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央视力荐10部神级纪录片,涵盖中小学知识

丹妈和小伙伴 丹妈读童书
2024-12-03

明天除夕之夜,祝大家新年快乐!


这个假期我分享纪录片比较多,确实,寒假是刷剧好时机。平时我在公号也推荐了非常多国内原创、高质量纪录片或影片。


给孩子的精神食粮,就要选经典的经典!


今天我再做一次汇总,可以说把我心中的top10高分纪录片都贡献出来了,比如:


豆瓣评分9.7的【河西走廊】,按豆瓣网友的说法:是人文历史纪录片中最好的一部。

最近新出的【何以中国】,豆瓣评分9.1,每一帧画面,都经过严谨推敲后的细节呈现,那些清晰、真实的还原,让人一秒踏入历史河流,为之热泪盈眶。

【国家宝藏】中,那些看似平庸的物件,可能大有来头,看似不华美的器皿,也有荡气回肠的过往。

千古风流人物把语文课本上曾出现的文化名人搬上荧幕,介绍李白、李商隐、辛弃疾、柳永、杜甫、曹植、杜牧......等诗人的生平经历和艺术成就。

【跟着书本去旅行】让孩子跟着纪录片,去博物馆,去名胜古迹,去感受壮丽山河,去体会中华诗词魅力。

【人文历史】河西走廊(9.7分)何以中国 (9.1分)
【大语文】典籍里的中国 (9.1分)书简阅中国(9.1分)千古风流人物 (9.0分)跟着书本去旅行(8.5分)
【文物】我在故宫修文物  (9.4分)如果国宝会说话 (9.4分)国家宝藏 (9.0分)
【地理】航拍中国 (9.1分)

以上10部神级纪录片,我都统一整理好了观看链接,在后台回复  10部  查看所有链接。



相信有了这份优质的精神食粮,孩子的假期会过得充实又愉快~




人文历史

河西走廊 
时长:共10集,每集50分钟
适合年龄:8岁+
豆瓣评分:9.7


要说把地理和历史、人文结合得非常好的片子,《河西走廊》是最想安利的,播出距今5年,3万人给出9.7的高评,80%都是满分。


它像影视剧一样,把东起乌鞘岭,西至星星峡,南侧祁连山,北侧龙首山、马鬃山这块区域,自两汉,后三国、魏晋、明清,直至新中国的历史脉络,通过10集影片盘点得井井有条。

 


地理上,先来几张风景图感受下,绝对难得一见的震撼。
 
黄河波澜壮阔
 
骏马万里奔腾

戈壁黄沙漫漫


七彩丹霞地貌


脉络清晰完整,全方位了解河西历史
 
关于丝绸之路的古诗词,从小我们背的真不少,有几句至今印象很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那时只知道死记,几乎很难了解这些古诗背后的历史。而这部片子,全方位补充了我的空白。
 
自两汉,而后三国、魏晋、隋、唐、元、明、清,直到新中国,河西走廊几千年的时间脉络,影片用10集盘点的井井有条
 

• 两汉,打通河西走廊,开疆拓土,打造“丝绸之路”。


• 魏晋,儒学盛行,先后有郭荷、郭瑀、刘昞等儒学大师在此讲学著述。
 

• 隋朝,丝绸之路因战乱而阻塞不通,裴矩经营西域,打击吐谷浑,撰《西域图记》。
 

• 宋朝,西夏,在此举行凉州会盟,萨班携藏人归顺,八思巴成大元帝师。 
 

 明朝采取收缩战略,河西走廊渐趋沉寂,徒留“天下第一雄关”嘉峪关默默伫立。

 


• 清朝,封关禁海,清末时中亚汗国首领阿古柏受沙俄怂恿,侵占新疆,左宗棠率兵收复。

 
• 新中国,河西走廊贡献丰富的石油,矿物等资源,“一带一路”赋予其新的含义,再度崛起。
 


什么叫“中华文明绵延不绝”,什么叫“自古以来”,这条时间线就是最好的证明。

同时,影片还不断往里加各种特色文物、史料,让故事既有骨干,还有血有肉,好看,真实。

比如青铜器,马踏飞燕,鬃毛飞扬,飘逸灵动,是汉帝国纵横千里,万马奔腾的象征。
 

雕塑,胡人牵驼俑,代表从西域传来骆驼,狮子,鸵鸟等物种。
 

壁画,情节繁多,画面宏大的经变画,技巧高超,堪称艺术珍品。
 

石窟艺术,众多修行者来朝拜的中心,有种超然物外的沉寂与智慧。
 
 
文物保留的记忆,涵盖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民俗,见证汉文化、佛教文化、游牧文化、西域文化的交融。
 
