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1月,和读小库编辑深夜聊天,被种草了一套书《医学大神》
今年2月去北京书展,又被安利了这套书的续集《人类与病》。两套书我看得比较慢,期间也会和编辑老师“瞎聊”下感受:
今天终于可以来交作业了!
说好了不写长文,要尽量精简,免得你们读着受累。可说起这书我还是按捺不住,希望大家能耐着性子读完,记住一些名字记住一些事,是他们,改变了人类的命运。
斜杠作家朱石生,耗时数年为它们和他们著书立传,一本一本缓缓讲述着它们和他们的医学故事。
豆瓣评分更是达9.7、10.0的高分(新书刚上市,评分人数少,但都是五星级别的哈);
▲ 滑动查看医学大神的部分豆瓣评论
它是让读库六哥亲自打call的《人类与病》和《医学大神》。
文:朱石生
一套14册,一册讲一种疾病,血吸虫病、麻风、疟疾、结核、霍乱、鼠疫、梅毒、黄热病、癫痫、脊髓灰质炎、肝炎、艾滋病、流感、癌症。人类千百年来与这14种重大疾病相克相杀,甚至不得不相伴而行。14本读下来,我意识到,疾病早就与人类密不可分。人类的历史,是一部与病共存的历史。了解疾病,就是了解我们自己,这套书所有人都应该读一读。总计100万字、2600个内页、近100幅手绘插图&历史实拍图、参考文献计有 413 册(篇)次,夯实而广博的史料,生动再现各国先辈与疾病的斗争历程;从疾病的发现—探寻—治疗—现状,层层推进步步深入,作者朱石生老师带我们重回医学的第一现场。朱老师的前作《医学大神》也同样精彩。同样是14册,每册一位业界传奇大神的小传。
▲《医学大神》14册具体书目
14本书90万字、2424个内页的体量,生动再现400年现代医学小史。一经一纬,交织出现代医学发展史,奏响人类共同的命运乐章;一绿一蓝,是现代医学史的纵横切片,映衬出人类求真求是的科学精神、心怀他人的仁心仁爱,也照出医学发展中无数遗憾、迂回、意外的暗面。不过大家千万别被医学科普几个字劝退,作者朱老师将专业名词与医学原理,以最接地气的方式讲最硬核的科普,以流畅的文笔再现历史事件。宏大的主题按照人物/病种拆分成多册,读起来没压力,每册少则6.5万字,多则12万字,1~2天可读完一本。我很好奇,这位有能力动手为现代医学历史做解剖切片的作者,何许人也。
“朱石生,1961 年生于南宁,1982 年毕业于广西医学院,从医近十七年,后移居加拿大,转行IT 业十五年,现专职从事写作。”看到这个简介,我是诧异的——这人怎么可以这么全能?!在“医学大神”系列的别册《搜神记》中,朱老师回忆起了人生重大转变的经过:
从写《士兵突击》剧评,到为现代医学著书立传;从医生到程序员再到作家,甚至在新书《人类与病》中亲绘插画。
▲疟原虫发育过程,作者 绘
图片选自“人类与病”
03《瘴影重重:疟疾防治古今》
朱老师生动演绎了什么叫做“人生没有白走的路,走过的每一步都算数”。这几方面的合力共同作用下,《医学大神》《人类与病》水到渠成,非朱老师不能写。在我看来,能把医学科普写好,其功德不亚于行医救人。
1628年,哈维发表《心血运动论》,我们知道了血液循环的秘密;1890年,科赫断定细菌与疾病的因果关系,细菌学研究从此有了统一的标准,大大加快了科研发现的速度;脑神经元的发现与研究,癫痫病身上的迷信外衣终于褪去......这两套书,正是这样的一部医学史的“十万个为什么”,解答对人体的困惑,对命运的掌握。蚂蟥是我认知里最最可怕的吸血生物,童年懵懂地认为,血吸虫也是蚂蟥一类。直到我读“人类与病”系列的第一本《小虫大患:血吸虫病的治理》才搞清楚“血吸虫”长什么样子。以及它的传播需要中宿主钉螺,生长发育经历尾蚴—成虫—产卵—毛蚴的不同阶段,显然不是我以为的那么简单🤦看似感冒,实则可以要人命的流感,经过了怎样的变异传播?● 现代医学的历史,也是人类学会理性直面疾病的历史传统医学的年代,医学委身于神学巫术之下,生病的原因变得扑朔迷离,有些症状可怖的疾病,更被认为是上帝对人的惩罚,例如麻风病。
