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一场从12小时到2小时的跨越
▲ 戳蓝色字关注我们!
宁波慈溪当地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
1984年,慈溪费了九牛二虎之力邀请到几位罗马客商前来商讨投资事宜。为了促成这次合作,当地精心准备,努力让对方体验到“宾至如归”的感觉。然而对方却用一盆冷水回应了当地人的热情:“我们从罗马到上海用了12个小时,但从上海到慈溪,居然也用了12个小时,这让我们怎么投资?”最终合作的事儿功亏一篑。
如今,如果当年的罗马客商再来慈溪,他们一定会惊讶甚至惊叹,因为从上海到慈溪的时间,早已从原来的12小时缩短至2小时。
这个巨大的飞跃,得益于那条横跨杭州湾南北岸、36公里长的“卧波巨龙”——杭州湾跨海大桥。大桥奠基于2003年6月,与“八八战略”起于同年。
如今,整整20年过去,我们再来凝视这座桥:它如何令人引以为傲,背后又有几多汗水、几多奋进。
杭州湾跨海大桥
一
要说杭州湾跨海大桥,先得从杭州湾说起。
从地图上看,杭州湾是一个横向的“V”型海湾,宁波和上海分别位于“V”字开口的两端。“塘里桑田塘外海,江流乱卷回潮来。”筑塘围涂,挡潮捍海,先民在杭州湾的滩涂地上“煮海生盐”“围捕海鲜”“种粮收棉”。在物资匮乏的年代,这片滩涂,成为了周边居民赖以生存的栖居地。
滩涂是哺育滋养当地人的沃土,也是当地地理上的尽头。在杭州湾跨海大桥建成以前,来往上海和宁波两地有两种选择:如果走水路,就风高浪急,有轮船倾覆的风险,极不安全;而走陆路交通,必须绕道杭州,这一绕,就要增加100多公里。
“在杭州湾上造一座桥”,是宁波人心中迫切的愿望。
时间拉回改革开放事业起步之时,许多地方正如火如荼甩手大干一场,慈溪却陷入了交通困境。“江横天堑涌鲸波,信是闲愁两鬓皤。”一番番如前文所述招商时碰到的无奈,让宁波人发誓“要杀出一条血路来”。
而再往前,1918年,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就将杭州湾作为“东方大港”纳入港口体系布局,并提出筑港修路、联通南北的构想。
数十年当中,有无数人为大桥的建设奔走呼喊。比如,上世纪90年代,在全国、浙江省、宁波市的两会上,就有许多关于建造杭州湾跨海大桥的议案、提案。
“人间代谢随流水,跨海虹桥梦几回。”孕育的过程总是充满希望。2003年6月8日,是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在千呼万唤中,杭州湾跨海大桥迎来了奠基仪式。
那一日,杭州湾大桥工程指挥部气垫船专用码头彩旗飞扬,热闹非凡,有十余万干部群众争相前来见证这一历史时刻。
从清晨4点开始,人们扶老携幼,背椅提凳,或骑车,或步行。现场有位九秩高龄的老太太,是孙子用小车推着来的。她说,自己等这一天等了一辈子,无论如何,一定要亲眼看看这历史性的一幕。
二
与人们建设大桥的迫切期待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项目推进的艰难程度。首先面临的问题是资金缺乏和技术困难。
起初,为了顺利立项,时任宁波市主要领导向上级部门承诺:“只要你们批下来,我们不要国家一分钱。”但是真正立项后发现,要解决100多亿元的建设资金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是什么概念?以慈溪来说,当地当时全年GDP才200多亿元,财政收入不到20亿元。
天无绝人之路,办法总比困难多。“什么是路?路是从没路的地方踩踏出来的,从只有荆棘的地方开辟出来的。”