如果没有这些背景知识的了解,孩子背古诗,读古文,历史地理书,很可能都是一知半解,搞不清来龙去脉。

配乐、场景、演员、道具,技术这些细节,几乎无可挑剔。

详情请戳👉惊到了,最近好多人给我推的国产片,3万人打出9.7



何以中国

适合年龄:8岁+

共8集 | 单集片长52min

观影渠道:b站/腾讯视频


如果你曾较少看中国历史类纪录片,那很幸运,就从这部看起吧,它将带你溯源中华文明的开端,早到距今约4万年的东亚古人类。


如果你是历史记录片爱好者,那很惊喜,它少见地抛开舞台式演绎,而是立足考古进行推演



也就是说,每一帧画面,都经过严谨推敲后的细节呈现,那些清晰、真实的还原,让人一秒踏入历史河流,为之热泪盈眶。



以往我们推荐过不少孩子们看的文史类纪录片,大多是从“秦汉”开始讲起。


而这部影片,却用8集的体量,从“秦汉”往前倒叙,去追寻史前文明的繁衍生息脉络。



历史情境生动再现,细节值得反复观摩,这是影片给我的第二大冲击。


不知道大家带娃去博物馆,看到陈列的文物,会不会和我一样,总不自觉地想:




● 这些器皿是怎么创造的,具体用来做什么?

● 什么人在什么场景会使用它?

● 这样的服饰,又是什么人在穿着?

● 为什么要在器物上画这样的纹饰,有何含义?




当初我带叮当去二里头博物馆陕历博等地参观,就经常有这样的疑问。


在看了这部影片后,豁然开朗。


由演员出演,根据考古现场照和学者们的研究,来复原当时人们的生活背景、日常行为等,距离一下子拉近。


◆ 比如,距今9000多年前,在浙江上山遗址的461号坑里,发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碳化稻种子。



