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十里红妆”藏了多少中式浪漫

甬轩 浙江宣传 2024-06-23

 戳蓝色字关注我们!



古往今来,举办一场圆满的婚礼,往往意味着完成了一件人生大事。电视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里,第一集就是盛家嫡女华兰出嫁的“名场面”,“十里红妆”浩浩荡荡,光嫁妆就有120抬,冲上了扬州城的“全城热搜”,引得百姓争相围观。

形容嫁妆丰厚,人们常用“良田千亩,十里红妆”。但“十里红妆”因何而来?很多人并不一定知晓。朱红妆奁,绵延数里,这样闹猛的场景,在清代至民国时期的江南一带颇为寻常,当地人就将之称为“十里红妆”。

“十里红妆”恰似掀开了江南传统婚俗的盖头。今天,我们来看看这抹“红”的背后藏了多少中式浪漫。

宁波鄞州区姜山镇走马塘的一场稻田音乐诗会上演了“十里红妆”的盛况 图源:潮新闻



“金一杠,银一杠,橱柜箱罐锃光亮。千工床,万工轿,一路红嫁妆。”欢快的歌谣一出,昔日浙东女子出阁的热闹场面就扑面而来了。

按照习俗,婚典前一天,女方要发嫁妆至夫家。送嫁妆的队伍一眼望不到尽头,或一人挑担、或两人一抬,每一箱、每一杠都披挂红绸,洋溢着吉祥和喜庆。

浙东地区嫁女为何那么讲究?这与江南的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南宋国都南迁,为江南地区带来了进一步的繁荣。到了明清时期,宁绍一带更是被形容为“无绍不成衙,无宁不成市”。

在这样的背景下,浙东地区的婚嫁礼仪也变得更加考究、严格。到了清朝,浙东婚嫁习俗达到鼎盛,从富贵人家飞入寻常百姓家,“十里”渐成虚数,“十里红妆”成了婚嫁代名词。

若问“十里红妆”最引人瞩目的是什么,那可能就要数嫁妆品类之全、数量之多了。红柜、红桌、红箱、木桶、提篮、果盘……大大小小,精致考究。

旧时女子出嫁,嫁出的就是一生。因此,送嫁的红妆器物琳琅满目,婚后所需的用品一应俱全,就意味着把父母的爱都“打包”其中。清代陈枚等画家在清院本《清明上河图》中,细致描绘了长长的迎亲仪仗和行郎在花轿后面扛着红色嫁妆的场景。

“红妆”的华美和“十里”的盛大相映成辉,成为一道风景线,展现了江南文化的富庶典雅。其中安放的是江南女儿的锦瑟年华,寄托的是天下父母对于新人生活和美的殷殷期望。2008年,宁海“十里红妆”婚俗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宁海县十里红妆文化园 图源:“宁海文旅”微信公众号




时代更迭,移风易俗,“十里红妆”的闹猛场面如今渐行渐远。旧婚俗中繁文缛节、攀比摆阔的陋习逐渐被剔除,现在大家更提倡简约适度的婚俗理念。但十里红妆”中蕴含的中式浪漫依然散发迷人光芒。这抹“中国红”魅力几何?

巧夺天工的精湛绝技。“十里红妆”中那些琳琅满目的物件,基本由民间工匠的巧手打造而成。不少保存至今的红妆器物,荟萃了朱金木雕、泥金彩漆等能工巧匠的绝活,堪称非遗技艺的“活化石”。

比如朱金木雕,这是一种在木雕上贴金漆朱的技艺。若说代表作是哪件,要数浙江省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之一万工轿,它可以说是世上现存最华丽的一顶花轿。许多人“打卡”浙博,就为一睹其芳容——轿阁镂花精美、朱漆明艳,上面还有金箔贴花,光彩夺目。花轿上雕刻了400多个人物和无数花鸟虫兽,《荆钗记》《西游记》等戏文中的人物还会随着轿子行进摇曳生姿,栩栩如生。

现藏于浙江省博物馆的万工轿 图源:视觉中国


一脉相承的中式审美。红妆家具造型流畅,线条富有韵律感。其色彩之美、造型之美,彰显着柔美典雅的国风韵味,让网友惊叹“你可以永远相信古人的审美”。比如纯正的红色,来自被称为“一两黄金三两朱”的朱砂。这种用色也是中国“尚朱”审美的延续,色如珊瑚,辅以黄金点缀,把婚嫁器物的吉祥喜庆装点到了极致;比如红橱整体是方角柜,双门镶以两个半圆形铜制合页,拉开如弦月,合上如旭日,精巧中透着高雅。

追求“和合”的文化意蕴。“和合”文化在家庭生活中凸显为婚姻和美、百年好合的寓意。每一件妆奁上,精心刻绘的“和合二仙”等人物图案和龙凤、鸳鸯、龟鹤、喜鹊等吉祥纹样,传达着“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家和万事兴”的美好祝福。“十里红妆”婚俗,恰是“和合”文化中富有浪漫色彩的民俗样本之一。在家庭中追求和谐、崇尚和美、祈盼和顺,是贯穿在“十里红妆”婚俗文化中的绵长情怀。



有人说,“十里红妆”已经是“老古董”了,只能在博物馆、影视剧里被“看见”。其实不然。在浙江许多地区,如宁波、温州、东阳等地,仍然保留着晒嫁妆、送嫁妆的习俗,只不过晒的范围缩小了,送的方式改变了。

在新中式成为顶流的当下,“十里红妆”文化元素如何再度“走红”,让更多人亲近和共情?笔者想到三句话。

与市场需求“对味”才更打动年轻人的心。非遗魅力源自历史悠远,非遗活化则在于与时俱进,这就期待非遗与产业融合,与市场需求“对味”。“十里红妆”元素可以与家居、婚服、器物等产业“牵手”,融入到产品的造型设计、理念中,打造更潮的国风产品。比如,龙凤是“十里红妆”的经典纹饰,经过一番化繁为简、以形传神后,如今被广泛应用于现代婚用托盘、盖碗之上,深受现代人喜爱。


文化交流多点“开花”才能不断创新发展。近年来,“十里红妆”频频走出国门,“出口”的一些展览、舞剧、越剧、电影、纪录片等,一度在海外引发“红妆热”。比如,舞剧《十里红妆·女儿梦》在美、德、法等国迄今已经演出数百场。立足千百年传统的“东方审美”,收获许多“铁粉”,可见“十里红妆”这张名片的含金量。相信更多的非遗文化“出海”,会给世界了解中华文化打开新窗口。


“嵌入”生活日常才有活态传承的生命力。我们看到,如今许多非遗正嵌入更多人的日常生活。比如,非遗中的烹饪技艺通过短视频成为网友的下厨指南,非遗戏曲开始进入年轻人的必听歌单。“十里红妆”中蕴藏着如此之多的非遗文化,若能更好地拥抱新媒体、打开新渠道,相信也能收获更多受众,激发新的可能。此外,对于这个宝藏IP,不妨进一步挖掘其文化内涵,创新VR互动、文创潮品、数智融合等更多表达方式。


看婚俗演出、买文创周边、品婚宴味道、试红妆技艺……“十里红妆”婚俗顺时顺势而为,衍生出更为丰富多元的形式,而背后没有改变的,是人们对真情的向往、对和美的期许。红妆不只十里,浪漫永不过时。






声明: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浙江宣传 ▼



往 期 精 彩 内 容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