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件旗袍背后的女子越剧
▲ 戳蓝色字关注我们!
近日,来自浙江嵊州的90后越剧演员陈丽君因为舞台上的精彩表演吸引了众多目光,她与搭档李云霄虽都是女子,但一刚一柔、一苏一媚,让不少观众直呼“上头”。少为人知的是,女子越剧——这一以女子表演为突出特色的戏曲艺术表演形式,至今已走过百年。
如今,每个走进嵊州越剧博物馆的人,都会被一件有些特殊的旗袍所吸引。它之所以在一众展品中格外显眼,并不在于制作有多精良,花纹有多华美,而是因为上面沾染了触目惊心的污渍,让人过目难忘。这件旗袍的“主人”是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袁雪芬。
在它的背后,藏着一段跌宕起伏的越剧往事。
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袁雪芬的一件特殊旗袍 图源:嵊州越剧博物馆
一
1946年,袁雪芬在上海主演越剧《祥林嫂》,反响热烈。
和以才子佳人为题材的传统越剧不同,这一剧目改编自鲁迅先生的作品《祝福》,通过表现主人公祥林嫂的悲惨人生,发出对旧社会的控诉和不满,具有强烈的现实批判性,被称为“新越剧的里程碑”。
然而,危机也在这时悄然而至。当时的社会舆论形成了泾渭分明的两个阵营。一边是进步人士对新越剧的称赞,另一边则是传统派的坚决反对。他们给她扣上了“红帽子”,并进行恐吓、污蔑甚至迫害。
1946年8月27日上午,袁雪芬按计划去电台播音。根据她的自述,当她像往常一样穿着旗袍,乘坐着黄包车在弄堂对面等红绿灯时,突然从路边窜出一个人,直接将一包粪向她劈头抛下。十字路口的交通警察视而不见,抛粪人逃之夭夭。
当街受辱,换成一般人早就仓皇失措了,但袁雪芬很快镇定下来。她明白,这一切都是反对她的人提前计划好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她出丑,进而停止演出。当天下午,袁雪芬照常到剧场演出。
袁雪芬被抛粪一事,很快引发各方强烈反响。当时有不少人在报刊上发表了声援文章。然而,恶势力的迫害并没有停止,她还陆续收到恐吓信,信中声称“限期三天离开上海”,里面赫然装着子弹……
可能很多人会问,不过就是一出戏而已,何至于此?
在越剧改革之初,要冲破已经成为很多人“刻板印象”的剧种定式和表演理念,遇到的阻力和困难超乎想象。但以袁雪芬为代表的女子越剧人,反而越挫越勇,坚定地将越剧改革的这艘破冰小艇驶向更远处。
袁雪芬(左)和范瑞娟(右)在上个世纪50年代越剧彩色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的一个镜头 图源:新华社
二
事实上,自诞生之日起,女子越剧就一直和“改革”一词紧密相连。它的出现,本身也是越剧改革的产物。
清咸丰年间,嵊县(今嵊州)马塘村村民以民歌小调为基础,创作出新的曲调,这便是越剧的前身。后来,嵊县东王村的唱书艺人在香火堂前用四只稻桶垫底搭起戏台,正式掀开了越剧发展的序章。
刚开始越剧是“男人戏”,直到1923年,嵊县籍商人王金水闯荡上海滩,敏锐嗅到了越剧发展的无限可能,萌发了组建第一支越剧女子班的念头。
于是,他请男班艺人金荣水回乡招收20多名13岁以下的女孩,在施家岙村组建起第一个越剧女子科班。第二年1月,这帮女班的青涩演员就登上上海升平歌舞台演出,但由于当时年纪偏小,技艺幼稚,缺乏实践经验,而且采用的是“男班”唱腔和技法,并未“一炮而红”。
女子越剧首冲上海失败,但故事到此没有结束。受到当时新文化运动带来的女性意识觉醒的影响,一群群小姐妹们冲破樊篱,携手唱戏闯上海。正是在这一时期,青年袁雪芬深受前辈鼓舞,决心做一场更大的梦。