▲考古发现的麻风病骨质侵蚀,箭头所示骨头或被“吃掉”或吃掉后重新生长那时,麻风或许不会直接让人生理性死亡,但会立刻社会性死亡。相貌可怖,令百姓对麻风病人“嫌弃”到了什么程度?看看下面这张图就知道了。▲在中世纪欧洲,温和的处理方式是个病人做个标记,出门必须穿特殊衣服、脖子戴铃铛,摇铃警告他人不得靠近;买东西不可以站的太近,不可以跟卖主说话,用长棍指物来替代交流。
在中国的某些地区,即便是亲人患病都有可能把病人烧死或淹死。麻风病人被排斥在正常的社会生活之外,被驱赶出家门,来到麻风定居点。直到现代医学的一项项发现发明,才澄清了疾病的真相:挪威学者韩森,第一次在显微镜下发现了麻风杆菌,让人们知道麻风病由细菌导致,并非上帝的惩罚;再到美国医生科德里把普罗敏用于治疗麻风,再到后来的利福平、氯法齐明等有效药相继研发,让麻风不再是不治之症;医学界了解到麻风病传染性非常低,即便是同床共枕的夫妻也不一定会感染……于是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麻风病治疗迎来重大改革,病人不需要被隔离,可以在家治疗,让麻风村成为历史提供了医学依据。另外一个背负污名的疾病,是艾滋病。曾经被认为是同性恋的专属,充满了预设观点的名称,恐慌情绪在社会上蔓延。到1986年,学术界把病原体叫做“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缩写HIV,才把“同性恋相关免疫缺陷”的叫法从学术层面纠正了过来。现代医学,厘清了疾病,更重要的是,把科学理性的思维带到了大众中,以科学理性的态度直面,破除偏见。
作为医学史科普,必不可少地会涉及海量的医学知识,多亏朱老师“讲人话”,把专业知识转译成大众能读懂的语言,令我等非医学专业的读者也能大开眼界。比如,霍乱引起剧烈腹泻,原因不在霍乱弧菌,而是其释放的霍乱毒素。狡猾的疟原虫,在不同环境和生命周期中多变的形态,给医学研究带来了不小的难度。从1880年第一次观察到疟原虫,到识别出疟原虫繁殖的最后一个环节“休眠体”,这个过程整整经历了102年的时间。“御用审校”徐丹老师就对疟原虫的初稿发出了“黄牌警告”。朱老师只得赶紧回头去读专著、啃文献,把疟原虫裂殖体的生活历程,前前后后,里里外外,给吃了个透,然后重新写了文本,才有书中这清晰的表述。作者朱老师说过:“无论写什么,稿子出来之后请朋友审读,朋友说读不懂的地方,不要犹豫,马上修改,改成更能让读者看懂的表述方法。”这套书里所有的医学知识介绍,都经历过这样的“可读性”检验。写起历史事件,朱老师的文笔流畅,以准确可靠的细节和不动声色的描摹,再现事件经过。读来竟然有种侦探小说般的阅读快感,一层一层一步一步抽丝剥茧,厘清医学发展的真相,荡气回肠扣人心弦。就连读库主编老六,在终审《人类与病》的其中一本分册时,也忍不住赞叹:“这就是电影啊!”宽街流调那章,我印象深刻,24页的篇幅看剧般,跟随医生斯诺回到案发现场,紧张感直逼眼前。1854年,英国的霍乱袭入苏活区,8月30日后,出现大爆发,短时间内有83名市民死亡。
9月2日起,斯诺深入社区调查,他注意到,死亡病例集中在宽街。
