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艘沉船何以被铭记至今

之江轩 浙江宣传
2024-10-09

 戳蓝色字关注我们!



“当一艘船沉入海底,当一个人成了谜……”歌曲《后会无期》中的这句词广为人知。但鲜有人知道,沉入海底的这艘船名叫“里斯本丸”号,歌词的背后是一段尘封了80余年的“里斯本丸”号沉没往事。


9月6日,讲述该事件的电影《里斯本丸沉没》于全国公映。一艘沉没海底的二战货船、一群在异国他乡艰难求生的英军战俘、一段感人肺腑的救援往事……随着光影的闪烁而重见天日。


为何这段历史至今依然能够触动人心?电影《里斯本丸沉没》又是如何讲述这一动人故事的?





《里斯本丸沉没》“打捞”起了一段沉没的历史,也让本已蒙尘的往事被更多世人知晓。正如制片人兼导演方励所言,拍摄这部影片,就是想让更多人知道,先辈们做了怎样一件功德无量的壮举。


这是一段关于残酷战争的痛苦回忆。1941年圣诞,香港的英军部队在战斗中被日军俘虏。次年9月,日军押送战俘乘坐货船“里斯本丸”号赴日。途经东极岛海域附近时,被美军潜艇“鲈鱼”号误判为日军战船并向其发射了鱼雷。


拥挤阴暗的船舱、持枪威胁的日军、窒息而死的战友……影片中,幸存者、战俘家属、救援者的真切讲述和模拟的动画场景交叠,再现了“里斯本丸”号从被鱼雷击中到最终沉没的令人窒息的25小时。


而战争的残酷不仅在于带走了一条条鲜活的生命,还让不少幸存者患上了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有人自此对圣诞节产生阴影,有人终其一生不敢让家人靠近海边,还有人在弥留之际依然梦魇缠身,大喊:“我是个自由人!你们谁也不能碰我。”


当年沉船时的档案资料照片 图源:潮新闻客户端


这是一个关于绝地拯救的动人故事。影片的高潮,无疑是舟山东极渔民在沉船时刻挺身而出,冒死营救英军战俘的壮举。面对汹涌的海浪与无情的战火,面对在海水中垂死挣扎的战俘,他们驾驶着简陋的小船,毅然决然地驶向事发海域。46艘小船,65次往返,历经一天一夜的紧张救援,384条鲜活生命得以逃出生天。


“风里来,浪里走,才把人命看得比天还重”,渔家人眼中没有国别和肤色的阻隔,只有源于内心深处对生命的敬畏。即使救援到深夜,不少渔民仍有遗憾,“有探照灯就好了,好多救几个人”,当庙子湖村老渔民林万良回忆起当年因夜晚海况不清、救援数人之后只得无奈返航时的场景,总是心怀愧疚。


这也是一次对逝去生命的深切缅怀。尽管有中国渔民舍身相救,最终英军战俘依然有828人死于这场悲剧。他们或随船沉没,或在逃生后溺亡,或在漂浮时遭日军无情射杀,或在被搜捕转移途中死于疾病。


这些消逝的生命,绝非史册上苍白的数字,背后蕴藏着无尽思念与牵挂——翘首以盼的家人、情深意切的伴侣,以及写给彼此的信件上令人动容的“我们很快会相聚”等字眼。而电影的讲述为这些逝者的人生增添了更加鲜活的注脚。比如,“里斯本丸”号上第一个冲出船舱的英国人是皇家医疗兵波特,因为懂一些日语,他率先出舱与日军交涉,结果被当场枪杀。在采访中,方励将这段悲壮的史实转述给波特的儿子,“你的爸爸是个英雄”。


无论岁月如何流转,那些因战争而失去的生命与梦想,都不应被遗忘。


“里斯本丸”号被鱼雷击中后渔民救援场景 图源:电影《里斯本丸沉没》截图




作为纪录电影,《里斯本丸沉没》呈现的不仅是过去的记忆,还探讨了许多深刻的问题。在战争的残酷背景下,善恶、取舍、生死的抉择都被放大,也让我们得以见证绝望中的人性光辉与不灭的希望之火。


比如,善与恶的对比。“里斯本丸”号即将沉没之际,日军的选择显得尤为冷酷和残忍,为了防止战俘逃跑,他们首先做的是封锁舱底,任由他们在封闭船舱内自生自灭;面对跳海逃生的战俘,日军又用机枪疯狂扫射,将水中挣扎者一一击杀……


然而,在同一片海域,中国渔民却用他们的善良和勇敢为漂流海上的人带来了生的希望。他们不知道落水的是什么人,也没有考虑会不会受到日军枪火的波及,本能让他们选择义无反顾地去抢救这群陌生人。


