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论 | 国内外生态文学研究的可视化图谱分析
国内外生态文学研究的可视化图谱分析
王佩玉 、王建华
内容提要:文章以美国 Web of Science SSCI 收录的相关生态文学的文献、中国 CNKI 中收录的相关生态文学的核心以及 CSSCI 文献作为数据来源,对中外生态文学研究文献进行了初步对比和可视化图谱分析。文章通过对关键词、研究聚类、高被引作者及文献等方面进行可视化图谱分析,直观呈现了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发现近年来的核心课题和研究热点。文章可以帮助相关学者更好地梳理知识结构,发现前沿研究课题。
关键词:CiteSpace; 生态文学; 研究热点; 研究前沿
0 引言
文人们为“危险的世界而写作”(Sheng,2009:1),生态文学的研究也因此在西方以至中国渐渐蓬勃兴起。笔者查阅 WOS 数据库(美国 Web of Science)以及 CNKI 数据库(中国知网)有关中外生态文学研究的全部文献,发现迄今为止尚没有关于国内外生态文学研究全面统计分析的文献,生态文学研究还大多局限于传统的理论探讨和个体的文本分析。本文将首次借助 CiteSpace 这一先进的 Java 应用程序,将科学统计学与文学研究相结合,对国内外生态文学的研究文献进行定量和定性的科学考察,从而分析出生态文学的整体研究现状,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一重要研究领域,更准确地分析和挖掘生态文学的研究热点和研究前沿。本文将通过绘制科学知识图谱,以准确、直观的图像形象地展示上述内容。
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本研究借助的统计工具是 CiteSpace①。“CiteSpace 是美国陈超美教授团队研发的一种在科学文献中 识别与可视化新趋势与新动态的 Java 应用程序,目前它已成为信息分析领域中影响力较大的信息可视化软件。”(肖明,2011:91)CiteSpace的独到之处在于它通过深度挖掘和分析科研文献的共被引数据,考察一个知识领域的基本情况,廓清其知识结构,探测其发展的趋势和动向,并以可视化的方式加以呈现(Chen,2004:53035310)。本研究首先考察美国 Web of Science②检索到的期刊论文, Web of Science 数据库限制在核心合集,用以保证文献的质量,并限制文献类型为论文(article)和会议论文(proceedings paper),语言限制为英语,检索时间限制在1997—2017年,并限制研究方向为文学(literature) 或文学理论批评(literary theory criticism),以排除明显不属于该领域的文献。WOS 数据库以 ecological literature(生态文学)为检索词进 行检索,检索结果仅为 36 个。为有效扩大数据量,笔者再以 ecological literature criticism (生态文学批评,检索结果5个)、ecological literature theory (生态文学理论,检索结果4个)、 ecological criticism (生态批 评,检索结果32个)为检索词进行检索,国外相关数据检索结果共计77条。数据最终更新时间为2017年9月8日。CNKI 以同样方式进行主题检索,限制文献种类为期刊,并限制期刊来源为核心以及 CSSCI。限定检索时间为 1997—2017,检索词为生态文学,检索结果 638 条。数据最终更新时间同样为 2017 年 9 月 8 日。文献经人工排查,排除明显不属于该领域的文献①。
2 发文量及时区对比
以生态文学为主题检索词的检索结果为例,近 20 年国内外研究成果的数量按时间分布如图 1 所示: (深色曲线代表国内研究成果数量,浅色曲线代表国外研究成果数量。)收录在 WOS 核心合集数据库的 国际期刊发文按地区分布如图2 所示。从图1、图2 可直观看出,国内发表的生态文学的研究文献在数量上甚至大大超过国外研究,尤其是2001年之后国内关于生态文学的研究大幅增加,到2011年达到顶峰。而国际上关于生态文学的相关研究,被收录在 WOS 核心合集数据库的英文文献相比中国国内的文献数量上却少很多。由此可见,生态文学在中国得到了较之国外更多的关注和更广泛深入的探讨。但从图 2 还可以直观看到,虽然国内研究数量众多,中国在国际期刊上的发文量却屈居第二,美国在国际期刊发文 数量上居于世界首位。
