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是“张灯”好时节
▲ 戳蓝色字关注我们!
流光溢彩、灼灼生华的灯彩,绝对是新春佳节的主角之一。过年挂上大红灯笼、正月里来逛灯会赏花灯,是一味不可或缺的年味。近几日,像嘉兴乌镇、台州黄岩、宁波慈城镇等地,都举办起大小灯会,可谓灯树千光照,璀璨迎新春。
中国人对花灯有多钟情?有诗云,“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可见,这喜爱程度不亚于之于月亮。
为何“偏爱”至此?答案就藏在数千年的热闹与喜庆之中。今天,我们来品品灯火里的中国年。
一
中国灯彩文化历史悠久。《史记·乐书》载,元月上辛日,西汉武帝在甘泉寺燃灯祭祀太一神,灯火昼夜未眠,始开“张灯”之河,后世沿袭成俗,灯彩的发展由此开始。这是一种说法。
灯彩文化的发展饱含着匠心与智慧。初始,灯彩尚属稀罕物,随着造纸术和纺织技术的提升,纸、麻成为制作灯彩的主要材料,因价格便宜、轻便易携等属性,促使其在民间快速发展。时至唐朝,制灯的手艺和材料愈发精妙,更是出现了灯树、灯轮、灯楼等大型灯彩。
而到宋朝,中原、江浙、闽南等地区形成了以“灯市”为主的灯彩生产中心。在南宋临安城,官巷口至众安桥成为各色花灯的交易中心,络绎不绝的人群、琳琅满目的灯彩、不绝于耳的买卖声使这里热闹非凡。
“火热”的市场需求,不断催生多样化的灯彩品类。绘制于明朝的《上元灯彩图》记录了当时灯彩之丰富:鳌山巨灯占据画卷中心,金莲灯、荷花灯、芙蓉灯、螃蟹灯、大象灯、龙凤灯、寿鹤灯上的神物、瑞兽、花鸟等栩栩如生,不同形制,应有尽有。
“飞入寻常百姓家”的灯彩,在光影斑驳中,与一代又一代人相遇,融入人生礼仪、生产生活、信仰祭祀,记录着中国人对生活的热情,也照亮了文化传承的道路。
二
俗话说,一方山水养一方人。笔者以为,一方山水人文也滋育了一方灯彩。
有着千百年历史的灯笼制作技艺,巧妙融合了传统绘画、剪纸、刺绣等工艺。各个时代、各个地域的能工巧匠各显神通,用编扎、裱糊、彩绘、剪贴等技法,融入地域文化,以才智与巧思创造出千姿百态、同中有异的灯品。
据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数据,目前全国共17个灯彩项目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海宁硖石灯彩就是其一。硖石灯彩之奇,尤以制作精巧、细腻秀丽取胜。正因如此,海宁硖石灯会有着“江南第一灯会”之称。
何以灯彩?我们不妨以风格类分,来细细品味。
宫廷式灯彩。在万千灯彩中,有一种宫廷形制的灯相较于其他更为考究,被称为“宫灯”。《旧都文物略》中提及:“宫中各式灯品,雕刻彩画,精美绝伦。”宫灯用料精细,多以木材、玉石等为主要材料,制作技法自成一派,雕镌画绘并重,整体风格大气、华丽、典雅。
乡土式灯彩。乡土式灯彩多源自民间创作,讲究因地、因时制宜,在制作上就地取材,融合百工技法,在施彩绘饰以及选题寓意上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要说这类灯彩的最佳“代言人”,就不得不提有着“岭南灯彩艺术奇葩”美誉的潮州灯彩,其融合潮剧、潮绣、泥塑等多种当地特色艺术元素,乡土特色浓郁,自成一派。
仙居针刺无骨花灯 图源:“仙居旅游”微信公众号
匠作式灯彩。匠作式灯彩主要出自专业灯匠之手,既重世俗情趣、形式活泼,又尚巧意精工、儒雅华丽。
比如,仙居针刺无骨花灯之所以为人称奇,只因拥有两件法宝。所谓“针刺”,就是灯匠手握极细的“针笔”,一针针刺出灯身图案。有时厘米见方的纸片上,要刺出100至150个针眼;所谓“无骨”,是指传统花灯一般以竹、木为骨架。仙居花灯却通体“无骨”,仅靠大大小小的纸张黏合而成,更显灵动飘逸,颇具仙气。
随着时代发展,灯彩也逐渐形成了现代风格。融合现代科技和时代特色的灯彩,在技术、媒介与时尚审美的加持下,绽放出与传统灯彩大不同的旖旎光影。比如,四川自贡的灯会,就使用玻璃、钢骨等新材料,还有人工智能、3D、AR等新技术,让灯彩更加百变与时尚。
从古至今、从南到北,形态各异的灯彩始终是和谐美好、繁荣吉祥的象征,凝结着百姓的智慧和创造,形成了丰厚灿烂的灯彩文化。
三
一盏花灯一束光,在中国人的认知里,灯彩是极其特殊的存在。它早已超越单纯的照明功能,成为温情与浪漫的象征,万家灯火中承载着守候、期盼与祝福。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历经千年依旧焕发光彩的灯彩艺术,更是被赋予了极为丰富的内涵。
寄托文人情愫。中国人历来擅长以诗词中的寥寥数字写尽灯彩的芳华、寄托自身的情怀。那剪不断理还乱的思绪,是陆游“灯笼一样薄腊纸,莹如云母含清光”的思母之情;是辛弃疾“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铁汉柔情;是范成大“侬家亦幸荒田少,始觉城中灯市好”的丰年之美;是汤显祖“一篝灯影乱轮蹄,一片东征一片西”的家国之爱。
展示浪漫情怀。在代代相传的故事、地方戏曲和文艺作品里,灯彩的光泽从未消失。民间有很多关于灯彩的浪漫传说,像仙居花灯的起源就很有说头。
相传唐朝时,一秀才为母治病,独自前往神仙居采药。山高林密中,秀才在夜间迷了路。此时一仙女手持花灯翩翩而至,将花灯赠与秀才说:“花灯所照之处,便是归家之路。”秀才感念这一奇遇,依样制作了一盏花灯挂在门口。乡亲见了都觉喜爱,纷纷仿制,仙居花灯的制灯技艺也因此流传开来。
承载美好期许。我们先从一些民俗趣说当中管窥一番。比如,闽南方言中,“灯”与“丁”谐音,寓意人丁兴旺、日子红火;在皖南山区,家家户户到正月十五均会“照灯”,他们相信在灯节“照灯”,能驱散毒蛇、蝎子等。
在灯彩制作中,灯画内容极有讲究,要求“画必有讲头,图必寓吉祥,典故精粹,雅俗共赏”。长寿有“寿字灯”“松鹤灯”,富裕有“五谷丰登灯”“年年有余灯”,喜庆有“福字灯”“大吉灯”“普天同庆灯”,爱情有“双喜灯”“百子灯”……这些灯彩,无一不寄托着百姓对于美好生活的祝愿。
写春联、剪窗花、挂灯笼,张灯结彩闹新年,无论人在家中坐,还是离家多久、多远,中国人都会保留着挂灯彩的传统习俗。灯彩铺就一片中国红,带去了阖家团圆、红红火火的祝福。这片“红”,早已融入“种花家”的文化血脉之中。
点击下方图片或者“阅读原文”,
即可入手我们的第三本新书
声明: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浙江宣传 ▼
往 期 精 彩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