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馆的峥嵘岁月
▲ 戳蓝色字关注我们!
2017年10月31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来到浙江省嘉兴市追寻中共一大足迹。在参观南湖革命纪念馆时,习近平总书记表示,从纪念馆奠基那一刻起,我就一直想着落成后要来看一看,今天如愿以偿了,确实深受教育和鼓舞。
2006年的6月28日,南湖之畔,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亲自参加南湖革命纪念馆新馆奠基仪式。他深情地说,85年前我们伟大的党从南湖红船起航。浙江人民为浙江成为党的诞生地而倍感自豪和骄傲。
自1959年第一代馆落成,南湖革命纪念馆已跨越65载岁月,从烟雨楼内的旧址,到南湖畔的老馆,再到如今矗立在七一广场的近两万平方米的新馆,不计其数的人怀揣红色情怀,在这里得到精神给养。
又是一个火红色的七月,我们一起走进“三代”革命纪念馆的峥嵘往事。
南湖革命纪念馆 图源:视觉中国
一
花木深处的烟雨楼,坐落在南湖湖心岛上,阅尽沧桑变幻。它屡毁屡建,承担过多重角色,但最特殊的,还要数担当首代南湖革命纪念馆这一身份。
1958年,嘉兴根据中央指示计划建一座陈列馆,以纪念中国共产党在南湖红船上诞生,展馆的核心便是我们党的“母亲船”。
可以说,初代馆便是为相伴红船而生。根据资料记载,这艘船的复刻仅用时43天,但设计、求证却历时一年多。
彼时的嘉兴南湖,相比1921年已是截然不同,曾经湖上漂游的画舫几已绝迹。为了使纪念馆的核心文物重现当年实景,嘉兴成立找船小组,赴北京、江苏、上海等地多方求证。其间,董必武、茅盾、王会悟、孔另境等革命前辈热情参与,分享了许多珍贵回忆。比如,王会悟就提到两个重要细节,一是游船为中号型丝网船,二是“船舱内有一条夹弄贯通各舱”。
此外,找船小组还广泛征求了南湖划船和造船厂的老工人、原烟雨楼的“茶博士”、南湖游船老板、附近百姓等社会各界人士的意见,收集到了30多条宝贵建议。关于这段故事,“浙江宣传”曾在《鲜为人知的红船往事》一文中详细还原过当时的情境。
1959年10月,随着复刻红船缓缓入水,南湖革命纪念馆宣告开放。在烟雨楼一楼大厅内,还开辟了中共一大史料陈列馆。从历史影像中看到,不长的展线上是一张张泛黄的照片、一本本模糊的影印资料,墙上则悬挂有一大代表照片,两侧是董必武应邀题写的楹联——“烟雨楼台,革命萌生,此间曾著星星火。风云世界,逢春蛰起,到处皆闻殷殷雷”。
那向着东方的红船静静停泊着,让来到这里的人每一次登楼远眺,都感受到了别样意味。烟雨楼代表的历史文化,在这一刻与红色文化汇聚交融,成就了嘉兴的独特气质。
烟雨楼是南湖革命纪念馆首个馆址,从1959年10月1日开始,这一身份一直保持到1991年纪念馆搬迁至南湖东岸为止 图源:“文旅南湖”微信公众号
二
上世纪80年代,南湖革命纪念馆知名度逐年提升,年参观人数已达40万人次。1985年,邓小平同志的亲笔题字,更是让纪念馆人气大增。
不过,借用烟雨楼本是权宜之计,随着接待量激增,扩建迫在眉睫。在南湖之滨兴建一座符合时代需要的南湖革命纪念馆,正是全嘉兴人民的共同心愿。不过,对于彼时刚撤地建市的嘉兴来说,羸弱的财政无法支撑展馆建设,经费来源成了大难题。
事情到1990年有了另一种解法,嘉兴掀起一场声势浩大的“众筹”活动。一时间,全城老百姓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人人献上一片心,我为南湖增光辉。从小学生到退休老党员,全市超26万市民共同筹资320万元。
当年的报纸详细记录了多位捐款者的心里话,泛黄的纸页承载着厚重而真挚的情感。比如,一位小学二年级的小男孩端上一只大肥猪储蓄罐,把自己存了五年的零花钱全部捐出,筹建办的同志当场决定将这只储蓄罐作为纪念馆陈列品。