于是他开始运用数据分析、实地走访、逐户调查,构思出空间布局图,估算死者的家跟宽街水井的距离,再排查每一个特殊情况,愈发肯定宽街的水井就是问题的根源。
他向管理局强烈建议,拆掉宽街水井的水泵手柄,不让人们再从这口井里打水喝。
在斯诺的坚持下,9月8日,手柄拆除。
同时,在其他人的调查中,找到了宽街水井被污染的源头,为斯诺的判断提供了进一步的证据。
水井与宽街40号的污水井仅一臂之距,带有病菌的污水污染了水井。8月28日,40号家出现患病婴儿,浣洗脏尿布的污水被倒进污水井,是造成30日大爆发的原因。
让人捏一把汗,9月9日,这家的丈夫也患上了霍乱,一桶桶的污水又被倒入污水井。幸运的是,此时水井的水泵手柄已拆除,切断了大规模感染的路径。倘若没有拆掉手柄,天知道又有多少人被感染而死亡。
人无完人,作者朱老师记录下每位医学大神的不同面,人物形象更立体多面:提灯女神南丁格尔,与我们脑海中护士温柔的印象完全不一样,在家人眼里她尖刻叛逆,甚至冷漠专断。对身边的人,保持距离,不善交友。如果她不想见客,再大的面子都约不到时间,连荷兰女王请求见面都曾被她拒绝。发现产褥热的塞麦尔维斯,畏惧写作,也缺乏换位思考的能力,迟迟未能将自己的医学发现整理成论文发表,冲动的性格,又让他陷入无学术意义的争吵中,使得他的洗手制度未能得到很好的推广,未能挽救更多产妇的生命,甚是可惜。也提醒我们,要理性地看待人物,并不因性格的缺点,否定医学成就,即便是像莫顿这样不学无术的人。医学大神系列的第5本《醚碑斑驳》读开头几章时,我一脸错愕,这也能被称作大神?!
流里流气的莫顿,走到哪儿骗到哪儿,骗婚、骗合作、骗学历。短暂的牙医经历,让他接触到了无痛的笑气拔牙,进而发现了乙醚麻醉的作用。在他的参与下,1846年10月16日,麻省综合医院举行了一次公开的乙醚麻醉下的外科手术。学界哗然,无痛手术从梦想变成了现实。读完整本,我窃认为,作者所给予的“大神”称号,更像是颁发给他参与的那场麻醉手术。
在看书时,我频频感叹:生活在21世纪,真的是一件非常非常非常幸运的事情。医学的昌明彻底改写了人类的历史,人获得了更长的寿命、更好的生存状态,是古人难以企及和想象的。人类历史上因战争导致的死亡人数,历次加起来也就和天花致死人数相当。如此凶猛的天花,因为有了詹纳改进的、安全的牛痘接种技术,成为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也是迄今为止唯一一个被消灭的传染病。1977年,索马里的马林,是全球最后一例自然状态下感染的天花患者,天花从人类社会中绝迹。现在的孩子,甚至都不再需要接种牛痘了。爱德华·詹纳
作为一名两次经历过生育的女性,我由衷地感谢发现产褥热原因的塞麦尔维斯。在十九世纪以前的欧洲,产褥热是妇女的第二大杀手,仅次于肺结核,生娃简直是历劫。作为两胎剖腹产的老母亲,我还特别感谢麻醉术。难以想象,没有麻醉的话,生生切开7、8层的腹部,会多么可怕。伊格纳兹·塞麦尔维斯
以上种种,大大地提高了人类的寿命和生存水平,我们现在所享受到的医疗便利,都是无数医学前辈前仆后继的成果,背后是无数的艰辛、求索、牺牲。当父母的都知道,卡介苗是孩子出生后接种的第一针疫苗,可它背后的故事可能没多少人知道。为预防结核病,菌株研究从1908年起,历经11年、迭代培养了239代。期间还经历一战,研究几乎流产。即便是在如此艰难的环境下,卡尔梅特小组还是坚持了下来,在1921年宣布成功培养出适合用作疫苗的结核杆菌菌株。这个菌株以两位研究者的名字命名:卡尔梅特-介兰杆菌,也就是我们如今熟悉的卡介苗。