影片这样推演(第二集11分57秒)——


一万年前,随着全新世的到来,气候变暖,上山文化的先民,在浙江金衢盆地停留,过上定居生活。



春天播种,待雨季后水位下降,结出饱满的稻穗。



年幼的孩子也来帮忙,用手轻拍,还没完全驯化的谷粒,纷纷落下。



母亲们用磨盘磨棒,碾磨橡子、菱角、块根,放到陶制的大口盆中,加热搅动,就煨成糜烂的粥。



制陶匠人,把散落的稻壳、稻叶掺在陶土中,提高耐热性能。



是不是十分具象?仿佛真的穿越万年,亲眼看到先民们是怎么生活的。


与此同时,影片还有一个特别之处,那就是把故事,聚焦在真实小人物身上


以往我们读过的历史,往往与权力、战争和王朝更替相关,但其实,真正支撑千年文明的,就是普通百姓,昼出夜伏的日常生活。


这部影片讲述了很多鲜活的人,比如《秦汉》一集里,有位叫“转”的士兵,驻扎在河西走廊长城沿线。



他听说自己的好友“幼卿”,来到距他不远的地方,很想问问他,自己老家的情况。


可是公务缠身,没法成行,只好写封信转达。



这封“汉简”,时隔2000多年后被考古工作者重新还原,我们得以窥见,那个时候普通人的具体生活。



真神奇啊,莫名又多了几分亲切。


再比如由胡歌出演的“啬夫弘”,是位于敦煌悬泉置的一名吏卒,负责传递文书,接待官员和使者。



弘是这里任职最长的,18年间为都护、使者、公主、将军传过很多信。



还亲自接待过解忧公主年老返乡。



这些鲜活的人,如果只是在博物馆、书本上展示,孩子们一定觉得是符号,是背诵的对象。


而通过这番演绎,那些和我们一样有血有肉的人,就渐渐具象清晰了,他们曾跋山涉水,生死离别,在这片山河湖海间,努力经营自己的一生。





关于大语文

《典籍里的中国》

适合年龄:8岁+每季共11集 | 每集片长约90min观影渠道:b站/学习强国/央视频/腾讯


是的,它不是新片了,早两年上映时我就有耳闻,据说制作班底非常强大,由国家话剧院和央视联合出品。


国家话剧院院长田沁鑫担任艺术总监,请来大批老戏骨演绎,舞台、剧本、配乐、形式都是一流。


两季评分都相当高👇


不过当时更新比较慢,我想攒着一起看,直到近期,我才有时间陪着叮当刷剧。


还别说,看得真过瘾,跟着剧中人物,时而慷慨激昂,时而感动洒泪,沉浸其中无法自拔,一集爱上一本古书。



不仅成了妥妥的“典迷”,还眼巴巴等今年要出的第三季,前几天已经看过央视预告节目书单了,好期待。

这个节目特别就特别在,它用多舞台、多空间,沉浸式的戏剧和古今对话的方式,把那些优秀典籍,从纸上跃然到屏幕中


因此我们会知道:




● 原来我国有如此多举世瞩目的典籍,或为奠基之作,或是开创先河;

● 原来那些典籍,是古人在那样的历史背景下创作的,背后有那么动人的故事;

● 原来为了守护经典,有无数人曾呕心沥血,九死一生。




第一季的书目有:



第二季讲了这些:



这部剧还带给我们太多太多的感动。


《本草纲目》篇里,李时珍视医学为信仰,“踏万水千山,穿风霜雨雪”,化苦难为动力,成就一部东方药学巨典。



《徐霞客游记》篇中,徐霞客溯源长江,走遍天下,深受父母的支持。


都说父母在,不远游,但父母逝,可远游时,却已是飘渺一孤鸿了。



《尚书》篇中,为了保护世间最后一部《书》,伏生一家历尽劫难,他的儿子以命相博,妻子也饥寒交迫,死于伏生怀中。



《孙子兵法》中,有种友情叫【孙武与伍子胥】,彼此都佩服、理解、欣赏对方,这种友谊,如高山流水,千古长存。



《汉书》篇,作为第一位有史记载的女史,班昭首次采用女性视角,来讲述《汉书》成书始末,彰显女性力量。



从前,我们可能很少去关注典籍背后的人物故事,但看完节目,一切都变得生动亲切起来。


不禁感慨,像古人这种,用一生去完成或守护信仰的情怀,实在太罕见了。


这也更激励如今的青少年,从古人身上汲取力量,去思考人生的意义,立自己的志向。




书简阅中国
时长:共6集,每集50分钟
适合年龄:7岁+
豆瓣评分:9.1分

 

这部纪录片自上映以来我就想写,从尘封千年的书简和文字切开历史剖面,带我们真切去了解古人们所思所感。


角度确实奇绝,也很适合对历史文化感兴趣的孩子观看。

 

先不说内容,光是片头的创意动画就把质感拉满。

 

由写满字的书信变身各种动物,在天地间恣意奔跑,时而是“驿传车马”,时而是“鱼传尺素”,时而是“寄雁传书”。

 



再往下看,形式上,片中一共收集了30封古人的书信,分为亲情、友情、爱情、官文、志向表达等多个类别,由演员进行场景演绎,再现当时境况。

 



而牵涉到的历史背景知识,则在中途穿插游戏&动画来讲解,让人耳目一新,印象深刻。


比如:

用微博排行榜来模拟诗文受欢迎程度

 


地图的演示清晰直观



漫画形式来演示当时的社会舆论



书信的语言轻松活泼,现代口语与书面表达结合,对照原文字幕,结合剧情,古文的学习理解门槛降低许多。

 


并且不管是服装,剧情,还是审美,丝毫不亚于大手笔制作。




内容上,片子一共六集,每集50分钟,由5个人物故事构成,每个故事10分钟左右。

 

第一集“小人物大历史”,讲的是无碑无传的普通人,比如云梦秦简,居延汉简,敦煌藏经洞的二娘子家书,都是历史上每个凡人的传奇。

 



第二集“爱情模样”,有卓文君写下《白头吟》的不惧世俗,有王献之《奉对帖》《思恋贴》对妻子的思念,有李商隐中年丧妻写的拒绝纳妾信,以表深情。

 




第三集“至深友情”,嵇康为了不连累友人,写下与山涛绝交书;白居易为元稹写下“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所谓知己,莫过于此了吧。

 



整部片子追下来,意犹未尽。


相信孩子们看完,除了学到不少硬核的历史知识,还被立体的人物所打动,感受中华文化传承下来的精神、风骨。

 


