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网络“烂梗”侵蚀人心
▲ 戳蓝色字关注我们!
有人说,我们已进入一个“万物皆梗”的时代,言必带“梗”、无“梗”不欢。小到一个符号、一张图片,大到一个地区、一个时段,都可入“梗”,创造了一种独特的文化景观和网络语境。
客观看来,部分网络热梗的兴起,在一定程度上是时代精神风尚的体现。但与此同时,一些恶俗低劣的“烂梗”也不断引发社会关注。所谓网络“烂梗”,一般指那些被滥用、无趣低俗,甚至存在恶意嘲讽、造谣污蔑、抹黑攻击等行为的网络表达。在笔者看来,在网络土壤加持下,“烂梗”被快速传播、转换放大,容易造成强化偏见、破坏心智等不良影响。不能任由其发展,更不能像一些主播一样将之等同于正常的语言使用现象而为之辩护。
为此,笔者针对部分网络“烂梗”的典型案例,对其表现、危害进行分析,希望引起大家的重视和警惕。
漫画 图源:视觉中国
一、借“梗”戏谑,伤害他人感情
有些“梗”在诞生之初仅是一种群体情绪的加密表达,但在流传过程中逐渐“变质”。比如“你这个老六”等,原本是一种调侃,指的是游戏中那些躲起来自保的玩家,渐渐演变成指代内心阴险、喜欢在背地里搞偷袭的人。有的“梗”本身从字面上看挺好,涵义却带着攻击性。比如“远方传来风笛”,起初是一句歌词,后来被用来指代“滚”的意思。
这些“梗”的传播者,有时出发点可能是为了调侃戏谑,却有可能伤害到他人感情甚至是名誉尊严,有的甚至已经触碰到法律底线。
二、恶意造“梗”,渲染恐怖氛围
部分自媒体和网友热衷于借助社会上的热点刑事案件、悲剧事件造“梗”,通过“调侃悲剧、恶搞苦难”博关注。比如2020年引发社会高度关注的某“杀妻分尸”案,被人制作成“梗”在网上快速传播,一时间“化粪池警告”“不听话的时候两吨水解决一切问题”“绞肉机警告”等“梗”开始频繁出现在各种涉及夫妻问题的场合,甚至变成了一些绞肉机商家的营销广告。此外,还有诸如“XX一时爽,全家火葬场”“三年血赚,死刑不亏”“一起去爬山吗”等“梗”,营造了一种阴森恐怖的网络氛围。
有人一语中的指出:这种消解悲剧与受害者的“烂梗”,会在无形中消解普通人的同理心,具有一定的社会破坏性。
三、污“梗”充斥,侵袭儿童身心
一些低俗无趣、违背良俗,甚至携带暴力色情的“污梗”在少年儿童的日常生活中蔓延,引发家长和老师们的普遍担忧。比如有人指出“想你的腿,亲你的嘴”,这原本是一句网络歌曲的歌词,但爆火的地方,却是幼儿园。再如“白雪公主和贝儿”系列等成人化的“梗”,容易对孩子们的心智和情感带来不良影响,也令家长们深恶痛绝。此外,如“磕CP”等“梗”在少儿生活中蔓延,也令不少家长忧心忡忡。
有媒体调查显示:超过83%的参与者表示,发现孩子在日常说话中使用网络“烂梗”;有75%的参与者明确表示,对孩子说话使用“烂梗”的现象很反感,但似乎又“无计可施”,需要全社会加以警惕,共同应对。
四、过度玩“梗”,扭曲审美认知
部分短视频和综艺节目为迎合一些网友的低俗情趣,刻意制造浮夸低劣的“烂梗”吸引流量,已成为网友接触“烂梗”的高频地带。比如网上有一则关于网络热梗的视频:一群奇装异服、表情夸张、举止怪诞的人,“激情”演绎“我没K”“不噜biu不噜biu”“恐龙扛狼扛狼扛”“鸡哔你”等“网梗”,成为一场“审丑”盛宴。再如“年少不知阿姨好,错把少女当成宝”“少走XX年弯路”等“梗”也在无形中传递着不劳而获、不思进取、傍大款等不良思想。
有人总结,这类“烂梗”将语言、表达行为过度娱乐化,反映了审美向洗脑、魔性、低俗、流量妥协,陷入了“无内涵、无意义、无品味”的“三无”烂梗队伍。
五、“梗”化热点,抹黑地域形象
把某地域通过一些典故、热点事件进行“梗”化,加以嘲讽,虽然很多人仅是当作一般性的调侃娱乐,但在某种程度上也造成抹黑攻击。如前不久针对南阳“迷笛音乐节”,掀起了一场地域黑,其中“桃花源怎么消失的”“得是关张这样的人才看得住马”等网梗也“功不可没”。此外,还有诸如“江西彩礼高”“一提山西人都是煤老板”等“梗”也随处可见。
需要指出的是,部分网友抓住一些个别事件,一味玩梗调侃,具有很强的暗示诱导性,非但无趣无味,还容易操纵社会情绪,伤害地方感情。
六、筑“梗”为笼,僵化思想情感
有媒体指出,“烂梗”处在语言的下沉方位,充斥着重复、夸张、人云亦云,它会让人患上“文字失语症”。“浙江宣传”曾发文《被“梗”住的表达》,剖析了过度“玩梗”对于青少年表达力和思考力的不良影响,引发广泛认同。笔者认为,语言就是思维方式,当前层出不穷的网络“烂梗”,有的生搬硬造,有的简单缩写,还有的乱用谐音,本身就反映了其思想情感、思维方式的局限、贫乏。
正如有人指出的,曾经流行一时的“蓝瘦香菇”“你个老六”“绝绝子”等,现在看来是如此老土、无聊,令人厌烦。而长期生活在一些网络“烂梗”中,其思想情感也会变得空洞粗粝。
最后,笔者想说的是,“网梗”的出现,是网络发展的必然现象,某种程度上也是网友表达情绪的需要,是对现实生活的一种调节,具有广泛的用户基础。“网梗”的正确引导使用,对于网络文化是一种丰富和创新。
但另一方面,网络“烂梗”的不良影响也不容忽视,我们要对恶俗烂梗坚决说“不”,同时要对那些刻意制造、传播“烂梗”以博流量牟利的短视频、网络主播、综艺节目、低俗桥段严肃整治。
点击下方图片或者“阅读原文”,
即可入手我们的第三本新书
声明: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浙江宣传 ▼
往 期 精 彩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