3 CiteSpace 可视化图谱分析
3.1 国际研究统计分析
为探测西方生态文学研究整体情况,我们对 Web of Sciences 搜索到的文献运用 CiteSpace 进行统计分析。我们设置 CiteSpace 的可视化图谱分析按一年为一个时间段来进行统计,也即设置时间切片 (timeslicing)为 1 年。同时设置节点类型为短语和关键词,短语来源包括文献题目、摘要、关键词等。同时在短语类型中选择名词短语以及突现词。阈值(selection criteria)定为 10%,意即选取在每一年中频次前10%的关键词或短语进行研究。最终绘制出图3(受国外文献数量及技术原因影响,有许多非常小的节点文字难于同时清楚显现)。在图3中,我们首先看到的是一个盘根错节的复杂图景,这说明国外生态文学的研究呈现一个复杂且多彩的画面。其中图中的点或圈(也叫节点)代表关键词,节点越明显,反映该关键词的出现频次越高。一个关键词在所在领域的研究文献中多次反复出现,则说明该关键词代表的研究内容是备受关注的重点。一些明显的圆圈内部呈现出不同颜色的年轮,年轮对应关键词的出现时间,从里到外,年轮对应的时间由远及近。年轮的厚度代表在该时间切片内关键词出现的次数,数量越多,年轮越厚(Chen, 2012:431439)。节点间的连线代表共现关系。连线越粗,共现关系则越紧密。另外CiteSpace测量节点在网络中的一个重要指标叫作中介中心性(Betweenness centrality)。中介中心性反映一个关键词在图谱网络中作为媒介传播的能力。那些中介中心性较高的关键词在整个网络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为一个关键词的中介中心性越高,意味着它控制的关键词之间的信息流越多(Small, 1986: 97)。在 CiteSpace 彩色图谱中,中介中心性较高的节点被以紫色圆圈标识出来。也就是说那些紫色标识的节点代表研究热点。在图 3 中,节点并不足够明显清晰,说明国外生态文学研究还比较分散,学者们并 没有集中在某些明显的聚类里。根据图3,我们得知国外研究被引频次较高的关键词包括:ecocriticism、 ecocriticism reader、 ecology 等词,如图中所示,此处不一一列出。国外研究按聚类划分为21个聚类,其中最主要的聚类是以生态批评为主题词的研究。图4是以生态批评为主题词的聚类分析知识图谱,在这个图谱中能够较为清楚地看到生态批评研究的高频被引关键词。图 5 展示的是国外生态文学研究的高频被引文献知识图谱。如图5所示,在共被引网络中,如果两篇文献被同一文献所引用,这两篇文献(或两个作者)之间就存在共被引关系,这种关系就体现为节点与节点之间的连线(Chen,2012:431449)。图 5 中节点代表文献(被引频次越高,节点越大,显示的字体也越大)。从图5我们可以得知国外研究最受高度关注的作者和文献。这些作者及文献关键词依次是:Huggan,G(postcolonial ecocrit)、Huggan G (interventions-UK)、Heise UK(sense place sense),Nixon Ron(postcolonial studies、 Garrard G(ecocriticism)、 Nixon Rob (slow violence)、Buell L (writing endangered)、Moore JW (anthropocene capital)、Huggan G (Australia literature post colonialism)、 Zapf H(Lit Kulturelle OKOLO)、 Huggan G(Modern Fiction Studies)、 Fill A(ecolinguistics)、 Wright L (wilderness civilized)、 Mukherjee Up( postcolonial environments)、 Bennett J (vibrant matter politics)、 Lewis Sl(Nature)、 Lu S(Space Ecocriticism)。①
3.2 国内研究统计分析