详情请戳👉3部小众却相当好看的片子,刚好假期用得上




千古风流人物

时长:共3季,每季26集,每集25分钟

适合年龄:7岁+

豆瓣评分:9.0分


导演组把我们语文课本上曾出现的现象级文化名人,一一搬上荧幕。第1季,聚焦李白、李商隐、辛弃疾、柳永、杜甫、曹植、杜牧等7位人物的生平经历和艺术成就。


第2季,带领我们走近陆游、陶渊明、李煜、白居易等4位诗人的人生旅程。


第3季,则讲述苏轼、李清照、欧阳修三位宋代文人的生活。


每集时间不长,每个人物分3~4集的体量来徐徐展开,以往那些需要靠“记忆和背诵”的名人名句,如今被生动重现,感受真的完全不同。

首先,呈现形式上,主人公们都是由演员真实演绎,结合史料,再前往实地拍摄,类似
《河西走廊》那样,精彩程度不亚于追部好剧。






比如讲到李白的童年故地,我们能从镜头中看到被群山环抱,四川江油的样子。



当李白求道访观,游历巴蜀,则复现他作诗“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时的意境。


还有他眼里的长江,是这样的“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他口中的瀑布,原来又是如此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比如陶渊明写“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恬淡。



画面中景色,恰好是夕阳西落,飞鸟结伴而归,瞬间让屏幕外的我们远离喧嚣,回归诗人笔下的自然。



其次,内容扎实有趣不像教科书般介绍,而是融合许多书本外的史实。

把主人公还原为有血有肉,丰富立体的“人”,
有抱负,也有失意,有风光,也有迷茫。

也许你知道李白行侠仗义,慷慨豪迈,但不知道的是,为了踏入官场,他也曾走捷径,当“赘婿”。


也许你知道杜甫一生颠沛,但不知道的是——

他是从河南到洛阳,江淮,齐鲁,再到长安,奉先、成都,再顺长江而下…这般的流离失所。



在安史之乱爆发前,他还经历过水灾、旱灾、饥荒,刚满周岁的小儿被活活饿死的人间惨剧...


当看过他们金榜题名时的高光,也有被贬谪的不如意;
看过他们满腹的才华,也有生不逢时的遗憾;
看过他们或在朝堂仗义执言,或因亡国撕心裂肺。

再读那些文章或诗词,就不再是印在纸上的铅字,而是越过人生高低起伏,谱写的一曲曲生命之歌。



另外,影片还穿插一些教授、学者的解读,补足知识空缺,给孩子拓展更多的背景。




由于三季加起来集数比较多,建议孩子可以根据自己感兴趣的古人,用这部剧深入了解。

详情请戳👉豆瓣9.4,巨涨知识,强推和孩子一起看




跟着书本去旅行
时长:共120集,每集20分钟
适合年龄:7岁+

这个节目应该是最能契合咱们公号读者了,它的定位就是把语文书本里的知识,变成真实的体验和感受。

通过读文-走访-体验等环节,由主持人带着孩子们身处实地实景,触摸历史沧桑的遗迹,感受作者背后的情怀。

在节目里,我们可以回到千年前,领略“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壮美;



也可以穿过时间隧道,感受李白“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的豪迈。



能去到浙江绍兴,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体验鲁迅先生童年时妙趣生活;


还能走进吐鲁番,探寻《西游记》中火焰山的秘密。


书中有历史,有民俗,当然离不开重头戏古诗词。

以前背诗词,关于“玉门关”的名句格外多,“春风不度玉门关”“秦时明月汉时关”,但心里一直有三连问:

玉门关到底长啥样?
它有什么历史渊源?
为何那么多诗人情有独钟?

有着同样疑虑的节目组,邀请了甘肃省文联主席王老师,和当地的同学们一起,以亲身体验,向我们娓娓道来。


首先他们来到玉门关遗址,雄伟中不免透着些荒凉。


这里位于敦煌西北90多公里的戈壁中,最早建于汉武帝开通西域,设置河西四郡时,它地处最西端。


此前还是匈奴人控制的地盘,直到汉武帝发动战争,才拿下这片土地,于是就有了这座关卡。


王老师带着同学们走上城墙,没想到的是,这里空旷寂寥,墙体也非同一般,是由很多横着的线叠加的。


这是为啥?

