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情世故需要学吗
▲ 戳蓝色字关注我们!
最近,“教科书级别的饭局翻译”“盘点一定要懂的人情世故”“情商天花板如何拿捏领导”等等以人情世故为话题的视频层出不穷,在互联网上收割了一大波流量,某短视频平台播放量累计达500多亿。
这些视频打着经验分享、帮助成长的名号,看似是职场宝典,实则混入了不少庸俗成功学,于社交和成长无益,也让不少网友看了直呼心累。
这些所谓的“人情世故”埋了哪些逻辑陷阱?我们又该如何看待呢?
一
社会关系如同一张巨大的网,每个人都被牵扯其中。人情世故,一般指的是为人处事需要处理的关系和掌握的道理。但是,互联网上的“人情世故”,有时却像一碗“毒鸡汤”。
“向上社交”是典型场景。互联网上的“人情世故教学手册”,大多面向领导、上司、老师、前辈等群体展开。功利性的标题搭配故作高深的语气,让教学看上去很有“成功味”:“如果只有四杯水,但是面前有五个领导,你要怎么分?”“老板叫你打球,到底要不要放水?”诸如此类的话题下,总有一些网友在讨论到底该怎么办,并给出一些似是而非的“答案”,让人无所适从。
“人脉资源”是经典话术。在部分关于人情世故的讨论中,酒桌、球场、牌桌成了积累人脉资本的重要场合。博主话里话外暗示职位晋升、项目合作等重要事项,靠踏实苦干、勤勉善良是不行的,而是在推杯换盏、觥筹交错之间达成的。00后、90后常常被当作反面案例,说年轻人“老板夹菜他转桌,领导开门他上车”,分析他们踩了什么不懂人情世故的雷点,在不经意间错过多少资源。
“贩卖焦虑”是隐藏目的。不少年轻人对这些“社交教程”“应酬注意事项”信以为真,并且为自己的一无所知感到焦虑。数据显示,91.6%的青年初入职场时感到不适应,近七成是因为不知道如何处理人际关系。所谓人情世故的分析、教学视频,拿捏的正是这些年轻人的焦虑心理。尽管有的年轻人说“职场是用来工作的,不是用来交朋友的”,但私下里还是看着视频“逐帧学习”,希望将自己打造成社交达人,精通人情世故。
二
《红楼梦》中曾写到,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但是互联网上的“人情世故”,显然不是曹公笔下被称为文章、学问的人情世故,而更像教人投机、钻营的伎俩,极易带歪年轻人的价值观。盛行于互联网上的“人情世故”,出了什么问题?
稀释了能力的重要性。如今的社会有更多开放、公平的机遇,能力无可辩驳地成为最硬的敲门砖。指望依靠钻营、逢迎走捷径,是淬炼不了过硬能力的,也不可能经得起风浪考验。与其一味向上社交,不如向下扎根。对于尚未走出象牙塔或者初入职场的年轻人而言,掌握一门安身立命的本事,远远比熟悉一些酒局规矩更重要。
异化了平等的人际关系。人生在世,就应该相互温暖。健康的人情观是对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的弘扬。流行于互联网的“人情世故”,却把各种人分成了三六九等,利益交换被当作社交核心。他们在视频中宣扬“多接触那些厉害的人,让自己得到一些资源”,言辞之间是在强化所谓的圈层、等级等观念,意在培育一个个“精致利己主义者”。当网友郑重其事地羡慕、讨论“人情世故”带来的光芒时,这个词语其实已经被扭曲成极端利己的“厚黑学”了。
模糊了社交的重点。“要懂人情世故”,是一些父母对孩子的教诲之一。言外之意,更多是希望孩子能够珍惜身边的亲友,做到坦诚待人、与人为善。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不该充斥算计与虚伪。我们向前辈请教、与同辈交流,是为了学习他人身上的闪光点,分享彼此的喜怒哀乐。我们需要了解的人情世故,不是所谓的市侩、庸俗那一套,而是要理解和尊重别人,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同时也尊重自己、坚持原则,坚持做正确的事情,在前行路上成为更好的自己。
“人情世故教程”在网上泛滥,击中了部分年轻人的迷茫与彷徨,但不该变成充斥着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腹黑哲学。对于三观未定的年轻人,这种看似“实用”“聪明”的“人情世故”,只会带来负面影响,误导他们陷入内耗与算计之中。
三
大多数步入职场不久的年轻人,经历“人情世故新手期”的阵痛是常事。到底要怎么看人情世故,笔者也有几句心里话想说。
正视人情世故,不必过度拔高。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如果给人情世故换个名字,它可以是情绪价值、公关能力、说话之道等等的软实力,在一定程度上确实会影响职场前景、生活走向。说话时的不卑不亢、做事时的考虑周全,有时能让生活、学习、工作更加如鱼得水。
但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节奏。如果把注意力都放在人情世故上,甚至把人情世故等同于虚伪、造作,挖空心思去攀附别人、谋求私利,最后反而会被所谓的人情世故所伤害。一项对年轻人的职场评价显示,“有新生代的幽默感”“00后的八卦之魂能活跃工作气氛”“攒局能手”等等都是前辈们眼中的闪光点。年轻人就该朝气蓬勃、目光四射。不合情理的繁文缛节早已被时代淘汰,年轻人应当更加理性地看待人情世故的作用,别被人情世故所绑架。
可以明世故,但别陷入世故。鲁迅在《人情世故法则》一文中写道:“人世间真是最难处的地方,说一个人‘不通世故’,固然不是好话,但说他‘深于世故’也不是好话。”世故不可不通,而亦不可太通,如何把握“知世故而不世故”的度量,才是最难的。
拉关系、组山头、走后门,这不是我们所需要的人情世故,假世故入侵职场、社会,危害巨大,不值得提倡,更不值得效仿。在单位,适当地讲究人情世故可能会起到润滑剂的作用,但要知道,真才实学、真抓实干才是硬通货。保持初心本色和朴实底色,尤为难能可贵。年轻人应该心怀公平正义、坚定理想追求,在做事中磨炼自己。坚守踏实的努力,遇到适当的机遇,一定可以有一番作为。
精于算计,不如与人为善。有学者曾提出“自我实现预言”,说的是如果人们假定某种情境的真实性,这种情境将在现实生活中发生。也就是说,如果你视人际往来为洪水猛兽,只是为了利益交换,那么最终得到的也就只有荒凉和孤独。
互联网上令人眼花缭乱的“情商课”教人如何揣摩别人的心理,如何实现个人利益最大化。曹雪芹在《红楼梦》里说人情世故皆学问,赞美的是“读书明理,辅国治民”“一心一意做好本分”的真人情,批判的是“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的假聪明。对于人生旅程上的同路人,不如多一些友善的微笑、真挚的问候、温暖的拥抱。在紧张焦虑的社会关系中,没人会愿意拒绝更为质朴的灵魂。
年轮在长,岁月漫长。每个人终会经历社会的复杂,理解社会运行的规律。但总有一天你会发现,最宝贵的一定是历尽沧桑还怀有一颗赤子之心。
声明: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浙江宣传 ▼
往 期 精 彩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