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大学寝室矛盾有解吗

之江轩 浙江宣传
2024-09-08

 戳蓝色字关注我们!



最近,各大高校陆续开学,不少新生开启“盲盒”室友,迎来了充满新鲜感的集体生活。对大多数学生而言,寝室无疑是大学生活中最重要的场所之一。很多人在憧憬大学生活的同时,也有一些担忧。


在社交平台上,寝室矛盾是大学生们讨论的高频话题。有人吐槽“空调温度成为寝室矛盾的导火索”;有人抱怨室友自私冷漠,“人情味”不够;还有人控诉自己因为“被孤立”导致内耗严重,每天都在想着怎么才能换到别的寝室……


我们该如何看待大学寝室矛盾,又该如何去化解呢?


浙江理工大学宿舍 图源:“浙江理工大学招生办”微信公众号




矛盾是无时无处不在的,大到一个社会群体,小到只有两三人的交往空间,都会因为认知和行为的不同而产生个体之间的冲突甚至对立。在笔者看来,常见的寝室矛盾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习惯差异。比如作息时间不同,有人喜欢早起,有人习惯晚睡,有网友就抱怨“云雀型”作息与“猫头鹰型”作息之间的矛盾很难调和。部分高校已经尝试在对学生的作息时间进行初步调查后,尽可能将睡眠时间相近的学生安排在同一间寝室。比如生活方式不同,有些学生性格随和,生活中总是不拘小节、随性洒脱,而有些学生则有很强的规则意识,在物品摆放、卫生习惯等方面都有着严格要求。这些差异如同一把“钝刀子”,难免引起情绪低沉和精神内耗。


二是沟通不足。对大部分新生来说,大学生活的开启是他们远离家乡和父母,走向复杂多元“小社会”的第一步。“该怎样建立起一段持久的友谊?”“如何委婉拒绝室友不合理的请求?”“室友间‘互相包容’的底线在哪里?”这些问题都不可避免地让刚开始探索“独立社交”的年轻人感到困惑,有时候因为一些小问题、小矛盾产生了小摩擦,但由于沟通交流不畅使舍友之间的隔阂越来越大。


三是关系微妙。一个寝室的同学,可能来自五湖四海。受成长背景、经济条件、思想观念等因素的影响,大家的生活水平和消费能力等存在差异,有时难免会相互比较,进而产生心理隔阂。有网友说:“一个寝室住了6个人,可能建了7个微信群,大家彼此在小群里相互吐槽。”面对考试、评优、升学、就业等压力,不少室友之间存在竞争关系,还会多一份暗暗较劲,有网友调侃说:“不怕室友打游戏,就怕室友在学习。”


网友分享室友相处感受 图源:社交平台截图




一位学者曾撰文怀念自己的大学宿舍生活,在他的笔下,一台收音机、一把吉他就是整个宿舍最宝贵的共同财富,室友们常常在一起小聚或是夜聊,在彼此的青春里留下了宝贵而纯真的回忆。


室友间人际关系紧张成为一个热门话题,反映出年轻人的社交模式跟过去不一样了。虚拟空间的发展给予了年轻人更多的选择,在他们看来,社交已不再局限于一个限定的空间、一个固定的群体,无论是社交场景还是社交模式都更加多元,有时候“虚拟场域”里的互动甚至比现实生活里的交往更方便快捷,更能获得有用信息和情绪价值。比如,许多社交软件通过大数据计算,能让使用者很容易寻找到与自己有相似兴趣点的伙伴,交往远比线下有效得多。


在年轻人中产生的新型生活情绪,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他们的相处方式。与“红尘作伴活得潇潇洒洒”的热烈快意不同,现在一些年轻人更享受“独坐幽篁里”的安静闲适。有的选择“淡淡”,如无必要绝不麻烦他人;有的喜欢“零糖”,对亲密关系的期待有所降低;有的还可能有点“i”,一个人逛街、看电影,分享欲也随之减少。这些情绪变化都可能导致室友间共同话题的缺乏,而一旦成了“熟悉的陌生人”,对立与冲突也就在所难免了。


需要注意的是,集体意识和集体荣誉感在部分年轻人身上呈现弱化的趋势。这一代年轻人对集体生活的期待呈降低趋势,他们不会藏着掖着,而是敢于展示个性,向往依靠个人力量追寻个人梦想、实现个人价值。集体意识和集体荣誉感的弱化,使他们常常不愿花太多精力与他人共同经营一段集体生活。正如有网友所言:寝室的功能也就被窄化为了“住所”,室友则更像是被安排的“搭子”。


图源:视觉中国




面对矛盾,主动探索其解决之道,永远比把它留给时间更为明智。况且,寝室矛盾虽然看似只局限于“一室之内”,折射出的却是当代年轻人存在的一些心理特征,需要加以重视和引导。在笔者看来,矛盾的“结”怎么解,需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人际交往也应成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重要课程。大多青年学子来自独生子女家庭,家庭中人际关系的单一化、中心化常常让他们有更强的“边界感”。因此,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庭、学校不妨多鼓励他们参与到更多元、更多样的社交环境中去,在实践中增强人际交往能力。不少高校也开设了人际沟通课、恋爱公开课,帮助年轻人培养良好的沟通交流能力,获得进入社会的其中一张“通行证”。


寝室管理是高校管理中的一件大事,不容轻视、不可小看。之前有媒体做过统计,大学校园里学生的诉求基本上都是围绕寝室和食堂展开的,寝室因而成了高校管理的一个重要阵地。寝室管得好不好,关乎着高校有没有强大的办学能力,也关乎着校园安全这道底线。对学生来说,寝室是他们在大学里的家,寝室的建设与管理影响着他们能否安心学习和生活。今年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专门发布了《关于加强高校学生宿舍建设的指导意见》,针对学生住得“好不好”的问题作了制度明确,要求充分发挥育人阵地作用。


年轻人需要练好融入集体、融入社会的基本功。有人觉得,在今天这个彰显个性的时代,再谈集体主义已经过时了。事实上,人是社会中的人,每个人的成长和发展离不开集体的力量。一个人能否融入集体、融入社会,反映出的是这个人具不具备倾听和表达的能力以及协作、适应能力等等。作为一名即将步入职场、迈向社会的成年人,比起逃避和吐槽,更应该学会客观看待差异、懂得沟通包容,在具备“单兵突击”能力的同时,更要练好“团队作战”的基本功。因此,年轻人不妨多多参与志愿服务、社会调研或者一些重大的活动,在实践人际互动中培养更多的“集体记忆”。


既要学会尊重个体差异,也要懂得维护共同需求,找到“既要”“也要”的平衡点,集体生活也会成为校园生涯的“难以忘怀”。






声明: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浙江宣传 ▼



往 期 精 彩 内 容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浙江宣传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