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乡贤之书如何常读常新
▲ 戳蓝色字关注我们!
作为一个浙江人,阅读可以有多种喜好。但若是要了解之江大地,知道自己的根在何处,阅读浙江乡贤之书是不二法门。
但浙江自古以来文化昌盛、名家辈出,从汉代王充到当今时代,经史子集可谓浩如烟海,诗词文赋更是汗牛充栋。如何在乡贤之书的阅读中,真正寻找到门道,直至登堂入室,做到常读常新,读后更能在阅读、思想、行动上搭建桥梁,贯通过往、当下和未来呢?
笔者觉得以下三点可以一试:学其文采,思其洞见,追其高格。
观众参观浙江文学馆现当代文学史展厅 图源:“之江文化中心”微信公众号
一
为何要学其文采?孔子说,“言之无文,行之不远”。确实,作品没有文采,它的流传就打了折扣。
而浙江乡贤的伟大思想、深刻哲理之所以能影响四方、流传至今,原因之一是其著作有着光芒四射的文字魅力和文学价值。所谓浙水敷文,古往今来,之江大地一直才子骚客涌现,名篇佳句不绝。
如唐风时代,可读骆宾王,读他一扫六朝文学颓波,革新初唐浮靡诗风的先行勇气,读他《讨武曌檄》骈文名篇里的激昂慷慨和沉郁凝练,读他“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的雄大气魄;读贺知章,读这位“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的四明狂客虽远离江南,却一直惦念故乡的浓浓乡情;读孟郊,细细咀嚼这位德清才子的落魄一生,读出把失意酿成诗意的创作韧劲,读出《游子吟》背后的骨肉深情。
如宋韵时代,可读陆游,从其存世的九千三百余首诗歌中,读其慷慨激昂的报国之志,读其壮志未酬的悲愤之情,也从《钗头凤》等词作中感受其一生爱而不得的缺憾之心。
如明清两代,可读宋濂,从《送东阳马生序》中感受其对年轻学子的嘱托,当下依然有不可磨灭的教育意义;读刘基,从《卖柑者言》中读出其对乱世中“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愤懑;读于谦,从《石灰吟》《咏煤炭》中感受其一生清正廉洁接近完美的坚守;读张岱,从《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看似华丽的文字中,读出其惦念故国、心碎山河的悲痛;读龚自珍,从《己亥杂诗》中读出遭遇变局时一个爱国文士的努力和抗争。
而到了近现代,浙江乡贤文学更是到了日月同辉、众星拱月的辉煌场面。可读鲁迅,他出道即巅峰,把白话文学发展到了让人难以企及的高度,读懂了他的“故乡系列”,也就读懂了旧时的中国;读茅盾,他的长篇小说在现实主义文学中拥有他人不可代替的地位,以他名字设立的茅奖更是中国当代文学的最高奖之一;读徐志摩,读他在象牙塔里筑梦作诗时至真至纯的柔情;读艾青,读他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的感情;而读郁达夫,不只读他的狂狷和沉沦,更要读他一生为革命事业和民族解放奔忙直至捐躯的无惧无畏;读金庸,要读他侠义之上的家国之情,也读他一生对故土的眷恋;读余华,这位凭借《活着》等书籍“圈粉”无数的作家,除了读他笔下的故事之外,更要学其作品的深刻和冷峻,去品味出人性的复杂和时代的多元。
读浙江乡贤的文学作品,初读是欣赏他们非凡的才华和文字魅力,往深了读,则不难于字里行间读出其对故土的一往情深,对家国大事的时时牵挂。这样才会常读常新,抵达一定的深度和高度。
茅盾《子夜》手稿 图源:"浙江文学馆"微信公众号
二
读乡贤之书,如只学其文采,就会流于表面和浮华。因此,我们更要体悟其文字背后深刻的思想和力量。
浙江乡贤之作,蔚为大观,从东汉王充开始,多带有深刻的问题意识,充满着解决时代之问的睿智和担当,绝不是无病呻吟和隔靴搔痒。
如王充,他是浙江历史上第一个具有全国性影响的思想家。他所处的时代,是谶纬学说大行其道的时代,是谈神论鬼故弄玄虚的时代,他反其道而行之,力排众议,写下《论衡》一书,宣扬朴素的唯物主义学说。读王充,他的无神论,实事疾妄的认识方法论,文为世用的经世致用主张,今日依然是我们穿越思想迷阵的风向标。