还有数不清,把虫卵、细菌、病毒往身上招呼拿自己做试验的医者:为研究姜片吸虫,巴娄吃过虫卵,生吞成虫,还坚持一年不吃药,每天详细记载主观症状、身体检查和显微镜检查结果;亨特为探寻淋病和梅毒是否为同一种病,给自己接种了淋病(可实际上,病患同时患有梅毒,于是也染上了梅毒,病情迁徙三十余年);为研究疟疾,格拉西用自己做实验,让蚊子叮咬自己看是否会患上疟疾……黄热病的攻坚,甚是惨烈。前后有超过30名研究人员感染,8位科学家殉职,不禁令人发出了“这串数字是医学研究历史上最令人窒息的记录”的哀叹。他们有些是天主教徒,有些是新教徒,有些是希伯来人。他们为一个共同的事业走到一起,展示出人类的高尚和勇气。正是他们,让我们对人类固有的素养和尊严葆有信心。”医学精神在他们身上闪耀,照亮人类前行道路,感谢他们为人类做出的贡献。我能想到的是,唯有感恩,好好活着不浪费这副身躯,用力去生活,用力地爱这个世界。
青霉素之后的医学发展,从个人英雄主义的孤军奋战模式,转向跨学科、跨领域、国际化的团队合作。从14位医学大神,到14种疾病的抗争历史,医学迈入高速发展的阶段,进入到细分领域研究。这点在《人类与病》的叙述中,尤其显著,可以看到医学上的每一点点进步,都凝聚着众多学者专家的努力。是法国医生拉韦朗的意外发现,观察到疟原虫雄配子体释放鞭毛,揭破疟疾感染之谜的关键情节;
意大利病理学家马奇亚法瓦,按拉韦朗的方法观察,不仅看到了鞭毛,还纠正了拉韦朗的一个错误;
接下来,意大利生物学家高尔基加入战团,找到了疟疾周期性发热的根源,并且发现不同疟疾由不同这类的疟原虫导致;
马奇亚法瓦和同事切利,把高尔基漏掉的滋养体形态阶段补上,进一步完善疟原虫生长周期;
英国热带病专家斯蒂芬斯鉴别出另一种疟疾,疟原虫的医学版图进一步丰富……
另外,有读者提到,医学大神系列里,没有出现中国医生。在此斗胆说说我的一点点理解,不见得全对,仅供参考。首先,医学大神系列,讲的是现代医学史。如果要有副标题的话,应该是——现代医学史上的14位重要人物。另外,中西医之争,我想在知乎上看到过一段话,可以作为参考[2]:“很多人喜欢把医学分为西医和中医,其实这种分法不是很准确,因为医学其实没有国界之分。更准确地分类应该是现代医学和传统医学。今天如果到欧洲一些医学博物馆看一看,就会发现它几乎就是一个中药铺子,只不过一格格的抽屉换成了一个个玻璃的储药罐,里面尽是草药和矿物质,一个个熬汤药的瓦罐换成了一个个玻璃的烧瓶。在近代之前的欧洲,医学的方法,和中国传统医学没有多大的不同。” 虽迟但到,现代医学不可避免地影响了并正在影响着这片广袤的黄土地。国人走过的弯路、得到的帮助、奋发的成果,都如实地记载在人类与病抗争的历史簿上。不黑不吹,如实相告,甚至有这样很“中国特色”的片段:清朝末年的肺鼠疫流行,负责治理的伍连德医生提出戴口罩的防疫措施,减少飞沫传播。可那时候的百姓从来没见过戴口罩防病的做法,觉得脸上蒙上布片很诡异,看起来不吉利,连士兵和警察都拒绝戴。有心思机敏的师爷想出一个办法,给口罩盖上官印,跟百姓说这是驱邪神符。
我和读库都拿出来足够的诚意,想让更多的人可以读到这两套书,在团价优惠的基础上,用心挑选了很棒的书来加持。
同样是适合全家的书,有纪实文学、有学科思维、有经典文学、有心理疗愈。
作者:[日] 藤原和博 [日] 冈部恒治
翻译:方新华
适读年龄:12岁+
封面上的副标题深深吸引了我:用数学思维解决非数学问题。第一章的两道题,我就挺上头的,妥妥开辟了全新的数学解题思路。
不规则的土地,要围一圈篱笆,怎么办?第一想法是解方程式,未知数一列就7个,解题过程长长一溜。
