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9.1,不小心让我读到凌晨两点的好书
成人书单的分享,我之前紧锣密鼓地写了两期:
六月过半,上半年进入冲刺阶段,我们大人的学习计划也要抓紧啊,所以我把书单的第三期赶紧安排上了。
这一期推荐,类型依然丰富,共4本。
其中两本是非常好读的心理书,书很薄,有故事有理论,值得细细地啃~
一本来自我们熟悉的心理学家李松蔚老师,他对于“生活困境”的建议,实用性极强;
另一本尤为特别,是一位集中营幸存者,绝处逢生的自传。他温柔、审慎的文字本身,就是大型心灵疗愈现场,有着比电影画面更多的想象空间,让我深受触动。
此外还有一本北欧治愈系小说,请大家备好纸巾,配合电影食用;
以及一本剥茧抽丝的史书著作,五星推荐,非常精彩;
推荐的所有书,可以买纸质书,也可以在“微信读书”里先行阅读(我都给微信读书打多少广告了
其实不论是文学作品,还是社科经管、又或是工具书、闲书,读书的意义,就像那句流传已久的三毛的话:
“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了过眼云烟,不复记忆,其实他们仍是潜在的。
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里。”
书拥有一种神奇的力量,亲密关系、养育问题、人生意义、内耗严重等宏大的命题,我迫切地想要找到一个良方,而书里,可能就有你想要的答案。
美好的六月,祝大家阅读愉快。
#1
《5%的改变》
豆瓣:8.2分
你只想要100%的改变,所以你才被困住了;现在我们要做的,是先试试把5%做好。用一个极其微小而不同寻常的行动,去打破惯性和困局。
上周在介绍《被讨厌的勇气》时,有读者提到了李松蔚老师的《5%的改变》这本书。隔空握爪,它也是我一直想分享的“人生自救”指南。
这是一本精彩的心理干预案例集锦,全书是由:
读者提问👉作者给出建议👉读者行动一周后反馈结果👉最后作者复盘,这样的写作框架。
所以这本心理书和系统、理论毫不沾边,却非常好读,主打一个接地气!
因为讲的就是发生在我们普通人身上的各种“道理我都明白,但我做不到”的老毛病,关于自我、原生家庭、工作与理想、亲密关系、人际关系……44个案例,我看得非常有共鸣。
比如总是迈不出第一步又不甘现状、想减肥但管不住嘴、对身边人过于讨好、与伴侣沟通困难等老大难问题。
而本书的有趣之处在于,松蔚老师给到的建议完全不说教,是零压力的,实操性极强。
方法可以总结为——
接纳自我+近乎不变的“改变”。
👉不用怪自己不争气,你这样做一定有你的道理,请不要评判自己。
改变是一场心灵的免疫反应,“惯性”的阻力很大,行动很难,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 不过你也许还有一点点的改变空间。
我知道你心有不甘,想变得更好,所以不妨尝试一点无痛的、无关痛痒的改变。不用太多,5%的程度就足够了。
积极的行动会形成正反馈,“行动让我的状态变好,状态变好又带来更多积极行动”。
👉 这种时候就要少想,多做。一旦开始做事,就启动了“向上螺旋”。
如果你无法迈出改变的第一步:
让我印象深刻的一个例子,一位拖延症晚期的求职者总是写不出简历,所以松蔚老师建议她:
每天只写半小时,不管写成啥样,时间一到就删。有点莫名其妙对吧?但她最后真的写出了一份自己满意的简历。
不要奢望一下子人生翻盘,滚雪球式地一点点往前挪,就可以改变很多事情了。不管结果如何,把生活当做一场实验,试试吧,我们每个人就能拥有“向上螺旋”的潜力。
这就是5%的改变。
#2
《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决定去死》
豆瓣:9.1分
一个和“自杀”相关的治愈系北欧故事,应该很多读者都看过它的电影版吧?影片曾获奥斯卡奖最佳外语片提名。
书和电影,两个版本我都很喜欢,但想给大家提个醒,它们的共同点是开头都稍显枯燥😂。电影的叙事会更舒服,而小说的文字很美。
反正请大家耐心地往后看,因为之后主角的反差感,阴郁背后的温情,一定会治愈到你!备好纸巾吧,这是个太温柔的故事了。
欧维是个身材高大的小老头,看谁都不顺眼,人送外号“地狱来的恶邻”。
他性格古板、没有朋友,生活遵循着一大堆条条框框,是典型的“居委会大爷”,每天8点出门巡逻,不准任何人在小区开车,检查垃圾分类情况……
在妻子逝世半年后,欧维被工作了半辈子的单位解雇了。于是他准备在家赴死。
第一次,被刚搬来的邻居打断,他出门帮忙倒了个车。
第二次,被小孩围观,作罢。
第三次,门铃响了,得去开门。
第四次,绳子断了,崩溃!
