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个国家动荡黑暗、兵荒马乱,无数家庭骨肉分离、支离破碎。
怎么和孩子讲述这个国家的故事,又怎么让孩子对痛苦和苦难保有悲悯之心?不知如何开口的话,我建议先从一部电影开始——《养家之人》,它正是发生在世界上的另一片土地上——阿富汗。特向兼职编辑磊娜同学约稿,希望通过这部电影,让孩子们了解到世界的多样性,珍惜和平年代的幸福。
这部有爱尔兰唯美惊艳,剪纸风格的动画片,提名第90届奥斯卡最佳动画,斩获动画领域的最高荣誉之一安妮奖的最佳独立动画长片奖项。
阿富汗历史上是一个有着深厚文明的国家,因其重要的地理位置而常受到外国侵扰。前塔利班统治时期的阿富汗,女子被禁止外出,如需外出则要把自己包裹得严严实实,由家中男子带领才能出门。这里的女子没有人身自由,没有工作和社交,也不允许读书识字。她们像是见不得光的低等动物,动辄被巡视的士兵咒骂,鞭打。电影讲述的正是在此背景下,11岁小女孩帕瓦娜代父养家的故事。在只有男人活动的喀布尔大街上,女孩帕瓦娜显得有些突兀。因为弟弟太小帮不上忙,在战争中失去一条腿的父亲努鲁拉,只好带着她出门,在街边摆摊贴补家用。帕瓦娜为了轰走摊位前的狗,说话有点大声,立刻就招来了巡逻士兵的训斥。其中一个士兵,还是帕瓦娜父亲的学生,竟然要11岁的帕瓦娜做他老婆,被父亲努鲁拉驳斥了回去。帕瓦娜的母亲想去监狱救自己的丈夫,半路被巡逻的士兵痛打,浑身是伤。帕瓦娜在街上遇到了以前的同学——同样装扮成男孩的肖希娅。勇敢乐观的肖希娅让帕瓦娜看到了生活中的一丝亮光,她们开始一起打工挣钱。每次回来都带着伤的帕瓦娜,母亲既心疼又担忧。她不想在失去丈夫之后再失去一个孩子。她写信给外地的表兄,想把大女儿嫁给对方的小儿子,以求全家能离开这个地方。变身“男孩“的帕瓦娜,抱着最后一丝希望想要救出父亲。可就在她第二次去监狱时,她的妈妈和姐弟也被人带走了。电影最后,在拉扎克的帮助下,帕瓦娜接到了奄奄一息的父亲。镜头没有给出全家人相聚的场景,但我想,他们一定都朝着家的方向,在那里等候自己的家人。这部电影的画面很有冲击力,设置的两个故事,形成了两种风格。但穿插在电影中的另一个故事,却有着丰富艳丽的色彩。(我7岁的女儿,刚开始看的时候有点害怕那些士兵,用手捂着眼睛说:妈妈,什么时候换到另外那个故事再叫我。这个穿插的故事其实起到了过度情绪和转折的作用)故事讲述的是一个山脚的小村庄,人们载歌载舞欢庆丰收。风云突变,山顶的大象王派来了野兽,抢走了来年播种用的种子。一路克服恐惧和困难,最后用他的真诚抚慰了大象王,要回了种子。这个故事里有一些场景很有趣,可以暂时缓解压抑的情绪。如果孩子看电影感到害怕,可以在这个故事中的故事里得到一点缓解。帕瓦娜在拼凑时发现少了一块,她用笔画出了微笑的爸爸。生活在和平的国家,我们的孩子看坦克都是在书上、电视或者军事博物馆。而电影中阿富汗的孩子们却是和它们面对面。他们会习以为常地爬上去,像坐在自家地板上一样。肖希娅拿出一张海边的照片给帕瓦娜看,两个小女孩并肩坐着,话语中充满了向往!这是保护儿女的母性本能,也是作为女性对这个不公平世界的抗争。在拉扎克帮助帕瓦娜救出她的父亲后,他抬头望了一下天空。拉扎克说过那圈亮光叫做“哈拉”,是他被地雷炸死的妻子的名字。