如叶适,这位永嘉学派的代表,展示了勇敢睿智的一面。自从孔孟学说诞生以来,所有的“正人君子”是羞于谈利的,程朱理学更是把“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念推到了极致。而叶适则提出“崇义养利”,这更符合真正的人性和宋代的现实,需要极大的勇气。读叶适,他“崇义养利”的核心观点,依然是市场经济时代经商营商、为人处世的务实法则。
如王阳明,他创建心学,正是因为对传统儒学存在的缺陷感到不满,对程朱理学的日趋僵化感到痛心疾首,他倡导“心即理”、“知行合一”和“致良知”。读王阳明,其知行合一、力行实践、由凡入圣的准则,依然是当下修身养性、寻找自我的参照路径。
而黄宗羲,他看到了君主制度的极端危害,得出了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的结论,并从“民本”的立场加以猛烈抨击,堪称中国思想启蒙第一人,对后来维新派的“兴民权”、孙中山的“三民主义”都产生了深刻影响。读黄宗羲,他朴素的民生民本思想,在当下依然值得探究。
直击时代难题,心系国家巨变,关注百姓得失,从而开出药方,是历代浙江乡贤思想的核心所在,也是其最有价值的地方。而今天,我们重温这些浙江乡贤的书籍,是因为这些文字闪烁着思想的华彩,仍能为当下答疑解惑。
王充《论衡》 图源:“虞舜清风”微信公众号
三
浙江历代乡贤大多人如其文,追求知行合一,华章高论下涌动的是高尚的人品——文章千百年流传,人格更受万人敬仰。
所以,我们光赏其文、悟其思还不够,更要学其人,做一个顶天立地之人。
在爱国抗敌上,很多乡贤都堪称表率。如陆游,一生为抗金呐喊不已。他惦记中原人民,铁马冰河入梦,死前也不忘嘱咐儿孙“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是爱国诗人里一面不倒的旗帜;如陈亮,作为辛弃疾最为亲密的词友,大半生都是布衣之身,身处乡野之地,却仍心系家国命运,高举抗金义旗,数次上书论政,慷慨激昂陈词,虽多次被陷害入狱,却不改豪情壮志;如章太炎,更多的人只知道他作为学者时的满腹经纶,却不知他作为革命家的视死如归——为了推翻帝制,他多次入狱,被折磨得痛不欲生却不改初心。
在气节大义上,很多乡贤虽看似文质彬彬,却不失铁骨铮铮。如方孝孺“迂”得可怕可敬,宁可被诛杀十族,也不愿起草篡位诏书;如明末大儒刘宗周,在满清入关、杭州失守后,追求气节选择绝食身亡;如“梨洲老人”黄宗羲,少年时在庭审现场勇猛地用锥子刺阉党余孽,痛拔仇敌胡须,中年时变卖家产,召集600余名青壮年,组织“世忠营”响应抗清,暮年时保持气节,顶着杀头灭族的风险,拒不仕清;如张岱,前半生看似放浪不羁,后半生却披发入山,眷恋故国,修史明志,向死而生;如秋瑾,巾帼不让须眉,一腔热血最终化成碧涛。
在修身养性上,很多乡贤作了很好的示范。如王阳明一生遭遇多次磨难,却在磨难中找到破解之道,创立心学,拨开迷雾,做一个正大光明之人;如于谦,一生都保持着“要留清白在人间”的志向,嫉恶如仇,护国有功,即便无辜蒙冤身死,也不留半点道德上的瑕疵;如林逋,在孤山隐居,留下了“梅妻鹤子”的佳话,其高洁形象为历代隐居者推崇。
在故土情深上,如金庸,虽远在香港,却一直惦念江南山水,既用笔墨书写梦里故乡,也用真金白银捐建文教场所,晚年还回浙大授课,不遗余力为家乡助力。
他们书里所写的,也是他们一生所做的,真正地做到了文如其人。
于谦在《观书》中写道:“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浙江乡贤之书宛如最亲的故人,唯有在温习细读中,读其文,悟其思,学其人,他们的形象才会穿越岁月,变得生动鲜活,他们的思想主张才会扩大传播,融入当下。
读乡贤之书,学乡贤其人,绝不单是为了继承过去,更重要的是拥抱当下、开拓未来。唯有如此,浙江乡贤之书才算是读进去了、读出来了,这样才能做到常读常新,让浙江文脉真正后继有人、绵延不绝、再创高峰。
点击下方图片或者“阅读原文”,
即可入手我们的第三本新书
声明: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浙江宣传 ▼
往 期 精 彩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