一次又一次,总有“天有不测风云”打乱欧维的自杀计划,让他哭笑不得。
为什么欧维要自杀?
随着记忆的倒带,欧维的身世逐渐浮现在我们眼前。他自小丧母,父亲是一个正直、忠情的火车清洁工。
他们一起去教堂,不是为了信仰,是因为那是欧维妈妈最上心的活动;他们开车去郊外遛弯、埋头在发动机盖里认识汽车配件……
直到15岁的某天,欧维见证了父亲被车撞倒身亡;祸不单行,在一场火灾中,他又失去父母最后的遗物,房子.....
欧维,真的一无所有了。
日子浑浑噩噩地过着,也在谷底照进了一束暖光。上天赐予了他一生的瑰宝——一个笑得像花一样灿烂的姑娘,索尼娅。
“人们总说欧维眼里的世界非黑即白,
而她是色彩,他的全部色彩。”
他们在火车上相识。欧维腼腆、愣头青,在与心爱的女孩共进晚餐时,他难为情地告诉了她自己一无所有的事实,窘迫地想离开,女孩却一把把他吻住:
这个热情的姑娘,彻底融化了欧维冰封的心。在索尼娅的鼓励下,欧维考取了工程师的文凭,在拿证那天,他向心爱的女孩求婚了:
就像爱情电影里的那样,他们相知相恋相守,很快有了第一个宝宝,欧维带着怀孕的妻子去异国度蜜月。
一切都很美好,直到……
大巴翻车,索尼娅被埋在了废墟下。他们不仅失去了孩子,索尼娅也因此失去了双腿,从此被困在了轮椅上。
然而,即使厄运来敲门,索尼娅却保持着最初的笑容,绝不被击垮,“我们是选择死亡,还是活着?”她决定一定要做个老师,桃李满天下。
欧维悉心照料着妻子的一切,把家里的设施改成妻子适合的高度,为了她顺利去学校教书,欧维冒雨通宵去学校修了一条无障碍坡道,无条件地支持妻子做老师的梦想。
直到索尼娅因癌症逝世,欧维对生活的一切信念,瞬间坍塌了。
这就是他执着赴死的原因。
这样善良、细心的理工男欧维,从来都不是个“怪人”,他只是用扑克脸掩饰住了自己内敛的心。
真正了解他的人,无论男女老少,都会喜欢上这个别扭友爱的小老头。
这里我省去了欧维和邻居之间相爱相杀的片段,好笑又温情到极致,大家请自己去看吧~
世界如此美妙,我却如此暴躁,这样不好。愿天堂没有萨博(欧维的梦想),更希望这部作品,能伴你度过一些难熬的时光。
#3
《万历十五年》
豆瓣:9.1分
一本名气很大的历史著作,由明史专家黄仁宇所著,它的英文原本被美国多所大学用作教科书,在国内畅销超600万册。
这本史书,是我们这次研学的大牛老师推荐的,我读了很久,饶有趣味。
黄先生的写法很特别,在于两点:
他选择了万历十五年,这个在中国历史上是没什么大发生的年份,但却是一个暗潮涌动、承上启下的时间剖面。
黄先生有一套“大历史观”,将历史的基点推后三五百年,才能摄入大历史的轮廓。因此他的结论看远而不顾近,更着眼于中国传统社会的全方面把脉,分析问题的源头。
“中国两千年来,以道德代替法制,至明代而极,这就是一切问题的症结。”
另外,这本书“不伦不类”。既有史书的专业性,但不那么枯燥,有些地方甚至读起来像文学作品,因此很好读。
黄先生的写法是传记体,每章分别写了万历皇帝、首辅张居正、申时行、模范官僚海瑞、孤独的将领戚继光、自相矛盾的哲学家李势几个“时代主角”,努力实现仕途理想的故事,从“几件小事”里见微知著。
各个章节是点线面的关系,全书读完,一粒粒独立的珍珠串成了一整条项链,立体的明史框架呈现在我们眼前。