“我们越剧为什么只能演小寡妇哭坟,为什么不能像话剧那样演戏呢?”有感于此,1942年,“新越剧”改革在以袁雪芬为首的一批越剧演员的推动下,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
她们率先建立起了“以编导制为中心,集‘编导音舞美’为一体的艺术创作机制”,同时将目光聚焦到剧目的社会性上,勇于揭露社会黑暗,重视对爱国主义、反封建等思想的呈现。在艺术表演形式上,尺调腔和弦下腔作为新的越剧音乐主腔被创作出来,为舞台增添了新的韵致。
为了革去戏班演出的陋习,袁雪芬还向老板提出,用自己十分之九的包银(薪酬),聘请编剧、导演、舞美设计等专门成立剧务部,对舞美、服装、道具等排戏、演出流程进行规范。
在袁雪芬的倡导和当时上海进步的文化环境下,越剧涌现出一批改革者,如尹桂芳、竺水招等。她们相互扶持、彼此成就,越剧的面貌自此焕然一新。
女子越剧诞生地——施家岙村 图源:“浙江摄影出版社”微信公众号
三
从施家岙第一个女子科班的诞生,到以独特的艺术特色和观赏价值征服观众,再到改革后家喻户晓,女子越剧的传奇已然书写了百年。
新时代新机遇下,女子越剧如何再次自我变革,在改革中迸发新的生命力?笔者认为,关键是要走好“三条路”。
走好彰显“她力量”的特色之路。女子越剧,最突出的特点就在于“女子”二字。目前现存的全国300多个地方剧种中,只有越剧基本由女性演员演出。虽然部分剧目也有男女合演,但女子越剧一直是越剧主要的演出风格和艺术特色。
当下,越剧的女性文化特征随着时代发展被赋予了更加丰富多元的内涵。在继续传承和发展女性表演所特有的柔美、浪漫、温婉、诗意等元素之外,也要“跳出来”,更加注重对其题材内容、主旨精神、舞台呈现等方面的深化挖掘,进一步贯穿女性对自我价值的肯定与生命意识的觉醒,从而实现与新时代女性观众群体的真正共情。
走好内容为王的创作之路。一个剧种的发展,离不开一部部经典剧目的支撑和垒筑。剧目可以成为剧种和艺术流派的标志性成果。从今天来看,当年越剧之所以能在大上海的“十里洋场”站稳脚跟,根本原因就在于推陈出新,不断上演一出出叫好又叫座的新戏、好戏。
在信息过剩、过载的当下,内容为王已经被实践反复证明是颠扑不破的真理。越剧发展亦是如此。坚守内容为王的理念,秉持作品立世的原则,创作更多像《红楼梦》《梁山伯与祝英台》《五女拜寿》这样家喻户晓的经典之作、扛鼎之作,用作品来奠定“江湖地位”,才是阳光大道。
走好紧跟时代的“破圈”之路。一直以来,越剧都是一个“科技友好型”戏种,曾经积极跨界电台、唱片、电视等媒介。现在,短视频和网络直播蓬勃发展,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日益多元,越剧也应该主动搭上“技术”的列车,融汇艺术与技术,开启互联网越剧时代。
比如,《新龙门客栈》打破传统剧场的空间样式,塑造有血有肉的角色人物,着力营造浓厚的“沉浸式”“临场感”,特别是演员陈丽君与李云霄返场互动的短视频,在各大短视频平台上刷屏,吸引更多人走进剧场。
江南灵秀出莺唱,啼笑喜怒成隽永。经历一个世纪的风雨洗礼,百年女子越剧历久弥新,仍在不断续写“越”向未来的新传奇。
这件旗袍是1946年8月27日上午,袁雪芬在上海因《祥林嫂》的影响力遭受迫害,被当众抛粪的旗袍,现存于绍兴市嵊州越剧博物馆。
点击下方图片或者“阅读原文”,
即可入手我们的第三本新书
声明: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浙江宣传 ▼
往 期 精 彩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