原来玉门关盖房子,没有砖头垒,只能用土和沙层层堆砌,远看上去就像孤山耸立,难怪才有了后来的诗句:


“孤城遥望玉门关”/“一片孤城万仞山”的描写。

视角继续向南,那儿有个更独特的建筑,烽火台。


一个个接连,一直到都城长安,在当时如果有紧急军情,这里就是最快的传讯方式。


有多快?

从这点火传到千里之外的长安,只需24小时。在没有任何现代科技的帮助下,这个速度是无法想象的。


玉门关熟悉了,接着看隔壁的阳关


其实现在人们看到的阳关遗址,是后人根据历史记载,复原的关城,而真正的所在,早已被风沙掩埋。


这又让同学们集体想起来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当一代代诗人们,从长安不辞辛劳来此,这一路的跋涉,以及将要远离故人故土的不舍,万般滋味,才凝聚成这一句句诗歌,我们仿佛也能感同身受。


而那些不顾艰苦荒凉,在此驻守的将士,也将他们开疆拓土、保家卫国的情怀,在此书写着一部部不落的传奇。

如此一来,同个历史、地理、文化背景下的主题,就巧妙的形成多维度、串联式的组合,知识不再是“点”的机械记忆,而是“面”的灵活运用。

这样的学习印象不深刻才怪,也是对当下“大语文”模式极佳的注解

详情请戳👉不愧是央视,拍的“大语文”综艺简直一流




博物馆&文物介绍


如果国宝会说话
时长:共4季,每季25集,每集5分钟
适合年龄:5岁+
豆瓣评分:9.4


每集5分钟,分100集,讲述“国宝”的故事,每季的评分都在9.4以上,在国产文物纪录片中算刷新了最高值。


节目组奔走全国博物馆,从300多万件中才精选出最具代表性的100件。


△先导片里有花絮


△第一季节目单


再以俏皮生动的解说,拉近观众的距离,瞧这宣传图就一股活泼味儿。


轮到国宝们正式出场,完全不是陈列在冷冰冰的博物馆里,而是有血有肉活了起来。


比如这件来自六千多年前的“人头壶”,介绍词是这样的:“你,来自泥土,头微微扬起,仿佛仰望天空。”



在表现技法上,影片还加入一些现代元素,比如动画,复原图,更直观易懂,5岁+的孩子接受起来完全没问题。



详情请戳👉后悔,这几部超9分国产纪录片现在才推荐





我在故宫修文物
时长:共3集,每集50分钟
适合年龄:7岁+
豆瓣评分:9.4


博物馆之所以永远散发魅力和活力,离不开背后无数匠人们的心血。


而这部影片,就把镜头对准故宫文物修复的过程,以及修复专家们的内心世界和日常生活。


影片共3集,按不同的工艺类别划分,记录故宫书画、青铜器、银器、钟表、木器、陶瓷、织绣等稀世珍宝被修复的故事。



✦ 第一集围绕青铜器、钟表、陶瓷等主题

在这里,康熙帝60大寿时的32扇万寿屏风、乾隆帝铜镀金乡村音乐水法钟、唐代三彩马等纷纷登场👇。


✦ 第二集围绕木器、漆器、百宝镶嵌、织绣等主题。

木房子、桌子、木床、用木头造纸,用木头雕刻,中国人原本就对木头情感极为特殊👇。


✦ 第三集则围绕书画的修复、临摹和摹印。


随着展现文物修复过程,背后那些技艺高超的顶级专家,在宫墙内外嬉笑怒骂的生活故事,也逐一呈现。


详情请戳👉豆瓣9.4,巨涨知识,强推和孩子一起看



国家宝藏

时长:共3季,每季10集,每集100分钟

适合年龄:6岁+

豆瓣评分:9.1


第一部无疑要给到讲述“国宝故事”的《国家宝藏》,影响力太不一般,光是嘉宾阵容,能让各大博物馆馆长齐聚一堂,各大实力明星倾情演绎,不是央视出品还真难办到。


▲九大博物馆长难得齐聚


其次摄影上,花式运镜+航拍仰拍,以及文物本身的厚重雅致,宛如电影般质感


视觉效果,磅礴大气,360无死角全景,即便在屏幕外也有立体环绕效果。



服饰道具,都是按照古画和文献参考,严谨配搭,尽可能还原历史


再融入了音乐剧、舞剧、民族器乐剧等艺术手法,超燃。

▲杨丽萍民族舞



选材上,由央视和故宫两大文化体强强联手,实景取材,请出国家级重点博物馆中几十件顶尖国宝。

第一季,走过华夏文明的腹心,鄂博的云梦睡虎地秦简,陕博的阙楼仪仗图,辽博的万岁通天贴,湘博的皿方罍......

