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戳蓝色字关注我们!
近日,越剧“顶流”小生陈丽君再次冲上热搜,回应参加综艺《乘风2024》跳女团舞而引发的争议,“戏曲需要传承,更需要传播”“期待看到越剧与其他艺术的碰撞”。自去年新国风环境式越剧《新龙门客栈》成为爆款以来,大量新观众涌入传统戏曲市场,线上也引来大流量,这既是新机遇,也带来了一系列极具话题性且不可回避的新命题,比如,“传统戏曲要不要变、怎么变”“戏曲演员该如何选择发展之路”,等等。不禁要问,冰与火的交融之下,传统戏曲与戏曲演员的未来,究竟该走向何方?互联网时代,“一夜成名”“一夜爆红”已经不是新鲜事。而《新龙门客栈》与“君霄CP”掀起的流量热潮,并没有像大多数新晋网红那样昙花一现。自去年3月首演以来,《新龙门客栈》一年时间里完成了160多场演出,几乎场场爆满,最近即将开演的场次,仍处于抢不到票的状态。陈丽君、李云霄登上了2024年央视春晚舞台,与之相关的话题热度也在各类社交平台上居高不下。《新龙门客栈》火了,陈丽君火了,但越剧乃至传统戏曲真的火了吗?火了年轻人,未必火了老戏迷。据统计,《新龙门客栈》80%的观众此前从未接触过越剧,且以年轻人居多。相比于越剧艺术的专业性,他们更关心剧情的跌宕、角色的个性、演员的魅力等。但那些长期为越剧买单的老戏迷,却未必对这种创新剧有兴趣,甚至有人对这样大跨度的创新试验提出一定质疑。火了这台戏,未必火了这类戏。新入场的观众,大多只是冲着某部作品或某个演员而来,尚未转化成戏曲消费的主力人群。也因此,尽管《新龙门客栈》一票难求,其他剧目、剧种仍显得有些冷清,演出留有大量余票,台下往往只见“银发”族,不见年轻人。整个传统戏剧演出市场并没有因一部作品的爆火得到显著提升。火了陈丽君,未必火了“丽君们”。在戏曲的黄金年代,无论是京剧的梅兰芳,还是越剧的“三花一娟”,江山代有“名角”出,戏曲界星光璀璨。而今,随着原生代名角逐渐退隐,中生代名角年龄渐长,新生代角儿却显得后继乏力、青黄不接。每年各大艺术院校的艺考,热门专业如表演、播音主持等堪称“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而越剧班的生源却在不断收缩,像陈丽君这样的“好苗子”越来越少。对于《新龙门客栈》带来的“泼天富贵”,出品人、总制作人茅威涛也多次道出忧虑:“我们有否储备了接住这波流量、延续这朵火花的足够能量呢?”越剧《新龙门客栈》剧照 图源:微博@环境式越剧新龙门客栈
《新龙门客栈》能火多久?能否重演昆剧《十五贯》的传奇,用“一出戏救活一个剧种”?戏曲界有不同声音。但作为传统戏曲直面市场的实验性作品,有必要分析,《新龙门客栈》到底做对了什么?观与演的“双向奔赴”。走进小剧场,观众就走进了一间大漠黄沙中的客栈,可以帮千户大人认人,还可以领到客栈老板娘的喜糖,亲身感受江湖的快意恩仇。这样的环境式戏剧,并非《新龙门客栈》首创,却是第一次被用到传统戏曲表演中。戏曲是一种源于民间的文艺形式,深谙如何博得观众喜爱。宋代勾栏瓦舍兴起,促进了杂剧的兴盛,戏台上演的是市井生活、人生百态,百姓喜闻乐见。当下,演员从镜框式舞台走下来,重新走到人群中间,与观众共同完成一台戏的创作与表演,这是观演方式的创新,也是戏曲本质的回归。武侠与越女的相互成就。“新龙门客栈”作为经典武侠IP,在林青霞等女星的演绎下,增添了独特的女性侠义气质,而这也正是“全女班”小百花的主场。