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铺挂帘的“帘”外之意
▲ 戳蓝色字关注我们!
近日,一位自称70多岁的阿姨吐槽年轻人在火车下铺挂帘子的视频在网上引发热议。对于卧铺挂帘一事,有网友表示理解年轻人,认为“下铺让上铺坐是情分,不让是本分”“不该搞道德绑架,不是谁发视频谁就有理”,也有网友说,“出门在外,应该相互理解和体谅”“下铺的人应该为上面的人行个方便”。
一时间,“火车下铺他人到底能不能坐”再次成为舆论焦点。一场小争议,却因公共空间使用、个人隐私保护、年轻人尊老等话题的交织而被放大,引发了热烈讨论。对此,您怎么看?笔者做了一些梳理和思考。
一、个体权利意识的表达,不该被“道德绑架”
针对火车卧铺下铺的使用问题,去年8月中国铁路12306就回应,“相应位置使用权仅限购票乘客”。就近日发生事件,12306再次回应称,没有明确规定不能使用围挡,不影响其他旅客情况下可以使用,但需要跟各位旅客协商好。
因此,一些纯粹批评、指责年轻人的言论,是站不住脚的。“谁的铺位谁使用”,这一点得到了广泛认同。下铺的年轻人挂上帘子,纯粹是希望“守住一亩三分地”,拥有一点个人空间,并没有违反相关规定,也没有侵犯他人的正当权利。
在高铁时代之前,坐火车卧铺是许多人远行的主要交通方式。那时,人们对于“边界感”一词似乎也没有太直观的概念,上铺乘客常常会在下铺就餐、聊天,甚至上中下铺旅客还会一起打扑克。下铺的“共享”座位功能,渐渐成了一种心照不宣的默契。
然而,打破既往默契,并不意味着就一定不合理。现如今,大众特别是年轻人对个人空间和自我感受的追求感增强,在旅途中期待拥有独处空间也无可厚非。愿意让渡一部分权益给他人,当然值得点赞与倡导,但不愿意牺牲自我感受也不该被“道德绑架”。
二、个例不应被“拔高”,更不应上升为代际冲突
拉起下铺床帘的年轻人与呼吁大家评理的老年人,因各自社会经验、思维认知等的差异而产生摩擦是正常的现象,其实没必要大惊小怪。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警惕的是一些言论对代际割裂问题的过度强调、反复炒作,警惕强化代际对立的舆论倾向。
实际上,现在的年轻人从不缺乏帮助他人的善心善举。比如,今年年初,由年轻人群体发起的“陌生人父母互助条约”,被称为现代社会的“赛博协议”。“你不懂没关系,我愿意教你”“这个路口我帮帮你爸,下个路口你帮帮我爸”……一系列美好的约定透露出,当代年轻人早就在生活的各个角落里,释放着属于他们的真诚与善意。
与此同时,绝大部分老年人是能够理解、帮助年轻群体的,对年轻人的“尊老”,他们还之以“爱幼”。比如,在大连地铁上曾有一位“硬核大爷”,腰上挂着“勿需让座”的LED显示牌,虽然老人并不是站个短途就下车,但还是坚持“现在的年轻人不易,我身体还可以,站着也没有问题”。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对年轻人来说,在维护个人隐私权时,应注意不影响别人,能主动提供便利和帮助就更好;对老年群体而言,也要逐渐接纳年轻一代对公共空间使用的新观念,平等对待年轻人,有话好好说,有事好好讲。
三、上铺乘客要有“位”,公共服务需更有“为”
这场卧铺挂帘之争,不仅引发我们去思考“下铺该不该让上铺中铺的乘客坐”,还应该进一步去考虑“他们可以坐在哪儿”的问题。
坐过火车硬卧的人应该知道,一般车厢两侧上中下铺位加起来共6个,除了两个下铺,其他铺位空间都比较狭小,蜷在铺位上一段时间就需要下来动一动、坐一坐,但走道的板凳座位并不多。因此,买着下铺不让他人坐,情有可原;没买着下铺想坐一下下铺,也合乎实际。
打造一个和谐的出行环境,一直是公共交通改进的方向。比如“静音车厢”的普及,受到了乘客的欢迎;今年年初,交通运输部等六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适老化无障碍出行服务工作的通知》,明确要优化购票功能,给老年人优先安排选择下铺。我们看到,难题正在一点点解决。
卧铺挂帘事件也提醒我们,社会公共服务还有不少进一步提升的空间。不妨从资源分配的源头、制度设计等层面着手,再拿出一些“巧思”,让边界再清晰一些,让争议更少一点。
比如,有网友就提出,可以对车厢设计进行升级,让空间分配更合理,也可提供可移动、便携式的板凳供乘客取用。笔者还想到,不妨尝试设计一套更灵活的选位机制,同时加强普及铺位使用规则等,降低矛盾产生的可能性。此外,列车组也应多加引导,促进乘客间有商有量、友好沟通,等等。
四、“双向奔赴”的善意,是最贵的“通用车票”
近年来,火车、高铁车厢内,乘客之间因各种原因产生摩擦冲突,常常被“挂上”热搜。一些看似不起眼的言行,在舆论的发酵下,以至小事闹大,甚至闹炸。
在高铁、火车的车厢,来自天南海北、各行各业的旅人坐在一起,大家性情习惯、个人诉求各有不同。客观而言,公共服务不能完全满足个体需求,规则设置难以全面覆盖各种情况。讲求个人与他人之间的边界感固然重要,但当大家“共处一室”,现实情况却不允许人与人之间完全割裂。
说到底,卧铺挂帘之争引发的不快,是双方少了有商有量、换位思考的默契感。善意常常是“双向奔赴”的,彼此都心怀善意、沟通互动,才能让旅途更舒适。毕竟,这个世上,没有人是一座孤岛,人与人之间多几分理解和包容,公共区域才能多几分暖意与和谐。
声明: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浙江宣传 ▼
往 期 精 彩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