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民宿不能如“拆盲盒”
▲ 戳蓝色字关注我们!
或山野里赏绿听风,或市井观烟火人间,或睁眼就能面朝大海,现如今民宿成为许多人出门旅行的住宿首选。某机构发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民宿市场规模突破300亿元。
尤其当节假日来临,特色民宿床位供不应求成为常态。比如刚刚过去的这个中秋假期,不少地方的民宿就迎来了暑期旺季后的一个客流小高峰。
然而,随着民宿持续走热,紧跟着便出现了“民宿盲盒”。网红民宿货不对板、卫生安全隐患重重等话题频频引发关注。一些游客“粉转黑”的同时,发出诸如“民宿脱离了滤镜到底还剩啥”等“灵魂拷问”。
不禁思考,选民宿为何沦为“拆盲盒”?我们如何能住上一间中意的民宿?
一
民宿做得好,结果是双赢的。对从业者来说,将闲置的房子改造或出租,可以赚一笔“零花钱”;对游客而言,则多了一种不同于住酒店、宾馆的住宿选择。不过,当前民宿行业仍存在品质参差不齐、经营不规范等问题。有网友就表示,选民宿就像“拆盲盒”,能开出令人惊喜的“隐藏款”,却也容易“拆”出糟心体验。
颜值陷阱。在短视频或在线旅游平台上,民宿的宣传通常聚焦于最吸引人的一面:海景落地窗、无边泳池、巨幕影院等,再配上“高端大气上档次”的宣传语,极大增强诱惑力。
然而当游客怀揣期待到来,有时却发现实际情况与网上介绍相差甚远。宣传语上说“一室一厅独立房间”,实际可能是藏在住宅小区里的隔断房;青山环绕的“世外桃源”,可能就意味着地理位置偏远,交通也不方便……对此有人调侃:“只有想不到,没有碰不到。”
价格泡沫。近年来,不少游客感叹“快要住不起民宿了”,有的民宿价格动辄大几百甚至一两千元一晚,直逼五星级酒店。原以为支付更高的费用就能确保住宿体验,却不想纯粹是陷入了高昂价格的圈套,惊觉遭遇了“民宿刺客”。有的民宿在节假日还要坐地涨价,价格能比往常高出2到3倍。网友还碰上过被恶意取消订单后,同一房源以更高的价格继续出售的情况,直言“很是闹心”。
安全黑洞。一些乡村民宿为自建房或自家宅院改建而成,未经过专业规划与设计,缺乏必要的消防安全检查和餐饮经营许可,还有的刻意追求“自然感”,选在悬崖峭壁或是海潮相邻处建造。
而在城镇小区,部分业主将住宅“乔装打扮”一番当作民宿,也可能导致治安问题和扰民现象。上个月就有新闻曝出,某地一景区附近一个小区内有近百家民宿营业,小区凉亭变“酒吧”、游客深夜喧哗等情况令小区业主很是苦恼。
二
近些年,民宿业作为新业态,已然成了各地文旅行业中的一大特色亮点。民宿行业由单一的住宿,衍生出丰富多元的体验场景和消费空间,成为不少游客过个舒适假期、沉醉“诗和远方”的一个奔头,也成为拉动文旅消费市场的一辆“小马车”。像有些较为专业化的民宿,在确保服务标准的基础上,还盘活了当地的人文资源,巧妙地将非遗文化、手作技艺等植入各门店,展现多姿的地域风情。
不过,还是有部分民宿被贴上“宰客”“欺诈”等标签。不禁要问:为何民宿仍成了“拆盲盒”的高发地?
