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有一种情谊叫“苏黄”

之江轩 浙江宣传 2023-08-08

▲ 戳蓝色字关注我们!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这是宋朝诗人黄庭坚的名句。黄庭坚怀念自己的朋友黄几复,就写了首诗表达思念。其中的这两句诗,用来形容黄庭坚和苏轼一生的交往,也是极贴切的。

我们常说,盛唐有李杜,隆宋有苏黄。这两对组合,感情都很好,但也略有差异。杜甫比李白小11岁,是单方面地倾倒仰慕。黄庭坚是苏轼的弟子,小8岁,亦徒亦友。黄和苏交往之久、情感之浓、友谊之纯,都是古往今来交友的典范,亦可用酒来形容。



苏黄两人,从初识时相互欣赏,到相聚时诗词酬唱,再到贬谪时彼此慰藉,情谊之久如酿造绍兴黄酒“女儿红”那样漫长。传闻,“女儿红”是家人在女儿满月时便埋在地下,待18岁出嫁时方才取出。好的友谊,和黄酒一样,若没有时间的酝酿,味道很难醇厚。

苏轼少年时便名震天下,成了文坛领袖欧阳修的接班人,是黄庭坚极为仰慕的。黄庭坚回忆初见苏轼时,“故尝望见眉宇于众人之中,而终不得备使令于前后”。这感觉如同粉丝见了偶像,结果不敢上去结识,最后失之交臂。

苏轼像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 图源:视觉中国


好在黄庭坚的祖父黄湜和苏轼是同榜进士,舅舅李常和岳父孙觉也是苏轼的老朋友,所以黄庭坚的文章很早就被递给了苏轼。苏轼看后,赞叹不已,其激赏程度,跟当年欧阳修夸他一样,极为热烈。

此后,苏黄两人一直诗文唱和、翰墨往返。书信里,黄庭坚写道“天下无相知,得一已当半”“安得垂天云,飞就吴兴馆”,热切表达了要“奔现”见面的愿望。

结果,苏轼因乌台诗案被发配到了黄州。黄庭坚也因为跟苏轼书信往来,对苏轼诗文里妄议朝廷新政的内容知情不报,被处以罚铜,最后被安置到一个小县城当县令去了。偶像的面还没见着,自己却受牵连了,黄庭坚这个铁粉当得有点难。

黄庭坚像 图源:视觉中国


等苏轼结束贬谪生活,回到开封后,黄庭坚总算和他见上了。从时间脉络看,1072年,苏轼第一次看到黄庭坚的文章;1078年,两人第一次书信来往;到了1086年,两人才真正坐下来见上面、说上话。两人光见一面,就已花了十四年。

此后,苏黄在开封过了最快乐的一段时光。苏轼把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都招入了馆阁,人称“苏门四学士”。几人每日一起作诗论道、鉴书赏画,翰墨潇洒、淋漓畅意。

宋哲宗亲政后,新党执政,又把苏轼这批旧党全赶出了京城。苏轼先被赶到惠州,后又被贬到海南岛;而黄庭坚也没过上好日子,在全国各地兜兜转转,最后被贬到宜州。两人最后一次见面是在彭蠡,此后江湖再无相见。

苏轼去世后,别人想当然地认为这文坛的江湖老大就是黄庭坚了,把黄庭坚和苏轼相提并论。可黄庭坚坚决推辞,依然执弟子礼,每日一早整好衣冠,非常恭敬地给苏轼的画像上香行礼。



看苏黄两人情谊之烈,犹如高度的老白干,烈度十足,十分上头。

当苏轼第一次看到黄庭坚的文章,称其文如“精金美玉”,称其人“超逸绝尘,独立万物之表”,直接给黄庭坚贴上“非今世之人”的标签,发自内心地对后学充满期望。

光在开封相聚时,两人唱和的诗篇就多达百篇。现在读黄庭坚的诗,诗题上最常见的高频词就是“子瞻”两字。在两人交往中,生活中雅俗之事无不入诗。

黄庭坚给苏轼送块砚要写诗,一起吃个笋要写诗,喝个茶也要写诗。他从老家江西带了双井茶送给苏轼,先是写了首《双井茶送子瞻》,结果两人用同一韵脚“书、珠、如、湖”,和韵了四五次,把宋人的诗歌技艺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这既是宋诗的无奈,也是其高明之处。有唐诗高峰耸立、珠玉在前,宋诗只能另辟蹊径,在广度上下功夫,生活雅俗之事无不入诗。

