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岁月长河里的长河老街

杭轩 浙江宣传
2024-07-22

 戳蓝色字关注我们!



在杭州高新区(滨江)林立的高楼间,一条老街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它就是素有“江南槐市”之称的长河老街。


长河老街呈“丁”字型格局,其中南北向的槐街依槐河成市,东西向的泽街背靠泽河而设。“上元灯火正辉煌,闹动村庄各自忙。路过槐街人逐队,大祠堂后小祠堂。”清代的诗句中,记录了这条老街的繁盛景象。


岁月长河中的长河老街,有着怎样的往事?新城与老街,又会碰撞出什么新火花?


长河老街航拍




长河一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吴越国时期,当时已有村落散落于此。到了南宋,这里形成了较为繁华的自然镇。明清以后,此处有茶行、粮店、油店等沿街商铺超百家,还有许多周边农货来此集散,街上人来人往、熙熙攘攘。


“江南槐市”见其繁盛,耕读文化养其内涵。槐河两岸除了“商贸之音”,还有“诵读之声”,这里义学、书院书香四溢,常有学子、士绅穿行其间。


槐河之畔多植槐树。长河人有个习俗,每当家中有人中举,就要在河边种一棵槐树,取“槐”与“魁”相近之意。久而久之,槐河边的槐树,便成了人们对子孙后代科举高中愿景的美好寄托。


长河老街因文而盛,耕读文化中业精于勤、忠信守义的精神种子,早早植根于街头巷陌之中。在长河冠山脚下,来氏家族自宋代起于此繁衍兴盛,有“两浙巨宗”之称。明初时期,来氏家族八世祖来励制定的家谱《四训八戒》中提出:“书则必读,田则必耕。唯此二者,可以为生。”


红色火种也曾在这里燃烧。槐、泽两街交会处,有一座桥,桥西曾有一家“坤记理发店”。长河最早期的共产党员来耀先就在此处借理发店为掩护,秘密开展工作,并发动贫农参与反抗斗争,中国共产党长河党支部也设立于此。


“长河槐市——燃情亚运,古韵中秋”主题活动




时间长河奔涌向前,长河老街却仿佛“逆龄生长”。新城日新月异,老街穿越时光。在历史的传承与创新之中,长河老街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生长密码”。


老建筑与新场馆,呈现人文底蕴。有人说,长河老街的精华,在于藏在街巷角落里的“九厅十三堂”。这些厅堂大多建于明清时期,建筑群青瓦白墙、精美绝伦,堪称江南水乡民居的代表。近年来,通过对建筑遗迹等的系列保护开发、修旧如旧,焕发新生的长河老街穿越千年而来。去年,修缮一新的长河革命历史纪念馆亮相,与老街上的共享空间、乡贤馆等形成文化矩阵,向来客讲述着这里的红色历史、人文印记。


老传统与新体验,激活国潮消费。目前,长河老街已吸引40多家商户入驻。在这里,茶与咖啡可兼得,不同的口味,相似的松弛时刻;在这里,新潮与传统两相宜,特色文创、汉方香薰、非遗手作……总有一款能成为游客的心头好。这些街头巷尾藏着的小惊喜,与老街悠然古朴的气质相融,满足年轻一代对于国潮的个性化消费需求。


老街不仅有热闹的店铺,还有多样的沉浸式市集。据统计,2023年,长河老街以每月不重样的主题市集活动吸引游客超过400万人次。像“槐花书市”以书为媒,聚集阅读爱好者交流读书心得;“仲夏夜游园会”带年轻人穿越时空,共赴古风浪漫之约……老街在“青春化”的路上,交到越来越多新朋友。


老味道与新烟火,丰富多元生活。如今的老街,店铺多了,游客多了,烟火气足了,但新变化中,又保留住了老味道。在长河老街,本地居民依然保持着老底子淳朴的生活样态,日子在乡音氤氲与街坊问候中悠然度过。只是这烟火气中多了些新鲜感。有游客在老街穿行打卡,带着好奇留下“此刻”纪念,也有年轻的创业者来到老街“种植”梦想。不管是哪一种生活样态,老街都打开大门,欣然“欢迎”。


长河老街民居




每一条老街,都是深入城市肌理,和百姓生活融合在一起的;每一座新城,也是从一条条老街成长起来的。在历史和现代的交汇中,如何让老街寓创新于传承,兼具发展的活力和文化的底蕴?笔者认为,可围绕三个词做更多文章。


“可感”。根据媒体报道,一项面向以大学生为主的青年发起的调查显示,选择旅行目的地时,超七成受访者看重旅游目的地的历史人文含量,如历史积淀、传统文化、风土人情等。这说明,浓缩了一座城市人文底蕴的老街,在年轻一代中独具吸引力。近年来,不少老街纷纷“出圈”,秘诀之一就是让老街所承载的特色文化变得更加可感、可参与。


比如苏州平江路的评弹馆里,台上演员唱词温柔婉转,远道而来的游客一边品茶、一边欣赏,体验感“拉满”;长河老街上,千年前的长河槐市“焕新开市”,文创、咖啡、非遗、露天电影、治愈画展等也收获了年轻人的喜爱。只有挖掘厚植在老街中的独特文化,并赋予其链接现代的生命力,老街才能更好地“活”起来。


长河老街夜景


“共生”。老街火了,为背街小巷带来了越来越多的游客,人气、财气涨了,但问题也可能随之而来。像少数老街公共设施无法满足激增的需求,让游客体验不好,“再也不想来了”;有的老街居民则感觉自己的日常生活受到了干扰。其实,老街“还在生活着”,这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因为原住民是老街独特气质的塑造者。实现客人满意、主人高兴的“主客共生”,才是老街保护与发展的应有之义。


像扬州的千年老街仁丰里开展了一项名为“我家大门常打开”的活动,一些居民开放自家门前的水池或庭院,一些则在门口摆设了“歇下子”共享座椅,在细微之处彰显“待客之道”;长河老街则通过老屋修缮、水环境整治、开通公交接驳线等,持续改善原住民的生活环境,同时通过减免房租等优惠招商政策,吸引年轻人来此开店安家,形成了新老长河人混居、新老业态共存的态势。


“潮流”。当富有个性的独立书店开进古宅民居,咖啡的香气弥漫老街巷弄,创意市集在石板街上一字排开……“旧瓶装新酒”,使古老与新潮交叠,让老街不断切中年轻消费者的需求与审美。


有学者指出,老街能否从“破圈”走向“常青”,关键在于找到文化与经济价值的平衡点。比如,已经举办了十届的乌镇戏剧节,让戏剧、音乐、潮玩等文化为古镇注入了别样的魅力;而作为数字经济聚集地的滨江,则将互联网技术应用到了老街发展之中,引入“老字号+直播”等新业态,为老街谋划更多的发展可能。


偷得浮生半日闲,千年老街信步游。“长河老街们”毗邻新城区,但依然带着那份静谧与闲适,在长长的岁月里发酵着老街独有的市井烟火气、风俗人情味,让人们在古与今的交融、新城与老街的共生中,打开生活的画卷,感受文脉的隽永。






声明: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浙江宣传 ▼



往 期 精 彩 内 容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