除了繁冗的解方程式,运用克莱因的方法,翻翻转转就能得到一个规则图形,直接求周长。
哇,顿时豁然开朗,仿佛打开了思维的开关——原来数学题还能这么做。
接下来,作者继续抛开固定的数理公式,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直击问题本质,高效简洁地解决生活中的各式实际问题。
在8个章节,向我们展示了8种数学思维模型:甄别差异手法/集中手法/舍弃手法/组合手法/化繁为简手法/直觉判断手法/近似手法/类比手法。
适合初中及以上的孩子,和曾经逃离数学的大人,从另外一个角度体验数学思维的乐趣。
啊,还是忍不住要吐槽一下外封的设计——白得很高级,脏得很彻底😭,建议大家到手后还是给它包个书皮吧。
作者:[日] 佐佐凉子
翻译:姚佳意
适读年龄:10岁+
作品记述的是在2011年311东日本大地震中,承担日本四成纸张产量的石卷厂从几近被毁到重启复工的全经过,很振奋。
作者探访当地,采访各种当事人,以多重线索来立体再现事件经过,真实感人;既有对宏大事件的描写,也有展现人物细节的故事穿插,人物非常生动鲜活。
读完这本书,我仿佛真的到过石卷造纸厂,亲眼目睹了发生的一切。
地震引发了海啸,石卷市成为受灾最严重的地区。位于石卷市的日本造纸石卷工厂,顷刻间成为废墟。海水携带大量的泥浆灌入纸厂,生产好的纸卷成品,瞬间成为废品;锅炉里、厂房里堆满了淤泥和垃圾,水电设施损毁。
曾经蒸蒸日上的石卷厂,在地震过后徒留满目疮痍。
幸运的是,地震发生当天,在工厂的1306名员工都安全避难,没有造成人员伤亡。只要人在,就还有希望。时任厂长的苍田博美提出了不可能完成的计划——半年内重启工厂,于是石卷人开始不惜代价不眠不休地复兴工厂。面对可怕的灾难,一丝的希望也能让人迸发出超乎寻常的毅力与能量,完成看似不可能的挑战。在大自然面前,人类如此渺小又如此有强大,读来难掩心中的震颤。
我想,有时候,人就是需要那么一点希望一点坚持吧。
就像封底写的:谁也不会去问,这本书的纸是哪里来的。我们拿起一本书,讨论的是文字插画,好像从来没有认真思考过这个问题。作者带我们走进石卷厂,也走近了造纸业,了解到许多不曾知道的知识,特别有意思。
最最令我动容的是,石卷厂收到了全国各地的支援物资,其中就包括不少的书籍。
在那个特殊的时期,书籍传递给人安心的力量,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也同样需要啊。
作者:[美] R.J.帕拉西奥
翻译:雷淑容 / 易承楠
适读年龄:10岁+
我们之前介绍过由书改编的电影👉电影《奇迹男孩》,五星推荐。和电影一样,这本书也让我从头哭到尾。
小男孩奥吉一出生就身患恶疾——特雷彻·柯林斯综合症,导致面目畸形丑陋,医生断定他活不过三个月,但他凭着顽强的生命力活了下来。
从出生到10岁,他做了27次手术,才终于可以自由呼吸正常生活。但是他的脸,仍然极度扭曲。为此,奥吉从未上过学。10岁这年,父母决定将奥吉送到学校,自此,奥吉开始了艰辛精彩的校园生活。
书中的情节比电影更丰富细腻,译者后记也很精彩,作为一个普通人,如何善待他人如何保持善良,是一生的功课。
作者:[美] 劳拉·英格斯·怀德
翻译:王雪纯
适读年龄:8岁+
(阅读量一般的话建议9岁)
1942年纽伯瑞银奖
1954年怀德奖
《草原上的小木屋》系列中我特别喜欢的一本,也写过单本解析👉《草原上的小镇》。
作者劳拉·英格斯·怀德,出生于美国威斯康星州的拓荒者家庭。六十五岁时,在女儿的鼓励下,劳拉将自己的成长经历写成了“小木屋系列”,这一写就是十年。