(他此刻会想到她吧,救不了她,却救了一个不相干的人……他是一个好人,希望他的内心能因此得到一丝安慰)他原本是努鲁拉的学生,照情理来讲,对待自己的老师如果做不到尊重,起码也不应该迫害。但他居然埋怨和咒骂自己的老师,想霸占他的女儿,还抓走了他。士兵们用拐杖暴打帕瓦娜的母亲,驱赶帕瓦娜让她滚回家,围着没穿布卡袍的母女打骂,一拳击倒帕瓦娜……他丝毫不顾及帕瓦娜母亲的哭诉,甚至拿着尖刀想要杀了这位可怜的母亲。电影一开始他出现在帕瓦娜父女面前时,虽然也在警告他们,但语言是平和有礼的。和伊德瑞斯的仗势欺人形成了对比,言语里带着些许关心。他忘记付给帕瓦娜代读信件的钱,转天专门来给了她很多钱。在她帮他写字认字时还分给她一块苹果。得知帕瓦娜真实的身份后也没有举报她,还告诉了她解救父亲的方法。他跟帕瓦娜非亲非故,能够这样帮助一个小姑娘,说明他对这个国家和人民是有深爱的。她提醒卡瓦娜起一个男孩的名字,带她找工作,跟她分享自己的计划。虽然对于帕瓦娜的离开她很难过甚至有点生气,但她还是主动把自己好不容易攒的钱给了帕瓦娜去救她的爸爸。因为旁边有巡逻的士兵,所以摊贩老板没办法卖水果给帕瓦娜(他之前就因为卖水果给女性而遭到训斥),但是他没有生硬地拒绝,而是轻声说,让她过一会儿再来。他能够体谅受苦的同胞,没有在这个乱世中随波逐流地欺压别人。在一个动荡的年代,能够自保已经很不容易了。如果还能够去帮助别人,那这个民族也许还是有希望的。遭遇巡逻士兵的骚扰后,她表现得很颓丧和懊恼,觉得做什么都没有意义。妈妈要带着她去监狱找爸爸时,她一直在说“可是这不被允许”。那时的她,还很胆怯,被现实生活束缚无力反抗,顺从着社会的法则。当她变成一个“男孩”的时候,她的眼中有了光,脸上有了笑容。去店里买粮食那个场景,从进门时的胆怯差点摔倒,到买到粮食后的放松和开心,让她尝到了自由的甜味。就像安吉丽娜·朱莉在片尾所说,年轻的女性是这个世界的一股力量,这部电影献给所有的帕瓦娜。帕瓦娜故事里的那个勇敢的男孩,其实,正是她内心的映射,她希望自己坚强,她渴望有个英雄式的榜样。即使害怕也要勇往直前,用善良和坚持去面对艰难险阻。最开始这个男孩没有名字,后来帕瓦娜决定叫他“苏莱曼”。经历了现实的种种,帕瓦娜似乎变得敢于面对某些事情了。电影一直没有交代苏莱曼的死因,而帕瓦娜在她的故事里讲了出来。而在故事中,她可以依托苏莱曼的形象,向现实抗争,获得最后的胜利。真诚地希望阿富汗的新政府能带给那里的人们一个和平美好的未来。
这部电影,我是和七岁半的女儿一起看的,她后来还主动要求再看。她说,因为剪完头发以后她就可以出门了,可以不用害怕跟别人说话,我看到她笑了。看完电影以后她若有所思地说:妈妈,这里的女孩子真可怜,还是我们国家好。(孩子的感触往往是简单而直接的。)我抱了抱她,说:是呀,我们的国家很棒!富强、民主、文明,生活在这里很幸福!
我觉得这部电影,不仅是在讲述战争,电影中的帕瓦娜由胆怯变勇敢,也是在表达女性意识的觉醒,女性的力量正在崛起。电影同名小说《养家之人》可以配合电影来阅读,适合四年级以上的孩子。之前我们也介绍过同类型主题的儿童成长的电影 👉何以为家,适合小学三级以上孩子看,也可以关注下呢。另外,昨天有参团过👉博物馆里的中国通史,关于开通激活权限,有个重要提醒,请不要忽略今天次条的文章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