兼具阴柔之美与阳刚之气的女小生、融入传统戏曲身段动作的新式打斗、在配乐中加入越剧“吟哦调”增添民间色彩,让这个经典IP有了“越式”味道。同时,《新龙门客栈》中亦正亦邪的角色类型、复杂多面的人性交织,也迎合了新一代观众更为多元、包容的审美。剧场与“小屏”的互联互动。《新龙门客栈》的“破圈”,缘于去年8月在某平台上的一场直播。这场演出吸引了超900万人次观看,收获1.4万余条评论,贾廷抱着金镶玉转圈的短视频,更是一下子在社交平台裂变式传播,网友的“花式造梗”“二次创作”则又添了几把火。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如果仍然信奉“酒香不怕巷子深”,只会让传统戏曲“藏”得越来越深。与传统营销方式不同,《新龙门客栈》击中了网友的情绪开关,将自身打造成为了台上台下皆可参与的“开放式”作品。新版《梁山伯与祝英台》剧照 图源:“浙江小百花越剧院”微信公众号
《新龙门客栈》的火爆,也促使我们重新审视越剧乃至传统戏曲的发展。未来,戏曲界的生态会发生何种改变,是否能借此迎来真正的复兴?笔者认为,有三对关系值得深入思考。“戏圈”与“饭圈”。陈丽君作为戏曲演员,虽因戏而火,但她在舞台外的生活方式与个人魅力,让她获得了更多关注。与此同时,其一言一行也可能会被舆论放大。比如今年年初陈丽君控诉“私生饭”,以及近期上综艺引发的争议,都证明了她已具备“偶像气质”。明星光环是一把“双刃剑”。优秀的人气演员,可能成为传统戏曲吸粉与复兴的关键密码,但假如“戏曲圈”真的“饭圈化”,就可能产生反噬演员的风险。当下的戏曲界,需要适当的明星化运营,培养更多如陈丽君般的人气演员,为戏曲作推广代言;而在光环加持下,坚持表演艺术的精进磨砺,则是“丽君们”要做的功课。娱乐性与艺术性。上世纪40年代,袁雪芬倡导“新越剧”,在创作中融入启蒙思想和现代理念,强化戏曲的“高台教化”,这是符合那个时代的文艺革新。而一段时间以来,传统戏曲逐渐淡出大众视野,成为需要“精心呵护”的非遗文化、“高雅艺术”,更有人质疑,“花那么多钱排一台戏,得了奖以后封在仓库里面”,说明戏曲可能正在逐渐失去与时代、与社会对话的能力。娱乐不代表低俗,其真正目的是为了满足更多人的审美与精神需求;艺术也不应是高冷的,只有与时代和人心共鸣,才能有持久的生命力。传统戏曲不妨放低身姿,重新与大众文化相链接,用作品去接受大众检验。“流量”与“留量”。去年以来,许多本来不看戏的新观众因《新龙门客栈》“入坑”,尝试观看其他越剧剧目,但有人却失望而归。他们发现,部分剧目的情节有些过时了,比如过于模式化和脸谱化的才子佳人、结局强行大团圆等。面对“泼天的流量”,戏曲界该拿出怎样的作品留住他们?不仅需要在经典剧目中融入更多时代元素,重塑传统戏曲的感染力,也需要产出更多符合流行审美、凸显不同剧种艺术风格的优质剧目。若盲目套用模版,简单复制一批“新龙门”,只会消磨观众的热情。真正的“顶流”,不惧大浪淘沙,在经历千锤百炼后依然能让人百看不厌。少一些先入为主的束缚制约,多一点敢为敢闯的创新创造,敬畏传统,也相信年轻人的力量,那么传统戏曲或将在冰与火的洗礼中涅槃重生。
各位读者: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留言在本文发布的24小时以内得到点赞数最高者,将获赠《话由心生》一套。您认为传统戏曲该怎么传承与创新?来评论区聊一聊吧!
声明: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