作为世界儿童文学的经典作品,迄今为止,“小木屋”已经畅销全球八十余年,成为勇敢开拓、乐观向上、坚韧不拔精神的象征,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孩子。故事来到小镇这本,此时的劳拉已经十五岁,长成了一个亭亭玉立的少女。姐姐玛丽因为罹患猩红热,双目失明。
劳拉一边在镇上打工补贴家用,一边努力读书争取获得教师资格。她还有一个心愿,希望通过自己打工挣钱,帮助父母挣得玛丽去盲人学校读书的学费……
作者:[奥]斯蒂芬·茨威格
翻译:姜乙
适读年龄:12岁+
前面我说《医学大神》是现代医学版的《人类群星闪耀时》,索性干脆把本尊选做赠书,大家一并读读。茨威格以诗人和艺术家的笔触,蘸满浓烈的情感写就十四篇历史特写。那是跨时空跨地域的一次联动,属于全人类共同的关键时刻。歌德、尼采、拿破仑、穆罕默德二世……十四位改变人类命运的英雄人物,用他们的传奇故事,照亮黑夜。
作者:[阿根廷]豪尔赫·布卡伊
翻译:梅静
适读年龄:12岁+
作者巧妙地用50个故事串起心理治疗的全过程,有种润物细无声的治愈。比起直接告诉我解决的方法,寓言故事里藏着更多可感悟的道理。
果麦的这版由梅静老师重新译介,译文流畅舒适。寓言故事为载体的形式,让整本书特别的好读,一个晚上就能读完,但回味悠长。
好故事更胜千言万语。
丹妈碎碎念
朱老师的这两套书,除了大人自己读,作为小高和初中以上,非虚构类作品的阅读,也很合适。
我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有几个小小的建议:
1、小学高年级的孩子可以从《医学大神》看起,每本一位传主,主线清晰,更好理解。初中生则两套都可无障碍阅读。
2、《人类与病》主线是疾病的发现发展历程,其中牵涉到众多的学者医者,看的时候,不必死扣人名,记住主线的发展即可。
3、两套书,可按顺序一本本读,也可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分册看起。内容有分量,也不必强求一口气读完全套。
另外,把读小库几套新书和经典套装一并上架了,大家按需入手啊。
《睡前狂想曲》适合年龄:3-6岁
小孩子能有什么坏心思?除了不想睡觉。
不想睡的女孩缠着爸爸,“再讲一个故事嘛”,于是女孩成为了故事的主角,穿梭在天马行空的场景里。同款不想睡的男孩,在妈妈的催促下,模仿起各种动物睡觉的姿势,假装自己睡着了。
亲子间一问一答的温馨呢喃,涂鸦式的画风,恰似孩子漫无拘束的想象,从书中流淌。
《香肠窃贼》
适合年龄:3-99岁
借调皮无厘头的故事,讲述深刻的人生哲理。主角谢尔出生在“小偷家族”,可他并不想当贼。在规则和家族期盼面前,谢尔鼓起勇气,踏上找寻自我的道路。寻找自我的主题,怎么演绎都不会腻。
《瞧!这些病》适合年龄:7岁+
之前纯推荐的《瞧!这些病》也单本上架了,可以说是入门级的《人类与病》。书里一共有30种疾病登场。
对每一种病症的描述,基本上按照“幽默小诗+疾病成因+疾病症状+治愈方法”的结构来编排,足够清晰易懂。
👇点击小程序下单👇
发货物流发货地:江苏南通
发货快递:圆通/中通/韵达/京东/邮政
发货时间:正常情况72小时内发
运费:国内一件包邮
[2]引用自www.zhihu.com/tardis/landing/m/360/art/107595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