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视文物安全的“人为之忧”
▲ 戳蓝色字关注我们!
华夏大地上究竟有多少文物?答案或许远超很多人的想象。根据最新数据,全国现有不可移动文物76万余处,国有可移动文物1.08亿件(套)。它们散布在都市街巷里、山林田野中,就像一串串无声的符号,构成了中华文化绵延的密码。
然而一个残酷的事实是:许多文物的保护状况不容乐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结果显示,约有1/4的不可移动文物保存面临重大挑战。有的文物历经几百数千年风雨侵袭而无损,却在一个个“不小心”“不经意”中毁于一旦。
除去不可抗力因素,如何排查、化解因人而起的安全隐患,从而打好文物安全保卫战,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一
近年来,从限制国宝级书画作品出境引热议,到千年摩崖造像遭“毁容”、国内现存最长木拱廊桥被烧毁等新闻冲上热搜,文物安全的社会关注度与日俱增。与此同时,文物安全领域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和重大风险也被置于聚光灯下。细细看来,这其中人为破坏性因素占到不小比重。
盗掘盗窃屡禁不止。在最新一轮全国打击防范文物犯罪专项行动中,公安机关侦破文物犯罪案件800余起,追缴文物1.3万余件。虽然对文物犯罪的打击力度不断加大,但文物盗掘盗窃依然频发,且呈现出团伙化、智能化、职业化趋势。比如,犯罪分子盗掘的手段日渐智能,反侦查意识增强,越来越多地利用网络平台交流信息、达成交易。更有猖獗者提供探、挖、盗、运、卖一条龙服务,造成不少珍贵文物流失。
火灾隐患不容忽视。现存的大部分建筑文物是木质结构,耐火等级低,起火后燃烧速度快,极易造成大面积毁坏。据统计,2016年至2020年全国发生文物建筑火灾79起,平均每年超过15起。超负荷用电、违规用气用火、违规施工等,使火灾成为威胁文物安全的主要风险之一。
法人违法频繁多发。一些地方和部门缺乏对文物基本的尊崇、珍惜之心,打着“保护性拆除”“修缮性更新”的旗号,对传统街区和历史建筑搞大拆大建,盲目求新、求大,导致文物安全底线失守。法人违法行为高发的背后,利益关系复杂,执法阻力不小。
实际上,文物安全“人为之忧”多发,暴露出在思想认识上或者工作机制上存在短板。比如,有的地方对文物安全重要性认识不够,没有树立“保护文物也是政绩”的理念,导致审批把关不严、风险排查不彻底;还有些地方安全意识薄弱,存在侥幸心理,日常检查走过场,事到临头摸不着头脑,使得文物底数不清、疏于管护。
二
去年10月,国家《文物保护法(修订草案)》公布,面向社会征求意见,此次修订的重点之一就是加大新形势下的文物保护管理力度,确保文物安全;此前,国家层面还曾相继开展打击防范文物犯罪专项行动等,可见国家对筑牢文物安全防线的坚定决心。
那么,保护文物到底有着怎样的意义?不妨通过9个字来理解。
见过去。从历史中走来的文物,也是历史的重要见证者。它们历经沧桑,以一个个不同“切面”记录了社会生产生活的发展变迁,一旦遭到破坏,就难以恢复如初,即使修复也无法重现风韵。
每消失一件文物,就如同遗失了一把通往过去的密钥。试想,如果没有在上山遗址发现炭化稻米,我们何以感知万年稻作农业的深邃历史?如果不曾见过“夺得千峰翠色来”的越窑青瓷,我们从何感受那惊艳的秘色瓷美学?
知当下。保护文物安全,让文物代代相传,本质上就是延续文物所承载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和艺术传统,让后人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用以观照当下。如温州朔门古港遗址发现的古码头、栈道、沉船和瓷器残片等,再现了千年“海丝”的繁盛。透过这些,我们读懂了中华民族开放包容的文化基因从何而来,也更加能够理解中国人的“世界观”、当下中国参与地区与国际事务的外交政策,等等。
向未来。国际社会普遍认同,文物是否保护得当,是衡量一个民族对自身历史文化重视程度的重要标准。守护文物不仅是为了保存文明实证,更是为了将有形的文化资源转化为无形的精神力量,凝聚民族向心力。
文物是文明的深厚滋养。面向未来,我们需要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文化自信。良渚的文明曙光、殷墟的甲骨文传承、三星堆的文化瑰宝......一块块“拼图”被发掘,不断还原着恢弘的中华文明图景。当广袤大地上的文物多多活起来、传下去,我们前行的脚步也将迈得更实、走得更远。
三
人类从哪里来,又要到哪里去?对于这一终极命题,连接历史、现在与未来的文物瑰宝能带给我们答案。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面对当前文物安全领域出现的新情况、新挑战,如何守住文物安全防线,最大限度减少人为影响、化解文物安全风险隐患?
功夫下在平时。文物是不可再生资源,极大多数是孤本、孤品,毁了就没了。最好的保护就是发挥主观能动性,防患于未然,把风险消除在萌芽、处置在未发。如果等事故发生了、文物被破坏了才想到去保护和补救,无异于“亡羊补牢”,只剩下追悔莫及。
因而,应当注重常态化风险防范,保持“文物安全无小事”的高度警觉,强化日常监督和隐患排查,全面梳理、精准掌握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环境的不安全因素,做到潜在风险早发现、早处置、早化解。
打击犯罪“零容忍”。文物安全是文物保护的红线、底线和生命线。“红线”代表着不容侵犯,“底线”象征着退无可退,“生命线”意味着不能撼动。打击文物安全犯罪必须坚持“零容忍”,敢于亮剑、重拳出击,以雷霆之举形成高压震慑态势,将盗掘盗窃等犯罪逐个击破、一网打尽,推动形成不想破坏文物、不敢破坏文物、不能破坏文物的氛围。
以合力破“人为之忧”。文物安全是一项系统性的长期工作,需要多方协同配合、形成合力,容不得歇脚喘气。守护文物、珍惜文物,是各条线应共同承担起的责任。值得一提的是,加强保护力量配备和队伍建设十分重要,尤其是充实基层文保力量,培养专业队伍,改变长期“小马拉大车”的现状;可向外借力,发动社会组织、志愿者等积极参与进来,让“摸金校尉”“江洋大盗”无处遁形。
此外,也有必要发挥数字技术作用,推动文物安全精密智控,形成安全监管、风险预警、隐患处置全流程闭环,织密天罗地网。
文物是历史的绝唱,更是时代的回响。当我们常怀敬畏之心,将这些承载着先民智慧、民族文化的文物小心存放、细心守护,日后回首时,惆怅和失落定会少一些,自信和自豪必然多几分。
点击下方图片或者“阅读原文”,
即可入手我们的第三本新书
声明: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浙江宣传 ▼
往 期 精 彩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