苏黄之间诗文的这种热烈来往,有点像元稹和白居易,元白也是一生诗文不断。

苏轼和黄庭坚都是宋诗成熟时的巅峰代表。苏轼是第一个巅峰,但他是天赋型写手,门生后人对他的诗歌成就只能仰望。而黄庭坚在继承苏轼风格上加以创新,后来成了江西诗派的开创者。江西诗派的核心主张,就是黄庭坚提出的“换骨夺胎”“点铁成金”等方法。黄庭坚是勤奋型的通才写手,他的努力和成绩可以效仿,加之有成熟的方法论,所以当时在诗坛的影响反而比苏轼更大。

在书法上,两人亦常相聚切磋。宋书四家叫苏黄米蔡。苏轼擅长行书,其代表作是《寒食帖》,黄庭坚擅长行书、草书,代表作有《松风阁诗帖》。

黄庭坚《松风阁诗帖》局部 图源:视觉中国


除了艺术创作的志同道合,两人的从政理念亦是贴合。他俩亦不喜欢新法,但也不盲目守旧,只遵从自己的内心法则。




黄庭坚对苏轼的情谊,并非只是盲目地维护,而是有自己的坚守,不掺功利心机,是真正的“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情感之纯亦如纯粮酿造的白酒,没有杂质。

比如,在诗歌主张上,苏黄虽然风格近似,但黄庭坚并不亦步亦趋,时常有自己的革新之论。他们彼此尊重,但也相互戏谑批评。苏轼自己才情奔放,挥洒自如,认为黄庭坚的诗伤于单一,跟蝤蛑一样,虽好吃,但“不可多食,多食则发风动气”,而黄庭坚却批评苏轼“盖有文章妙一世,而诗句不逮古人者”。两人常在幽默谈笑中,将各自的文学观点毫无保留地表达出来,相互警醒和提升。

在书法上,苏黄虽然惺惺相惜,但也会直言不讳。苏轼对黄庭坚说,你的字虽清劲,而笔势有时太瘦,几如“树梢挂蛇”。黄庭坚也不示弱,回击道:“公之字固不敢轻论,然间觉褊浅,亦甚似石压蛤蟆。”直接把老师的书法比成扁肥的“石压蛤蟆体”。

苏轼《寒食帖》局部 图源:视觉中国


在政治上,黄庭坚也是如此。当时,以苏轼为首的蜀党和以程颐程颢兄弟为首的洛党已势同水火,但黄庭坚也不站队。

秦观常说黄庭坚没大没小,不太尊重老师。可是,作为苏轼最疼爱的弟子,秦观在作词时,也是按照自己的风格。苏轼对此很是无奈,但也不以此为忤。这种开放的情谊,在苏门其他弟子身上都得到了体现。

而他们对苏轼的仰慕,也是出自内心,而并非为了仕途的功利。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苏黄之间能做到和而不同,是因为内心有一种恒定的价值观,能坚守士大夫的底线。也由于这种坚守,他俩才常常会被无端卷入各种风波。

在苏黄之间,“桃李春风一杯酒”的快乐时光是短暂的,前后只有三五年之久;“江湖夜雨十年灯”的痛苦岁月是绵长的,他俩人生的大半时光其实都是奔波在江湖夜雨中。

今日读苏黄,不只要去仰慕其卓越的才华,而是要去品味诗篇书画之下的那种纯粹,那种文人士大夫之间真正的志同道合,既不会在顺境时邀功攀附,也不会在逆境时落井下石。他们还让我们明白,友情虽重,但心中的道义更重,不要盲目地去维护友谊而放弃对道义的坚守。

人,这一生都需要朋友,更需要一生的朋友。苏黄如此,你我亦如此。





点击下方图片或者“阅读原文”,

即可入手我们的第三本新书




声明: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浙江宣传 ▼



往 期 精 彩 内 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