好评易迷惑。不论是通过在线旅游平台还是社交平台预订民宿,绝大部分游客考虑的不外乎订单量、好评率、评价内容等维度。一些民宿经营者忽视了硬件设施、服务质量,纷纷将目光投到营销“包装”上,个别商家更是患上“流量依赖症”,花大价钱投放流量。有媒体调查发现,民宿的订单数量、评价内容都是可以“刷”出来的,有的网红客栈不惜重金,每天花千元“刷单”。
监管有盲区。一些平台在上线房源时仅需填写房源照片、预订价格、房源介绍等基本信息即可,即便平台承诺会实地考察房源,但由于房源数量庞大、种类繁多且分布广泛,全面验房难以实现,“虚假”内容便有机可乘。还有民宿通过社交平台引流等方式,一步步引导游客添加微信预订民宿,绕过第三方审核,难以保障交易安全和游客人身安全。
此外,不同地方对民宿的监管要求和监管力度有所不同。比如,有些地方仅对民宿相关经营证件、卫生条件有规范,对入住流程和应急措施却缺少必要要求;有的地方没有开通投诉渠道,游客往往是吃了亏却投诉无门。
经营不得力。民宿主人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民宿的服务质量和游客的入住体验,而这个“关键变量”常常不可控。主观上,不乏某些经营者想做“一锤子买卖”,只顾眼前不顾长远;客观上,也有些民宿主跟风进入行业,缺乏专业化运营团队,不懂如何管理好一家民宿,预订、接送、保洁等环节都是“扣分项”。某地曾做过一次调研,民宿经营主体有六成以上是个体户,大多数从业人员是未受过专业培训的当地居民。
三
“民宿盲盒”伤害的不只是游客。当越来越多的游客不敢轻易选择民宿,影响的是整个民宿市场,甚至是一个地方的形象。该如何化解这场“信任危机”?笔者有三句话想说。
图新鲜也要讲门道。仅提供一时的新鲜,并不能让游客“来了还想来”,关键还是要在文明经营上“下功夫”、在住宿品质上“出新招”、在消费体验上“整花活”,以此增加自身魅力值。比如,制定统一的管理和服务流程,提供规范化的产品,从入住前到离店后的每一个环节,都做到有章可循、服务到位。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让这一赛道向着专业化、高品质的方向前行,各地文旅部门也已陆续出台相关政策措施,如有地方为乡村民宿制定标准,通过评定星级等方式对从业者进行激励,从而提升民宿住宿品质、管理水平。
赚差价也要赢口碑。在线旅游平台作为中间商赚差价本无可厚非,但仍然需要做好“把关人”,无数个房源背后的好评构成了消费者对平台的信任。房源审核需要严之又严,对屡次被投诉的民宿进行警告、罚款甚至封号;还可运用数字化手段进行精细管理,动态监测民宿的不良行为。比如,有平台新增“虚假房源”“描述不符”等选项,消费者在取消订单的同时能快速建立起反馈和投诉的通道,从而更好保障住宿者权益。
低门槛也要有准绳。民宿和酒店在经营管理等方面多有不一,对这个领域的管理自然不能机械地沿用酒店或租房行业的办法。由文旅部门主要起草、去年开始实施的《旅游民宿基本要求与等级划分》,既建立了民宿的评级,也对设施、卫生、经营等方面提出了细致要求,就是针对这一领域定制的标准。另外,民宿业涉及到文旅、住建、消防、公安等多个部门,应当不断推进完善跨部门综合监管体系,以形成合力。
当然,作为最终体验者的我们,唯有在选择时“擦亮眼睛”,多听听网友评价,多平台比对房源,“多长心眼”才能“少踩个坑”。
有人说,民宿是家的另一种可能。它不仅是住宿,更是人与自然、文化与生活的深度体验。未来,民宿的发展热潮是否还能持续,取决于民宿经营者是否能够提供倾情服务,也取决于一个地方是否有能力去进行规范管理。归根结底,旅游业的高质量发展,需要每一方去用心呵护、经营。
各位读者: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留言在本文发布的24小时以内得到点赞数最高者,将获赠《话必关风》一套。您住民宿踩过“坑”吗?快来评论区聊一聊吧!
声明: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浙江宣传 ▼
往 期 精 彩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