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老年人手机依赖症”是伪命题
▲ 戳蓝色字关注我们!
这两年,“手机依赖”成为数字时代与老年人有关的热门话题。网络上各种与之相关的讨论很多,“老人沉迷手机可咋办”“‘银发低头族’被手机‘绑架’”“困在手机里的老年人”……各种感叹不绝于耳。甚至有人认为,老年人得了“手机依赖症”。
透过现象,不少人开始反思,老年人依赖的是手机本身吗?我们是否在无形中忽视了一些东西?
一
小时候父母管着孩子不让过度看电视、打电脑游戏,长大后孩子管着父母少玩手机,这种角色上的互换成为不少家庭正在上演的现实。
子女这么做似乎有其道理:老年人长时间低头看手机会加重颈椎病、导致视力下降,熬夜刷手机缺乏睡眠会加重高血压病,长期静坐容易血液黏稠引发心脑血管意外等,电子设备成瘾也易导致心理障碍。
但仔细琢磨,所谓的“警惕老年人手机依赖症”是个伪命题。
试想,当今社会谁不依赖手机?买菜、购物、看诊、打车、交友、学习、工作、娱乐,几乎都离不开智能手机。在全社会都与手机深度“捆绑”的当下,老年人怎么能“置身事外”?当整个社会环境和生活都被设置成“手机模式”,有人却大声疾呼“老年人不要依赖手机”,似乎与现实有点距离。
根据传播学的“使用与满足”理论,人们使用网络与使用其他媒介一样,正是为了满足各种需求和愿望。调查发现,相较于订票、挂号、导航等,老年人更倾向于用手机上网交友和娱乐。此类偏好恰恰说明他们有这方面的需求,而且这些需求显然在现实生活中难以得到有效满足。
可见,所谓“老年人手机依赖症”或许只是表象,其实质是“老年人情感需求饥渴症”,包括对情感的饥渴、关爱的饥渴、尊重的饥渴、自我价值实现的饥渴……一个社会人的渴望与需求,老人也都有。与其指责老年人依赖手机,或者想方设法让老年人放下手机,不如更多关注老年人依赖手机现象折射出的现实问题。
二
老年人需求的被满足,需要依赖外界的支持来实现,但现实是,外界对老年人提供支持的实际状况并不乐观。
比如,家庭需要更用心关怀。民政部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为2.8亿,其中空巢老人占比超过一半,部分地区甚至超70%。曾子说:“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事实上,目前一些家庭对老人的照顾日益退化到“其下”甚至“其下”以下了。比如,越来越多的子代与长辈分居两地,对长辈的照顾以经济支持为多,情感上的陪伴则较少。正如周杰伦一首叫《外婆》的歌曲所唱到的:“她要的是陪伴,而不是六百块。”
比如,社会需要更真心关切。社会对老年人的各种需求真的视而不见了吗?当然也不是,只不过可能更多地看到了银发的“经济风口”。据《中国老龄产业发展报告》测算,到2050年,我国老年人口的消费规模将从4万亿元增长到106万亿元左右。一时间,“推动‘老龄产业’”“掘金‘银发经济’”成为各个行业的新目标,高档养老院、老人健身房纷纷涌现。
但在许多城市,能买到带放大镜的指甲刀、镰刀状的梳子等便宜好用物件的老人用品商店恐怕寥寥无几。在笔者看来,老人需求的“真实缺口”不能被忽略,我们在关注银发“经济风口”的同时,更要关注“真实缺口”。
比如,政策需要更尽心到位。对于老年人的需求,政府也采取了许多举措,像政府补贴进行家庭适老化改造、社区开办老年食堂、打造敬老城市公交线路等。但目前来说,主要还停留于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保障,且多以大城市和东部发达地区为主,对老年人更高层次的精神与文化需求的满足相对欠缺。
今年5月,中办、国办发布了《关于推进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包括物质帮助、照护服务、关爱服务三大类。这标志着我国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进入到了全面推进的新阶段,同时也说明,各地一一有效落实还需要更多努力。
三
在有关“老年人手机依赖症”的热议中,虽然部分看法有失公允,但也促使我们思考如何保障老人们在忙碌一生后高质量地度过晚年。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构建安全的网络空间,让老人想“上”就“上”。在全民上网、全社会依赖手机的大环境中,老年人上网已成不可扭转之大势,与其“堵”,不如“疏”。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5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12月,我国60岁及以上网民规模达1.53亿。而国家统计局数据表明,同期同龄人口为2.8亿,也即至少每两个老人就有1人在上网。
对于爱刷手机的老年人,与其进行限制,不如采取保护措施让他们玩得更放心更开心。比如,子女可以经常关心父母的网络生活,分享一些上网经验与风险规避技能;企业需要推进手机App的适老化改造,加强对涉嫌诈骗、诱导消费或PK打赏等有害信息和消费陷阱的审查;政府可以制定老年人网络保护条例,对相关行为主体进行有效监督并加大对违规行为的处罚。
提供丰富的精神生活,使老人可“上”可“下”。在现实生活中为老年人提供更多快乐和幸福激励,老年人才会更多放下手机。对于老年人,除了电话问候和网络视频,还需要多一些贴身陪伴;对于远离家乡帮我们带孩子的父母,可以在节假日安排一些野餐、郊游等家庭活动,让他们享受天伦之乐;对于社区来说,可多为来自五湖四海的老年人组织一些喜闻乐见的社交与文化活动,让他们找到新的友谊与归属。
打造全龄友好型社会,争取让老人少“上”多“下”。如今各地纷纷争创“儿童友好型城市”“青年发展型城市”,形成了许多好的做法。从中借鉴相关经验,鼓励各地争创“老年关爱型城市”,从而打造全龄友好型社会,也是值得探索的。一个对老年人缺乏关爱的城市,其实也很难吸引年轻人长期定居并生儿育女。
在一项有关“是否要父母随迁进城养老”的媒体调查中,“希望父母来我们定居的城市养老”是很多年轻人的回答。一个对老人友好的地方大概率也会成为年轻人生涯规划中城市选择的加分项。关键是要真心去想,用心去做,办法总比困难多。
法国作家司汤达曾说:“老来受尊敬,是人类精神最美好的一种特权。”我国古语也云,“百善孝为先”。随着中国社会老龄化、超老龄化时代的到来,重视“老年人手机依赖症”表象之下的“老年人情感需求饥渴症”已刻不容缓。拿出关爱儿童和青年的态度、温度和力度,来关爱我们的父母长辈,而非一边指责他们患上了“手机依赖症”,一边让他们没有其他事情可干、可顾、可盼,这才是应有的人文底色。
点击下方图片或者“阅读原文”,
即可入手我们的第三本新书
声明: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浙江宣传 ▼
往 期 精 彩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