第二季,看过五千年孕育的生机,粤博的金漆木雕大神龛,冀博的长信宫灯,滇博的聂耳小提琴,甘博的铜奔马......

到了第三季,更是聚焦于历史悠久的古遗迹,明永乐青花海水江崖纹三足炉,跪射武士俑,法王洞文成公主像,莫高窟,昭陵六骏......

详情请戳👉9.5分顶级国产片,真希望央视这良心节目一直做下去





人文地理

航拍中国

豆瓣评分:9.1分

适合年龄:7岁+

四季共34集 | 单集片长50min

观看平台:央视频/学习强国/b站


第一季评分非常高,尤其值得看。



其实咱们公号的读者对这部片子不陌生,因为我曾多次在片单里,提过它。但按捺不住喜欢的心,还是想写篇文章隆重介绍下。

一来,忘不了当初这部影片用巍峨山川、浩瀚江海,带给我的视觉享受和心灵洗涤。


二来,这个暑假叮当走了不少地方,对地理有兴趣。最近他陆续看完了新疆、上海、广东、陕西等城市,这部纪录片可以学到很多。



这是一部以“航拍”为特色,全方位、立体化展示中国历史人文景观、自然地理风貌的片子。包含4季共34集,覆盖全国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2个特别行政区。


第一季↓


第二季↓


第三季↓



第四季↓


也就是说,如果孩子想了解自己的故乡,或是作为去旅行前的功课,都是极佳材料。

不过也如影片开头所说:


从身边的世界,到远方的家园,从自然地理,到人文历史,每集50分钟的空中旅程,带来前所未有的极致体验。


是的,不一样的视角下,我们的认知被打破了。

我第一次这样看
故乡江西,它三面环山,庐山镇守北大门,北部平原坦荡,中部丘陵、盆地相间。




它有中国文人偏爱的山,庐山。历史上,曾有3500多位文人,登上庐山后,留下超16000首关于庐山的诗词。



跟随镜头的摇移,我才真正感受李白眼中,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壮阔,以及苏东坡感叹“不识庐山真面目”的变幻。



我第一次见识海南的骑楼,一楼店铺,二楼以上居住,就像骑跨在人行道上,据影片介绍,这是海口人从东南亚带来的建筑样式。



我第一次知道在陕西秦岭,还生活着一种棕色熊猫,它是秦岭独有的基因密码,迄今为止,全世界仅发现过6只。





我还惊叹于黑龙江的漠河,这片区域,曾创下零下52.3摄氏度的中国最低气温记录,人们形象称呼它“北极村”。



就这样,整整50分钟,每一帧都美如画,书写中华大地的壮丽,这样的视角,我们之前可能从未拥有。

每每通过影片多了解一个省市,就越加打开自己的认知。


对孩子们来说,这简直就是学中国地理的绝佳材料。


课本里的知识仿佛活了,那些江河湖海,风土人情,不再是地理书上的印刷字,是生动的现实写照。

比如长江,发源于青藏高原,流经11个省级行政区,浩荡的江水,像丝带一样联通两岸的经济、文化发展。



比如黄河,在延安,它有蜿蜒曲折,百转迂回的河道,在乾坤湾处,竟构成太极图,成为山西、陕西的分界线。



比如上海的造船技艺,100多年前,黄浦江畔就诞生中国第一家近代造船厂,如今几乎所有种类的船,都能在上海建造。



都说世界观的匮乏,就是地理知识的匮乏,这部影片,就能带给孩子更辽阔的视野和远方。


以上10部纪录片,我都统一整理好了观看链接,在后台回复  10部  查看所有链接。


如果不够看的话,还可以看以下推荐:

【小学电影】

👉100部适合小学生的高分电影

【纪录片汇总】

👉我把2-15岁的40部高分纪录片,按主题、年龄分好了

【b站学习资源】

👉真的真的,一定要来B站搞学习

👉被10w+人围观的B站资源,数理化篇来了

 👉 b站学习成人篇


以上,就是今天的分享。


祝大家新年阖家欢乐!节后见~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丹妈读童书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