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再读“侠之大者”

嘉轩 浙江宣传 2024-04-08

 戳蓝色字关注我们!



100年前的今天,海宁袁花秤钩湾,一处名为“赫山房”的院落内传出阵阵婴啼,这便是金庸“大闹一场”的开端。


这些年,每到今天,许多读者都会以各种形式为金庸庆生。曾有人这样写道:“‘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这14个字便是我的青春!


可还记得,打着电筒在被窝里看武侠小说的深夜;可还记得,晚饭后围坐在电视机前的等待……金庸的作品陪伴几代人成长,大漠风沙、少年挽弓,是永远抹不去的印记。


有学者提出,金庸有译者、报人、小说家、影人、商人、时事评论人、国士、学人等八重身份。百年金庸,值得记叙的太多,“浙江宣传”曾发文纪念大侠金庸的江湖与情怀今天,我们从金庸的五句话,再读“侠之大者”


金庸(1924-2018) 图源:“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



其一,知识分子一定要有入世精神。我的一生,都在学以致用。


不同于笔下的狄云、越女阿青、张无忌那般“事了拂衣去”,金庸一辈子都是彻底的实干家。他以知识分子的经世热情关注时局、关怀百姓,反对纯粹的理想主义,称:“根据现实走最好的道路,最伟大!”


他少年求学,经济拮据,便和同学编印出版辅导书,掘得第一桶金;他研究历史,同意一种说法:历史学家不同于历史工作者,后者重考据,前者更侧重以朝代更迭看趋势,以古鉴今;他写社评,时刻关心着祖国改革开放的脚步……他认为,学者需要解决人民需要解决的问题,应该对社会有贡献,应该有入世的精神。


晚年的金庸常出席各种政府推介活动,有人讽刺他是“翩然一只云间鹤,飞去飞来宰相衙”。金庸听后反而夸对方诗句贴切,他以终南隐士作类比。古人为什么隐在终南山?因为终南山离长安近。


从始至终,金庸都不只是一位武侠小说作家,他怀着一颗入世之心,书写江湖、投身江湖。他启示我们,或许在某些时候,我们可以越来越懂得边界,可以酝酿着“逃离”,可以有自己的特立独行,但遇到干事创业的好时机时,千万不能畏手畏脚、止步不前


金庸部分武侠小说作品 图源:“海宁日报”微信公众号



其二,不一定要做社会上很出名的人,不一定要成为大什么家。


一项针对金庸书迷的“金庸成分”调查显示,比起80后崇拜乔峰、郭靖,00后更喜欢令狐冲。令狐冲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不追求权力与权威,葆有一份自由冲淡,也是金庸最喜欢的小说人物之一。


金庸曾和学生们分享,不一定要做社会上很出名的人,也不一定要做很高级的领导,不一定要成为大科学家、大文学家,大什么家,“做人最重要的是对社会有贡献,对得起教育你的师长、父母,对得起自己。”人曾问金庸,来生愿意做男人还是做女人,做郭靖还是做黄蓉?他回答,不论做男人也好,做女人也好,都要做一个好人。


言下之意是,拼命进步固然是值得夸耀的品质,但不应好高骛远,尽己所能、问心无愧也是一种境界。


我们或许不是小说中的主角,没有杨过的天赋,没有石破天的运气,但江湖之中,大侠的史诗毕竟寥寥,更多的是小人物的奋斗史。日拱一卒,功不唐捐。江湖,何尝不是由无数无名之辈撑起?


1994版《射雕英雄传》电视剧剧照 图源:“新华社”微信公众号



其三,不怕牺牲名誉和地位,去纠正社会上不对的事情,这就是侠义精神。


“只盼你牢记着‘为国为民,侠之大者’这八个字,日后名扬天下,成为受万民敬仰的真正大侠。”襄阳城内,郭靖面向杨过言辞恳切,这番话可谓是金庸武侠小说的总纲。


很多人之所以热爱金庸武侠,正因心底藏着武侠梦。郭靖、杨过等人,皆为乱世之侠,充满正气。在金庸的武侠世界中,正义终会战胜邪恶,付出总会获得回报。


那么,在现实社会,侠又是什么?2007年6月,83岁的金庸告诉北大学生,在现代则下,侠义精神便是不怕牺牲名誉和地位,去纠正社会上不对的事情。


做一位有侠义精神的人,会不会武功不是关键。金庸曾把刘姝威比作现实中的大侠。21世纪初,这位女学者发现股市神话蓝田股份伪造虚假业绩,抵挡住收买、恐吓等手段,不惧威胁,为国家挽回不可估量的损失。


