月宁绍战役爆发,绍兴沦陷。陆与可匆忙收拾了撤离用的箱子,但有一封牛皮纸包却一直攥在手心,无处安放。他思索再三,将牛皮纸摊平缝入衣衬内袋。
他一路上攥着衣角,惴惴不安地抵达了绍兴火车站。站内日军戒备森严,陆与可一下子慌了神,纸包里的题词一旦被查获,后果不堪设想。
回到公司宿舍,他卸下牛皮纸包,看着题词,久久不能平静。陆与可知道这是值得他一生守护的东西,于是他用图钉将藏有题词的牛皮纸包钉在了书桌抽屉板下。
终在1950年,陆与可辗转回到绍兴,来到曾经的宿舍。看着里面的陈设一切如旧,他喜出望外。他轻轻卸下图钉,留有墨迹的小笺从隔板里滑落到地上,上面写着:“前途光明 与可先生 周恩来”。
那时,新中国刚刚成立,如题词所写的那样,神州大地迎来了真正的前途光明。
周恩来为陆与可题写的“前途光明”
三
如今,人们常说的关于“光明”的珍贵题词有两幅:
一幅是“光明在前”,潇洒肆意、奇逸开张,是毛泽东同志撤离延安、转战陕北时,在炮火纷飞、敌势汹汹中写给青年的赠言,现藏于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另一幅,点画沉着、笔力遒劲的“前途光明”四个字,就是周恩来同志于民族危亡之际对青年的嘱托,该题词被绍兴鲁迅纪念馆珍藏。
回看两幅题词,我们可以发现惊人的一致:
一是背景相似,一个在撤离延安、革命关键之时,一个在抗日战争民族存亡之际,都是千钧一发之时;二是内容相似,“光明”“前方”是两者共有的元素。更为深刻的是,其中都蕴含着对中华民族、对青年前途命运的美好期望。青年与国家,热血与希望,在此刻相互交织。
在民族危难之秋,中国青年总是满怀激情,义无反顾。他们热血难凉,致敬梦想,向往光明。湘江畔,同学少年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五四运动中,热血青年振臂疾呼,开启觉醒年代;燕园里,莘莘学子喊出“团结起来、振兴中华”,中国青年永远热泪盈眶。
即便普通如5位电力青年,怀揣着光明理想,在关键时刻亦能迸发出无穷力量。1940年,日寇逼近绍兴,国民党不顾民众安危,在撤退前下令炸毁大明电气公司设备。危急之时,陆与可、史美钰等在地下党组织下参与护厂行动,冒着被敌机轰炸的危险,抢修发电机,为百姓在“至暗”中找回光明。
时光荏苒,沧海桑田。当年的绍兴大明电气公司沿革成今日的国网绍兴供电公司,当时的青年也都已作古。但“光明”的种子早已破土而出、枝繁叶茂,在一代又一代青年人中传承。
新时代青年接过“光明”接力棒,“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在无比广阔的舞台上施展才干。
赛场上,像吴易昺那样的运动健儿创造历史,激励更多青年人为梦想不懈努力;星空中,航天青年们叩问苍穹、逐梦星河,以奋勇攀登的姿态推动科技自立自强;基层广阔天地里,无数如黄文秀般的大学生村官绽放一线,用奋斗绘就青春最亮丽底色。
中国与青年,总是同向而行,青年奔赴光明,国家与民族便拥有无限希望。
【档案资料】
黑白木刻作品《明灯》,长66.5厘米,宽51厘米,由著名版画家邬继德创作于上世纪80年代。现藏于浙江美术馆。
作品再现了1939年3月30日晚,周恩来与5位绍兴大明电气公司青年职工座谈的情景。作品中左一是史美钰,左二是陆与可,左三是周文元,右一是王贶甫,右二是蒋桐生,右三是顾康年。
我们的第二本新书现已正式出版
不少读者询问购书“传送门”
点击下方图片或者“阅读原文”,即可入手
声明: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浙江宣传
往 期 精 彩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