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走自己的路
▲ 戳蓝色字关注我们!
今天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闭幕的日子。现在很多人翘首以盼,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召开的这次关键会议,究竟会推出哪些重要改革举措、释放怎样的改革信号,于每个人的工作、生活、日常会有什么影响?
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吹响改革开放的号角开始,改革就是历届三中全会不变的主题词。回头看历次重大改革,一招一式都具有鲜明的“中国范儿”,都是在自己的道路上劈波斩浪、奋勇前进,深刻影响着国家和民族的走向,引领和推动各项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那么,中国的改革之路有着怎样的显著特征?
一、始终以民生为大
改革改什么?改革为了谁?这两个问题是一切行动的起点。不是只有惊天动地的才叫改革,所有为了老百姓过上更好日子的决策举措,包括从无数个细微之处的落笔,都是在践行那句朴素而又庄严的承诺——坚持人民至上。
一种是人民至上、民生为大,另一种标榜选民至上,而实际上是选票至上、以资本利益为中心,这是我们与西方一些政党推进改革的最大区别。像有的国家医疗制度改革推行不久,便被其他政客推翻,说到底就是这样的改革触碰到了一些利益集团的“奶酪”。而我们的历次改革,始终聚焦老百姓的期待和诉求,因为我们党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任何时候都是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
面对“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推动“最多跑一次”“一次不用跑”;面对“看病难、看病贵”,推动医疗体制改革;面对“一老一小”负担重,推动养老服务改革、托育服务改革……这些百姓身边的“点滴小事”,就是改革的“头等大事”,也是改革的发力点和突破口。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为了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意义;依靠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动力”。
二、重视市场的力量
1978年,中国走上改革开放之路,然而市场化大潮的开启并不容易。姓“资”还是姓“社”?这个问题曾引发巨大争议。邓小平一锤定音:“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与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重视市场的力量,充分激发群众首创精神,成为40多年来激发改革活力的底层逻辑。有学者总结,中国改革开放的最大成就之一就是正确处理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无数普通人积极拥抱市场,施展个人才华,再加上苦干实干,“白天当老板,晚上睡地板”,过上了想要的生活,在时代的舞台上绽放光芒。这一点在民营经济大省浙江体现得尤为明显。
一路“闯关”“探路”“破题”,已经充分验证并将继续证明,市场是配置资源最有效的形式,是激发创新活力最持久的驱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把政府该管的事管好管到位,把该放给市场的放足放到位,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一切创新创造的源泉将充分涌流。
工人在位于泰国罗勇的长城新能源汽车制造基地生产车间内工作 图源:新华社
三、从实践中得来经验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没有先例可循,没有坐标系参照,也没有执一以御万的通法,而且要在比别人更短的时间里创造出独有的模式和方案,我们有自己的方法。
重视基层探索实践,从创造性实践中汲取智慧、总结经验,这是中国式改革的一个显著特征。像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第一枪”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就起源于小岗村农民的大胆实践,从一域到全国,深刻改变了中国农业农村农民的面貌。“矛盾不上交,就地解决”的“枫桥经验”,也是枫桥干部群众在基层治理中创造出来的智慧。
从实践、认识,到再实践、再认识,改革发展都有这样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所以,基层探索与顶层设计结合起来,既有自下而上的升华,也有由上到下的指引,确保不断把改革推向纵深。
四、搞活而不是搞乱
放眼世界,发展中国家想要实现繁荣富强,改革是必经之路,然而有的国家却陷入了“不改就停滞,一改就动乱”的境地。搞活而不搞乱,是我们改革的目标所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历程,也是不断打破体制、观念束缚,激发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的过程。
回头看我们会发现,中国改革之所以保证了目标和方向的正确、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落下改革这颗“关键子”的过程中坚持着眼全局、系统谋划、整体推进,在多目标中寻求动态平衡,兼顾了活力与秩序的辩证关系,防止一子错而全盘皆乱。
近来,外界对中国的改革存在一些别有用心的声音,比如所谓“中国改革停滞倒退论”,认为“中国改革止步不前”“不够解渴”,这样的论调值得警惕。中国改革进入“深水区”,面临更复杂矛盾、更大阻力,“深海遨游”需花费更大力气,“一招鲜”解决不了深层次、“硬骨头”的改革难题。山越高、水越深,就越需要我们保持定力、增强韧性,既要生机勃发,也要井然有序。
五、再改也不改初心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们在不同历史时期、针对不同历史任务推出了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无论改什么、改到哪一步,坚持党对改革的集中统一领导不能变,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不能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价值取向不能变。”
就拿坚持党的领导来说,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项高度复杂的系统工程,特别需要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持续性、严肃性。而这一过程中思想观念的束缚、利益固化的藩篱、体制机制的弊端都可能成为“拦路虎”。改革如果改变了党的领导,后果将不堪设想,改革蓝图就很难变为美好现实。
反观世界上一些国家的改革为何“朝令夕改”,一个重要原因便是缺乏强有力的领导,有很多还是作秀式改革,为了选票投机迎合、捞取政治资本,最后不了了之。
所以,什么要改什么不改,要改的该怎么改,须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对于我们来说,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坚守人民立场,既是新时代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成功密码,也是初心所在,永远不会改变。
渝湘复线高速公路 图源:视觉中国
六、坚定走自己的路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出现之前,世界上有一种比较普遍的论调,认为资本主义是历史的终结、是唯一的出路。两条道路的高下优劣,能否实现现代化是评判依据。
事实上,除了少数先发国家外,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沿着西方现代化的道路并没有实现国富民强,反而一直在“贫困陷阱”或“中等收入陷阱”中挣扎,甚至陷入战争与混乱,与理想中的现代化背道而驰。
而我们通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尤其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历经艰辛、战胜挫折,终于探寻出一条前所未有的中国式现代化崭新道路。单单让14亿多人口摆脱绝对贫困、实现全面小康,就已创造了世界奇迹,这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难以做到。
我们坚信,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中,不论外界怎样质疑和干扰,只要我们坚定不移走自己的改革之路,自信自立、步履不停,必将实现强国建设、民族复兴。
声明: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浙江宣传 ▼
往 期 精 彩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