舟山渔民营救“里斯本丸”号船英军战俘档案 图源:潮新闻客户端


比如,舍与得的权衡。彼时的东极诸岛“地无三尺平”,几乎没有耕地,战争年代口粮尤其紧缺。然而,岛上的渔民除了为被救的英军战俘提供住处外,还倾其所有,将有限的番薯干、鱼干等慷慨赠予他们充饥。


渔民们不曾索取,所求不过“救人一命,天上一星”的心之所安。而这次救援,却让他们意外收获了跨越时空和国界的珍贵友谊。时隔多年,尽管亲历者大多离世,救人渔民和被救英军的后裔们依然维系着这段情谊。


再如,生与死的抉择。在救援的危急关头,当得知小舢板承载能力有限时,不少已经抓住船板的英军战俘主动松手,将生的希望留给同伴,自己则选择沉入海底;当日军上岛搜捕时,刚刚死里逃生的英军战俘挺身而出,以此换取救命恩人们的安全……


同样,面对日军荷枪实弹的威胁,当地渔民依然冒着生命危险,藏起海军中尉法伦斯、商人伊文斯和外交官詹姆斯顿三人,并辗转将其送至重庆。


面对生死,无论是中国渔民还是英军战俘,他们的选择都出奇一致,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战争年代难得一见的人性温暖。


8月,在英国伦敦,观众观看纪录片《里斯本丸沉没》 图源:新华社




拍纪录电影难,拍一部能同时引起中西方观众共鸣的纪录电影更是难上加难。然而,《里斯本丸沉没》自点映以来却同时收获了中英两国观众的广泛好评。在笔者看来,有三点值得思考。


比如,如何还原一段历史。早在2013年,方励在东极拍摄《后会无期》时就被当地“里斯本丸”号的故事深深触动,但要重现这段半个多世纪前的往事谈何容易?方励团队先是耗时2年用水下无人机、海底声呐等精密设备勘测调查确定沉船位置,又斥资在英国媒体刊登整版广告寻找当年的英军战俘及其家人。


为了再现历史,摄制组还辗转英、美、加、日多国,收集了万余张历史照片,研读百万字英文及日文资料,联系了380多位英军战俘家人并采访了其中120多人,最终让一段湮没82年的沉重历史得以浮出水面。


比如,如何讲好一个故事。讲好中国故事,不仅要有好的故事题材,更要用让东西方观众都听得懂、听得进的方式使这个故事更加生动、鲜活。


区别于以往历史题材纪录片的宏大叙事,影片用细腻的笔触勾勒出战火纷飞下普通人的悲欢离合、生死抉择与不屈抗争。这种对个体命运的深切关怀,让东西方观众都能从中找到共鸣,人类的悲喜也得以相通。


在上海国际电影节《里斯本丸沉没》首映现场,不仅中国观众泪眼婆娑,英国观众的眼眶中也泛起了泪光。有观影的英国观众评价,这个故事是战争阴霾下的一抹亮色,更是对“敦刻尔克精神”的东方诠释。


《里斯本丸沉没》首映观影现场 图源:潮新闻客户端


再如,如何延续一段友谊。2022年,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给“里斯本丸”号船幸存者家属的复信中指出,1942年中国浙江省舟山渔民英勇营救“里斯本丸”号船英军战俘的感人事迹,是中英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作为盟友并肩作战、共同抗击法西斯侵略的重要见证,也是两国人民结下深厚情谊的历史佳话。


在战争结束后的半个多世纪里,这段因战争而结缘的深厚情谊不曾断绝。每年10月,舟山和伦敦两地都会举办“里斯本丸”号沉船救援纪念活动。2005年,87岁的幸存者查尔斯·佐敦回到东极,只为对当年的救助者说声“谢谢”。今年6月电影首映过后,15位英军战俘后代远道而来,不仅在沉船海域寄托哀思,还专程踏上东极岛探望渔民后代,赓续了这段跨越时空的珍贵友谊。


正如《里斯本丸沉没》片尾曲所讲述,“他们永远不会老去,徒留我们日渐衰老;他们永远不为耄耋所难,永远不为残年所累;在每一个日落日出的时刻,我们永远铭记他们。”当我们铭记深埋海底的“里斯本丸”号时,也请铭记遇难者们曾经鲜活的等待和期盼,铭记那些英勇无畏伸出援手的舟山渔民,也铭记来之不易的和平岁月,并让这样的铭记延续下去。






声明: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浙江宣传 ▼



往 期 精 彩 内 容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浙江宣传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