金庸本人也是如此。创办《明报月刊》时,金庸就说,要凭良心讲话,要能够以“严肃负责的态度,对中国文化与民族前途,能够有积极的贡献”。“敝履荣华,浮云生死,此身何惧。”对他来说,办报纸是拼命,写小说更像是玩玩。


金庸留给我们的,不仅是那恩仇英雄泪,更是在大节大义上的磊落险峰行。存一份精神良知,人人皆可为侠。


位于嘉兴海宁袁花镇的金庸故居 图源:“两美袁花”微信公众号



其四,养成读书的习惯,你在以后的人生痛苦中,在寂寞、疲倦的时候,(读书)会帮助你解决问题。


曾有人给金庸出了道选择题:坐十年牢但能随心所欲看书,自由自在但永远不准看书,选哪个?金庸毫不犹豫选择坐牢,说:“不准念书,你在社会上摇摇晃晃,最没有味道了。


金庸懂得一张课桌的珍贵。他年轻时身处乱世,读书不易。为求借读,21岁的他克服重重困难,穿越日军设下的三道防线。在写给湖南大学校长胡庶华的信中,他满怀渴望地祈求:“如成绩不及格可即予开除,但求能赐予一求学机会……”


金庸读书,引人注目的一件事便是晚年赴英留学。他在81岁的高龄,顶着一堆荣誉博士甚至教授称号,以学生的身份来到剑桥大学,并接连完成硕士、博士学位论文。当时,有人称其沽名钓誉,有人说他是走了后门,还有人尖锐地讽刺他作秀。面对非议,金庸谦逊地说:“学问不够,是我人生的一大缺陷。


每每与年轻人聊天,他也是一副劝学姿态。2003年,他回到母校嘉兴一中,几度哽咽。在分享自己求学经历时,他说自己唯一的经验就是读书,且是一生一世有用的经验。人生中有很多悲哀、痛苦,但养成读书的习惯,会帮助解决很多问题。


他盛名之下坦心求学的谦逊,他那如长者般循循劝学的赤忱,他贯穿一生的孜孜求学精神,是小说之外,又一值得我们铭记的财富。正如网友说的:“一生向学,求知学习,是金庸用行动告知我们的武功秘籍。”


270秒回顾金庸经典剧



其五,我们自信自己的民族很强大,外来的武力或外来的文化我们都不害怕。


熟悉金庸的读者都知道,先生一直志于历史研究。晚年时,他还有个“十年计划”——沉下心读书,写一部大历史观的《中国通史》。他说,中华民族之所以强大,是因为各种民族文化融合在一起,一起发展。


这种融合观念,体现在他的历史观中,也体现于他的人生实践中。早在1973年,金庸在访台手记中就吐露心声,此生最大的愿望,是能看到祖国统一。在香港回归过程中,金庸在基本法起草中发挥重要作用,旗帜鲜明反对英国港督的收买人心;在香港政制模式讨论中,他舌战众方,希望促成“一国两制”……


金庸晚年与年轻人对谈,满溢着昂扬的道路自信。他深信讲究融合、兼爱的中国文化传统,“大有可能导引我们进入光明的未来”。他说,在二十一世纪,世界的中心将是在中国,不管是在北京,还是在上海,只要是在中国就好。


大侠的期待,看懂金庸武侠的书迷自当理解,这也应当是我们所有中国人的自信和期待。


大闹一场,悄然离去。百年金庸的故事暂告一段落,百年金庸的人生和他的那些言语,值得我们细细品读。





各位读者: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留言在本文发布的24小时以内得到点赞数最高者,将获赠《话由心生》一套。来评论区聊一聊你心目中的“侠之大者”吧!



声明: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浙江宣传 ▼



往 期 精 彩 内 容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