书中所叙,不妨称为一个“大失败”的总记录。
上自天子,下至庶民,都或身败,或名裂,没有一个人功德圆满,无不成为牺牲品而遭殃受祸。
个人的野心之于时代,永远是胳膊拧不过大腿。然而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4
《活出生命的意义》
豆瓣:8.6分
当你垂头丧气的时候,可以试试翻开这个让人动容的故事。
这本书算是一本特别的自传,名列“美国最有影响力的十大图书”。生命的意义是什么?或许你能从这本书里找到属于你的答案。
作者弗兰克尔的经历,本就是个传奇。
他在集中营饱受纳粹的折磨,3年间辗转奥斯威辛等多个集中营,最后死里逃生,而当年的存活概率,还不到1/28。
但曙光并没有降临。在被释放回家后,他得知妻子和父母等亲人都被杀害了。悲痛欲绝的他,决定做点什么。
第二年,他仅仅花了9天时间,完成了这部著作。
他想用自己的实例告诉全世界,即便是在最恶劣的境遇中,生命也是有意义的,让人绝处逢生。正如他最常引用的名言:
那些杀不死你的,终将使你更强大。
他也真正地超越了这炼狱般的痛苦,开创了继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之后的维也纳第三心理治疗学派,意义治疗,引导人们找到生命的价值。
而在这本书的第二部分,就是意义治疗的理论概述,与集中营的经历是相互印证的,大家不妨一看。
此后他受邀到世界各地演讲,成为了哈佛大学等名校的客座教授。并且这位了不起的心理学家,还曾经在67岁驾驶飞机,80岁登上阿尔卑斯山呢!
弗兰克尔用他的精彩人生,诠释了生命的韧性。
《活出生命的意义》无疑是非常特别的,因为在它的过程中,我时常会忘记弗兰克尔的“受难者”身份。
本就是精神科医生的他,像是一位人间观察者,即使身处炼狱,他的笔墨也没有重在渲染集中营中的苦痛,反而保持着惊人的理性与自省,令人震撼。
一次他脚伤严重,寒风刺骨,还是必须去工地干活。他忍不住地去想各种生活琐事,今晚吃什么?要不要用最后一支香烟去换一碗汤喝?去哪里弄一根好点儿的鞋带?怎样跟囚头搞好关系?
对这些零碎琐事感到厌烦了,他索性抽离出来,换成科学的角度描述事实:
人的独特之处在于,只有我们才能着眼于未来。在极端困难的时刻,这就是救赎之道。
根据意义疗法,努力发现生命的意义正是一个人最首要的动力。世界上没有任何东西比知道生命的意义更能有效地帮助人们生存下去,即使在最恶劣的条件下,“知道为何而活的人,几乎可以承受一切。”
所以这本书能让我们客观地看到那段残酷的历史,集中营中的囚徒们每天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同时又留出了比电影画面更多的想象空间。
其中最让我动容的一个情节是,人们跌跌撞撞地在雪地里走了几公里,突然有个人说如果妻子看到了自己的这副模样怎么办?希望她们不会经历这些事。
这引起了弗兰克尔对妻子的思念:
换一个角度看待世界,认真回答生命的每个提问,这就是我从这本书中收获的力量。
也欢迎你在留言区分享
你喜欢看的书~
好书推荐
父母成长
小众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