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文学的进阶之路
▲ 戳蓝色字关注我们!
浙水敷文,浙江的水土与人文,彼此哺育、促发,从数千年前的传统中承继至今。这两天,浙江全省各地近400名作家和文学工作者齐聚杭州,共赴五年一次的浙江省作家协会代表大会。浙江文学又将开启一段新的征程。
去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时强调,“浙江要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上积极探索”。文学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形态,自然要担起重任。
那么,浙江文学要进阶,前路在何方?正值大会举办之际,我们不妨由此说开去。
浙江文学馆展厅内景 图源:潮新闻客户端
一
浙江文学向来擅长通过求新求变、独立风标来寻求进步。
求新基因镌于血脉。一直以来,浙江人就有敢领风气之先的觉醒。“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一曲《越人歌》作为我国历史上现存的第一首译诗,被传唱两千多年,余韵悠长。
自此,浙江文学一直奔走在进阶的征程上。山水诗鼻祖谢灵运、晚明狂才徐渭、“浙西词派”创始人朱彝尊……众多闻名古今的文学“弄潮儿”为浙江文学在全国奠定了“江湖地位”。
薪火相传中,浙江文学在此后更是全面崛起。于是我们看到这样一群包容、豁达、先进的浙江文人:前有龚自珍、夏曾佑、王国维、章太炎等人率先发出变革的时代呼声;后有鲁迅、茅盾等文坛巨擘扛起大旗,以文章启迪民智。“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1921年,鲁迅在《故乡》的篇尾,“预言”了家国的出路。
此外,包括郁达夫、夏衍、艾青、徐志摩、丰子恺、戴望舒等人在内的浙江作家大力传播新文化、创造新文体、形成新流派,沉潜于时代之中,以笔墨记录沧桑巨变、人心潮涌,铸起中国现代文学的“半壁江山”。据悉,东汉以来载入史册的浙江籍文学家逾千人、约占全国六分之一。
二
当下,注意力是一种稀缺资源。置身快节奏的生活,面对多样化的内容,很多人倾向于阅读短平快的作品,严肃文学面临少人问津的尴尬境地,但这并不意味着长篇小说缺乏读者。相反,长篇小说依然有着击中人心的力量,它是人们精神世界中宝贵的一部分。
类似《繁花》《人世间》这样的严肃文学作品,口碑颇好,经影视化改编后被热播,反过来又促使著作本身收获了一波现象级热度;《茶人三部曲》,则展现了杭州西湖边忘忧茶庄几代人命运随大时代跌宕起伏的故事,融茶、人、城于一体,广受读者好评。对广大作家来说,如今依然是广阔天地,大有泼墨空间。
那么,人们为何需要经典文学,尤其是那些考验读者耐心的长篇小说?
一方面,经典的力量历久弥新。无论在哪个时代、哪个国度,《红楼梦》《百年孤独》等大部头并不因篇幅长或理解难而失去读者,反而吸引着很多人一遍遍去读、去研究。古今中外文学作品数不胜数,经典之所以能流传下来,正因其蕴含了深厚情怀、浓缩了百样人生、滋养着世人心灵。
比如,“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这段话,就曾激励了万千青年;茅奖作品《平凡的世界》几十年畅销不衰,有人评价,书中人物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了命运,这样的情节充满能量、引发共鸣。
另一方面,在浅阅读时代带来深思考。近年来,随着数字技术日新月异,微小说、微短剧等“微”产品盛行,人们往往只在坐地铁或喝一杯咖啡的时间里,进行一些简单、快速的阅读。虽然这样的方式轻松便捷,但浅阅读、快餐式阅读只能当“小食”,不能当“正餐”。有研究者就指出,如果长期接收浅显的内容,容易弱化思维能力、缺乏思想深度、失去静心定力等。因而虽然碎片化阅读好于不读,但高质量深度阅读绝不可或缺。
正如有人说,长篇小说好比我们的一生,人们往往能在其中寻根溯源,感受岁月长河的波澜起伏,甚至启迪智慧、找到人生真谛。因此,无论在哪个时代,经典文学都引领着人类去思考、去探索。而广大文学工作者也必须要拥有底气、情怀与责任,以翰墨应盛世,以笔墨传真情。
三
1940年,茅盾赴延安,毛主席特意来到他的临时住处,关心他之后的创作活动,还邀请他搬到鲁迅艺术学院去:“鲁艺需要一面旗帜,你去当这面旗帜吧。”茅盾的一生用文字诉尽了赤子情怀,不仅在生前带领新中国文学的创作,在身后更以茅奖指引着后来者前赴后继去攀峰。
作家茅盾 图源:视觉中国
浙江虽是文学高地,但仍需清醒地认识到,近些年浙江文学领域涌现出的高水准鸿篇巨作不多,要实现浙江文学从“高原”迈向“高峰”,仍有较大空间。浙江大地不缺乏创作素材,时代之变、人民之呼、浙江之进中,有许许多多值得记录的新故事。那么,立足当前,一直走在进阶之路上的浙江文学,又该如何继续进阶?
深扎文学之根。广大文学创作者要在自由而宽广的天地与社会之中,亲身体验普罗大众的生活,多沾泥土、多接地气,去挖掘感人至深的故事,去描摹波澜壮阔的时代。就作家而言,是否愿意潜身新时代最火热的实践、走进最普通的百姓、感受最真实的生活,能否耐得了寂寞、经得起艰辛、挡得住诱惑,都决定着浙江文学能否真正进阶。
追求文学之新。不久前,中国文学界展开了一场“文学新浙派”的探讨。有专家认为,目前浙江籍作家特色越来越鲜明,逐渐形成了一种属于浙江的文学新势力。他们所呈现的“新”,既有题材之新、表述之新,也有视野之新、格局之新。
传承文学之脉。在捐资设立茅盾文学奖时,茅盾曾说:“我衷心地祝愿我国社会主义文学事业繁荣昌盛。”而这其中的一个关键要素,就是一支不断有新鲜血液注入的作家队伍。
浙江有个公认说法,“50后60后作家宝刀不老,中年作家非常坚实,青年作家数量庞大”。近年来,浙江文学版图中,余华、麦家、王旭烽、艾伟等作家领衔,一大批中青年作家活跃创作的格局已然形成。但若要为其注入更多新生机,仍须不遗余力去培育、挖掘更多实力派作家,助力老中青人才发展成长,以人才梯队接力文脉传承。
“文学重镇”浙江自古文风鼎盛、文脉绵长、文人辈出。站在新的起点,期待浙江文学不断向“新”而行、向“高”而攀,涌现更多具有鲜明江南特色与浙江气质的新力作,书写出浙江之美、中国之美。
点击下方图片或者“阅读原文”,
即可入手我们的第三本新书
声明: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浙江宣传 ▼
往 期 精 彩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