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宋诗何以在清代“出圈”

嘉轩 浙江宣传 2023-07-10

 戳蓝色字关注我们!



提起宋诗,你有怎样的印象?

是“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凛然浩气?是“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的忧国忧民?还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视死如归?

你会发现,区别于唐诗喜言情的特点,宋诗偏好说理,也多了一份家国情怀,这也是宋诗成为中国诗歌史上又一高峰的原因之一。

然而,或许你不知道,自元朝至清朝初期,诗家尊唐黜宋,宋诗几近散佚。可当时,几个浙江人为了留住宋诗,散尽家财编著首部宋代诗歌总集《宋诗钞》,为后世留下宋诗一万二千多首,也助推了宋诗在清初的“出圈”。

没有他们,这些千古名句恐将湮灭在历史长河中。若真如此,怎能不令人扼腕痛心?

清康熙刻本《宋诗钞》




康熙二年(1663年)的盛夏,在江南崇德县(今嘉兴桐乡),吴之振、吕留良、吴尔尧三个青年读书人相聚。当三人谈及元、明两朝以唐诗为正宗,但宋诗在他们所处的年代还没有总集或专选时,深感惋惜。于是,几人有了一个想法——对宋诗进行保护性收集整理。

彼时,一代大儒黄宗羲正在吕家授课,听闻此事后也颇感振奋,主动提出参与编纂工作。煮酒斗诗、谈艺论学、丹黄涂乙、日事纂辑……这大概是他们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

面对几近散佚的宋诗,收集是最大难题。尽管吴家、吕家藏古籍丰厚,但远不足以涵盖宋诗全貌。幸而彼时浙江私家藏书兴盛,为选编宋诗提供了丰厚的土壤。几个嗜书如命的年轻人,在江浙一带购书到了疯魔的地步。一听说谁家出售藏书,他们便立即动身前往,不惜重金收购。如遇孤本,还要上门誊抄。

接踵而来的问题是,因年代久远,诗歌缺漏错讹不在少数,编校考订难度极大。众人终日誊写抄录、考订精赅、品评各家,倦了便“抵足而眠”。后期因种种原因,黄宗羲、吕留良先后退出了选编工作,仅吴之振、吴尔尧不坠当年之志,苦苦支撑。

从1663年开始,历时九年终于成书。1671年,《宋诗钞》的初集由吴氏鉴古堂镂版刊发,成为首部宋诗总集,收录了诗歌共计一万二千多首。编排上以诗人所处时代先后为序,以各家别集为题。每集之首,系之小传,并加品评或考证。小传不仅对诗人的诗歌风格、宋诗的体裁变迁等诗歌艺术作了详解,还对诗人的文学成就作了客观评述。

可惜的是,《宋诗钞》的初集便几乎耗尽了吴之振家财,再加上其他原因,虽然年逾古稀时,他仍在坚持收集选编、读诗作诗,但他心心念念的二集、三集终究没有问世。

吴之振像




选编《宋诗钞》,这个决定其实并不“突然”。

南宋定都临安,浙江是宋文化盛极之时的集大成区域,对后世江浙一代读书人的影响亦是深远。

吴之振,清代诗人,因尤为热爱苏轼的“家在江南黄叶村”而取别号“黄叶村农”;吕留良,明末清初思想家,平生崇奉程朱理学;吴尔尧,乃吴之振之侄,工画善书,在恪尽职守完成宋诗选编数年后,因病早逝。

风雅精致的宋韵文化、忧国忧民的宋代文人情怀,令吴之振等人对宋诗收集、传播有着强烈的责任感。

黄叶村庄图


在流传至今的《宋诗钞》序言中,主编吴之振有过一番痛心疾首的描述。大体意思是,明朝嘉靖、隆庆年间,当时诗坛风气尊唐黜宋,宋诗被文坛主流贬低为“腐”,因此大受打击排斥,甚至有人将刊印着宋诗的纸张拿来糊墙,或者封瓦罐。在这种风气影响下,宋人诗集损失惨重。

“诗不当以时代而论。”这在当下看来无比正确的想法,在当时却不寻常。

所以,《宋诗钞》最大的成绩,是为学界保存了一整批宋代文学资料。尽管它仍只是一种选本,但是它“宽以存之”的择诗标准,客观上使得许多宋人作品免遭毁弃的厄运。

1671年冬,吴之振迫不及待地带着刚刚刊印出来的《宋诗钞》北上京城,将这套书遍赠京城大员,并继续收集宋人别集。此行,是《宋诗钞》的传播之旅。“卓识开千古,从今宋有诗”,《宋诗钞》被京都文坛流传并盛赞,逐渐“出圈”,形成第一波传播热潮。

此行,亦是吴之振本人朋友圈的扩张之路。他结交了很多名公大家,并作诗与他们相唱和,诗作丰富,誉满京城。次年二月离京时,诗人冒襄等28人为他饯行或赠诗送行,“之振在席间赋《种菜诗》言志,众人纷纷唱和,后汇编成《种菜诗唱和册》。”

然而,一时声名大振的吴之振却并没有借此踏上仕途,归乡后他隐居在他的黄叶村庄,度过了潇洒豁达的一生。其间,他呼朋引伴,身边聚集了一大批志同道合的诗人,以宗宋为基本诗学倾向,培养带动了后来者,有力地促进了浙派诗学(又称“宋派”)的形成。



《宋诗钞》的横空出世,并非只红极一时,而是直接推动了清代宋诗之风兴起。同时,《宋诗钞》还起到了矫正创作风气的作用。

康熙曾书写苏舜钦的《初晴游沧浪亭》赠送给吴之振。酷爱写诗的乾隆也专门为《宋诗钞》作了一首诗:

步陟岩廊别一区,书堂初景咏含苏。宋诗钞亦宛在架,之振可知今日无。

《宋诗钞》更成为后世研究宋诗的重要参考文献,胡适的《一个最低限度的国学书目》,梁启超的《国学入门书要目及其读法》,都将此书列入。钱钟书也高度评价《宋诗钞》:“没有他们的著作,我们的研究就要困难得多。”

古往今来,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乃至“出圈”,都是水到渠成的必然,背后承载了中国人对传统文化的追求与实践。回想数百年前,吴之振等人身如逆流船、心比铁石坚,殚精竭虑、散尽家财换得书典一部,它超越个人喜好,代表了中国文人“为往圣继绝学”的精神志向。

文化相望于道,传承不绝于途。清朝晚期,嘉兴学者管庭芬、蒋光煦编纂了一部《宋诗钞补》,对初集进行了补充。上世纪80年代,中华书局将两书合成一部,统称《宋诗钞》,删除重复,改正错讹,校点整理为四册出版。在前人基础上,1991年,宁波人傅璇琮任主编的《全宋诗》出版,诗人数量相当于《全唐诗》的近4倍,达8900余人。

宋诗,就这样在一代代浙江人的不懈传承中历久弥新。

而今,在吴之振的家乡,一座关于他的纪念馆正在从图纸变为现实。我们深切期待,无论是宋诗,还是各类以优秀传统文化为资源的当代文化建设,都能在一代代人的接续努力中,从“活”到“潮”,让历经时间涵养的文化之韵,滋养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永恒的生命力量。




点击下方图片或者“阅读原文”,

即可入手我们的第三本新书




声明: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浙江宣传 ▼




往 期 精 彩 内 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