各级决策者想到了当地雄厚的民间资本,决定创新融资机制,与民营企业携手合作。大桥建设之初,慈溪海通食品集团、方太厨具等民营企业共同投资建大桥,民间资本超过了宁波总投资额的50%。“造这座大桥,是我们慈溪也是宁波人梦寐以求的事嘛,作为慈溪人当然要出力。”一位企业家说出了朴素的想法。
技术关,也是一道坎。建造之初,杭州湾跨海大桥曾面临三座世界级难度的“大山”:项目规模大,建桥条件恶劣,缺少可参照的标准规范和建设经验。潮流急、潮差大、冲刷深、台风多发、海底有沼气等特殊水文地质环境更是带来了难以想象的困难。
但中国人的词典里没有退缩和不可能。杭州湾跨海大桥从设计到建设施工,全部由中国人自主完成,取得了250多项技术革新成果,形成了9大系列自主核心技术,攻克了多个世界性难题,创造了诸多世界之最,完成了“当惊世界殊”的壮举。
据《习近平浙江足迹》记载,杭州湾跨海大桥在建设过程中挑战了多个不可能。当遇到资金困难时,习近平同志号召民营企业家积极配合支持大桥投资建设。他多次视察大桥工程,不仅就安全生产问题细细叮嘱工程指挥部总指挥,亲切地与大桥的建设者们合影,更为他们鼓劲:“我们自己要把自己的桥搭好,真正建造一座世界第一的、世界一流的大桥,真正地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健康发展。”
伟大是“熬”出来的,唯有坚守,才能创造奇迹。就这样,在近1800个日日夜夜的马不停蹄中,一项世纪大工程被攻克了下来。
2008年5月1日,杭州湾跨海大桥正式通车。
杭州湾跨海大桥观景平台
三
对宁波人来说,这座桥是一座建筑地标、一根经济动脉,更是铺在心上的桥。
杭州湾跨海大桥飞跨南北,消除了海上天堑的阻隔,成为浙江连接上海乃至长三角地区的“黄金通道”。一座大桥,以工程科技进步和创新,拉动了经济社会发展。
从建成至今年5月初,杭州湾跨海大桥累计通行各类车辆超2亿辆次,为人们从宁波到上海节省240亿公里里程。大桥的建成,更是直接在一片滩涂地上催生了一个千亿级产业新区——宁波前湾新区。大桥这头的慈溪,也由一个交通不便的滨海小城,一跃成为沪杭甬三角上的新节点。
杭州湾跨海大桥作为时代的印迹,圆了宁波人的执念,成了人们心中永远的自豪。
大桥的南端连着当时的慈溪庵东。解放前,庵东有一个很好听的名字——“小上海”,因为通往上海的货船都是从这里始发,许多去上海打拼的宁波人也是从这里冒着风浪启程。
跨过海,连接大上海,这个执念在宁波人的心中萦绕多年。每每举目北望,宁波人民身上“不安分”的基因就会躁动。从提出建桥动议到成功立项再到工程竣工,其间不管有多少一波三折,当地人的执念从未动摇。
《习近平浙江足迹》中写道,杭州湾跨海大桥全线通车五个月后,已到中央工作的习近平同志来浙江调研,踏上大桥。习近平同志独自走上还在施工中的观景平台,静静端详着,流露出欣慰而自豪的神情。几分钟后,他转过身来说:“大桥的建设是浙江创业史的缩影。浙江人做事有一种说干就干、敢为人先的勇气。而且,不干则已,干起来一定会按照科学态度办事,比较务实。”
杭州湾跨海大桥,给予浙江人民的不仅仅是一座桥,更是一座记录奋斗足迹的丰碑。
回想当初,面对浩瀚烟波,浙江人民发扬敢为人先的精神,不怕困难、敢闯敢拼,变不可能为可能,铸成了这座“奇迹之桥”,让曾经的向往变成现实,让茫茫大海,再也不是除了大海就是茫茫。
点击下方图片或者“阅读原文”,
即可入手我们的第三本新书
声明: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往 期 精 彩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