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探远古江南
▲ 戳蓝色字关注我们!
今年是河姆渡文化发现50周年。近段时间,一场名为“远古江南·海陆山河”的考古成果特展亮相中国国家博物馆,324件(套)文物把大家的目光吸引到了距今约7000年的浙江河姆渡遗址。
50年前,宁波余姚农民偶然发现了一片史前文明的沃土,考古证明先民们在这里饭稻羹鱼、划桨行舟、伐木建房。50年间,一系列围绕河姆渡文化的考古工作持续开展,将远古江南的美好画卷和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呈现给世界。
那么,50年后的今天,当我们再来探秘河姆渡,又能探出什么?
一
时针拨回到50年前,1973年6月,当时的余姚县罗江公社决定在姚江北岸扩建排灌站机房,以此解决因地势低洼而造成的水稻种植雨多受淹、雨少枯损的困境。
然而,就在地挖到两三米深时,工人开始抱怨自己的脚总是被划伤,锄头老硌到石块,也像是陶片和骨头。大家猜想:“脚底下的会不会是文物?”当时工程的负责人立刻暂停施工,汇报到公社,后又上报至县文化站。此后,县里工作人员搜集小部分出土文物,赶赴杭州。
随后,这片土地迎来了考古学家的接续造访。他们分别在1973年和1977年发起两次考古发掘工作。据统计,两次发掘合计揭露遗址面积2600多平方米,出土了6700余件文物,发现了大片干栏式木构件建筑遗迹、丰富的稻谷遗存、夹炭陶器、骨器、象牙雕刻器以及其他动植物遗存等。
经过对出土文物的碳十四测定,专家判断河姆渡遗址距今约7000年至5000年。2021年,河姆渡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入选“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
今天,通过一件件文物,我们可以看见河姆渡人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他们充分利用天时地利,躬耕于山林田亩之间,出没于鲸波万仞之中,开拓出丰富多彩的农林和海洋生活,创造出绚丽璀璨的河姆渡文化。更重要的是,河姆渡为研究中华文明的起源、发展进程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人们常说河姆渡遗址的发现,源于意外和偶然。而拉长时间轴则会看到,其实它更离不开广大群众和干部的文化自觉,以及考古、文物、农业等领域专家学者的坚持不懈。
二
50年间,河姆渡文化相关遗址的发掘从未停止,并且不断有新的发现。比如河姆渡文化新的代表性遗址——田螺山遗址中,出土了许多不同造型的木质船桨和海鱼骨骸,几公里外的井头山遗址则将历史向前推了1000多年……
随着考古发掘工作的不断深入,河姆渡文化也有了更多新的价值。
比如,率先把中国稻作文化历史推进到7000年前。河姆渡遗址中最为家喻户晓的便是其中出土的稻作农业遗存。《河姆渡文化研究》一书记载:“在主体文化堆积层中,普遍存在稻谷、谷壳、谷杆和枝叶的堆积……其数量之多,保存之完好,实属罕见。”考古发掘中发现,河姆渡人种植的时候还用上了骨耜、骨镰这样的工具。
进入新世纪后又有新发现。距河姆渡遗址七、八公里处,与它同时代的田螺山遗址“现世”,考古学家从中发掘出7000年前的粮仓和几十万颗炭化稻米,经测算,这相当于1500亩左右稻田的年产量。差不多同时,距田螺山约400米,施岙遗址也得到发掘,一片总面积近90万平方米、拥有纵横的田埂和灌溉排水系统的古稻田“破土而出”。
这些都有力证明了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纠正了中国栽培水稻的粳稻从印度传入、籼稻从日本传入的说法。
比如,提供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生动印证。2003年,在河姆渡遗址发现30周年之际,田螺山遗址发掘启动,此后出土1.2万余件文物,既有衣食住行用品,又有艺术创造品等。
如今,在以浙江东部姚江河谷为核心的区域已发现80多处遗址。它们像一块块拼图,共同勾勒出河姆渡文化的面貌,也串起了浙东地区从渔猎过渡到农耕的文明脉络,成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印证,让世人得以观察到更完整、详实的远古社会生活。
三
今天我们再来探源河姆渡,更应读懂它的时代意义。
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
作为中华文明拼图中的一个重要切面,河姆渡文化当中蕴含的精神和价值,不仅启迪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也激励我们不断深入挖掘其所蕴含的时代价值。对此,笔者有三点想法。
知“来处”方能明“去处”。2006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在《浙江文化研究工程成果文库总序》中深情地写道:“浙江文化富于创造力的基因,早早地出现在其历史的源头。在浙江新石器时代最为著名的跨湖桥、河姆渡、马家浜和良渚文化中,浙江先民们都以不同凡响的作为,在中华民族的文明之源留下了创造和进步的印记。”
我们现在的生活离不开先民打下的基础,我们脚下的每一寸土地,都是他们躬耕和开拓的,他们早在数千年前就已在探寻“何以中国”的答案。当我们与文物隔空对望,能从“来处”坚定文化自信,亦能为“去处”凝结中华儿女赓续文明、团结奋斗的不竭动力。
为远古找到与现代的连接点。1986年,河姆渡遗址的有序保护与博物馆建设工作启动,第一步便是迁移遗址上的43户居民及3家企业。为保护一个古遗址而拆迁整个村庄,河姆渡开了全国先河。为远古找到与现代的连接点,浙江仍在不断探索。河姆渡文化正不断为人所了解、欣赏。
比如,当地把河姆渡古渡口、遗址博物馆等多个节点串联打造成美丽乡村示范线,去年一年就吸引超60万人次前来打卡;稻米、骨针等文物的意象,也被用到了发饰、咖啡杯等文创产品的设计中。
文明探源一直在路上。在河姆渡遗址发掘之前,普遍存在的一种观念,认为中华文明起源于黄河流域,而河姆渡遗址的发现,首次有力地证明,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一样,都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
事实上,在我国启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后,考古工作者用层出不穷的考古发现,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明确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兼容并蓄、绵延不断的总体特征。一处处史前重大遗址就像一个个坐标,指引人们不断寻找文明源头。文明探源一直在路上,我们能发现的还有很多很多。
今年,专家已经钻探到年代介于井头山和河姆渡之间的文化层。河姆渡的故事,还在续写。而我们在一次次品读河姆渡当中,也将听到穿越数千年而来的一声声耳语,触摸到这片土地上鲜活的生命力量,看见更加多姿多彩的中华文明。
点击下方图片或者“阅读原文”,
即可入手我们的第三本新书
声明: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浙江宣传 ▼
往 期 精 彩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