许多人寄信捐款,并写下祝福。第一笔捐款来自一位乡镇中学的初一学生,她在信中如此写道:“我虽然只有5元钱,但这也表示出了我对嘉兴的一种感情。”一位绢纺厂退休女工则把调级补发的120元全部捐出,她说:“党的恩情是说不尽的,我虽然不是党员,也要为党出力。”远在北京的王会悟老人已是93岁高龄,听说家乡的事情后十分感动——“特从邮局汇上人民币壹佰元,略表我一点心意”。
1991年6月25日,嘉兴南湖革命纪念馆落成剪彩,建筑面积达1980平方米,整个修建过程却用时不到9个月。
速度背后,是全城人民的众志成城。比如,高高的门楣上镶嵌的大型铜制党徽是老百姓用双肩扛来的;大厅的硕大时钟、电扇都是当地企业赠送的;场地清理工作,是老百姓自带锄、锹、铲、斧等工具,义务劳动完成的;甚至还有本地建筑公司职工主动请缨,无偿承建工程……一砖一瓦都见证着南湖儿女的心迹。
“众筹”的纪念馆,今天依然以“老馆”的身份矗立在南湖畔。这些建馆“主力军”的名字、事迹,当年的信件、存钱罐、老物件,也被永久地镌刻在一堵展墙上,成为今人守护红船的见证。
嘉兴南湖公园 图源:视觉中国
三
《习近平浙江足迹》一书中记载,在南湖革命纪念馆的建设过程中,习近平同志多次作出指示,要求浙江省、嘉兴市将南湖革命纪念馆新馆工程抓紧抓好。2011年,作为献给中国共产党90华诞的厚礼,南湖革命纪念馆新馆建成开馆。
第三代南湖革命纪念馆的占地面积整整扩大了十倍,从开馆以来就一直拥有高人气,2023年的接待人次高达330万。走进第三代南湖革命纪念馆,又能感受到什么?
来时的路,照亮未来的路。新馆展线恍如时光隧道,救亡图存、开天辟地、光辉历程、走向复兴,一条继往开来的历史轴线清晰可见,沿线的路灯好似时代探索的光芒。鉴往知来,才知来路之艰辛。
跟随一大代表,再沿着复原的宣公桥和狮子汇渡口等地“重走一大路”,直至进入红船厅,“亲历”当年一大会议的历史一刻。最后到达三楼展厅,490把功勋军号,整齐排列在展厅顶部,似是在吹响着胜利的凯歌,也似在诉说“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
每件展品,都在诉说初心。在场馆建设时,一批随着纪念馆成长的文物工作人员,仿若他们前辈复刻一大纪念船一样,踏遍万水千山,一点点打捞记忆,力求带给公众最为准确动人的感受。比如,“镇馆之宝”1920年初版《共产党宣言》,便是广东兴宁县老党员张伯涛珍藏60多年的宝贝,国内仅存11册。得知文物征集人员从南湖来,他眼含热泪无偿捐赠。他说,这是书的最好归处。
陈独秀的《新青年》、李达的《社会学大纲》、陈潭秋签发的借谷证、何叔衡用过的牛皮旅行包……4万多件(套)文物被一片一片寻回,拼接成完整的图谱,那一个个筚路蓝缕、艰苦斗争的故事,直观呈现在世人面前,呼应着“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历史回响。
而偶尔随着微风轻轻摇晃的红船,与南湖革命纪念馆遥相呼应。诗人艾青便曾在烟雨楼如此抒发自己的感想:“当我来到浙江嘉兴南湖,倚在红船的心窝,整个人腾起火热,生命第二次赋予我……”
革命传统资源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每一个红色旅游景点都是一个常学常新的生动课堂,蕴含着丰富的政治智慧和道德滋养。在特殊的7月,来一次南湖吧!走一走“三代”南湖革命纪念馆,赴一场洗涤人心的红色寻访,相信每个人都能有所体悟。
声明: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浙江宣传 ▼
往 期 精 彩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