为对比研究国内生态文学的研究热点,笔者将638篇中文文献运用 CiteSpace 进行统计分析。我们同样保持相同的设置标准,测绘出如图 6 的知识图谱。通过图 6 和图 3 的对比,我们能通过数据测绘出的科学知识图谱明显感知到国内研究与国外研究的巨大区别。在图6中,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有别于国外的松散聚类,国内生态文学研究呈现明显集中的节点和聚类。图6中最大的节点是生态文学①,且这个节点在 CiteSpace 彩色图谱中被以明显的紫圈标明。在这个大的节点内部或周围分布了一些小的节点,这说明这些节点之间的关系非常紧密,构成一些连接紧密的聚类(cluster)。运用 CiteSpace 进行聚类测 算,我们还可以得出图7 的聚类分析知识图谱。根据测算数据,国内研究高频被引关键词包括:生态文学 (被引频次 208)、生态批评(被引频次 75)、生态意识(被引频次 32)、人与自然(被引频次 24)、生态危机 (被引频次 23)、生态美学(被引频次 17)、《狼图腾》 (被引频次 16)、生态整体主义(被引频次 15)、《寂静的春天》 (被引频次 15)、生态伦理(被引频次 11)、生态小说(被引频次 10)、中国现当代文学(被引频次 10)、卡森(被引频次 10)、生态哲学(被引频次 9)、生态思想(被引频次 9)。主要研究聚类包括:生态批评、《文学评论》、人类的命运、《寂静的春天》、《瓦尔登湖》、《狼图腾》、生态伦理、生态美学、生态整体主义、生态观、《三只虫草》、小说叙述、生态哲学、当代审美文化、外国文学等。根据 CiteSpace 测算出的科学数据,国内研究最重要的10 位学者是:刘文良(被引频次 14)、吴景明(被引频次 10)、汪树东(被引频次 7)、高旭国(被引频次 7)、纪秀明(被引频次 5)、龙其林(被引频次 5)、王诺(被引频次 4)、刘青汉(被引 频次4)、黄轶(被引频次4)、钟燕(被引频次4)。其中刘文良著作丰富,他主要研究的领域包括生态文学研究综述、生态文学叙事方法、生态批评与文化诗学、生态女性批评、后现代时期生态批评的特征、生态文学研究的意义等。此外他对生态电影颇有研究,例如《狼图腾》小说的电影改编,狼文化的生态分析,以及他提出对微型小说、微型电影的生态分析。刘文良关于生态文学的研究文献也应对了我们之前分析的生态文学研究热点。科学的统计数据表明刘文良是国内生态文学研究领域被引频次最高的学者。他对生态影视的研究也指引了后来国内研究的新兴热点。吴景明也是一位著作颇丰的研究者。他的研究包括了对生态文学社会功用、生态文学伦理、生态文学近 20 年发展、生态童话、生态文学与知青小说、生态文学与东北地域小说、生态文学与底层写作的研究等。他对废名小说和作品《怀念狼》等也从人类生存困境的角度给予了具体的文本分析。吴景明的研究从宏观到微观覆盖了生态文学研究的许多方面,给后继的研究者们指明了许多可行的研究领域与研究方法。被引频次排名第3的汪树东主要是解读了中国 当代小说中的生态观,例如郭雪波、叶广芩、苇岸、张炜、徐刚以及《狼图腾》作品中的生态意识等。汪树 东更关注具体的文本分析,而且汪树东除了对中国现当代小说的文本分析之外,他从生态批评的视角审视了西方小说,例如《少年 Pi 的奇幻漂流》《鲁滨逊漂流记》《礼拜五———太平洋上的灵薄狱》。这些都把对西方文学的生态解读带入了中国。高旭国则指出大学应该普及生态文化的教育,包括普及生态文学教育,因为生态文学有着重要的社会意义。高旭国还研究了国内生态文学研究的整体情况、国内生态文学 存在的问题、国内生态文学研究的四种模式等。他对新时期生态文学的创作、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生态性写作转向、生态写作的意义、贾平凹笔下的生态危机、李青松的生态报告文学、哲夫的生态文学等都有研究。而龙其林的主要贡献,笔者认为他是一位探索中西方生态文学间相互影响和连接的学者。他对西方生态文学的关注,以及在传播西方生态文化对中国的影响等方面做出了贡献。他比较研究了中西方的一些生态文学,例如《瓦尔登湖》与中国的生态散文、劳伦斯诗歌中的生态叙事、切·米沃什诗歌的生态意 识、中西生态文学中的神话叙事等,对西方生态文化在中国的影响和转化,西方生态文化对中国生态文学的影响以及中西方生态文学伦理等也做了分析。另一位需特别指出的学者是王诺。王诺作为我国生态 文学的开拓者之一,撰写的《欧美生态文学》是国内第一部研究西方生态文学的专著。这些重要学者共同促进了中国生态文学研究的丰硕成果。另外为全面考察国内生态文学研究整体情况,我们还统计出国内生态文学研究的最主要研究机构及发文量最多的期刊。按文献被引频次测算,这些高频被引研究机构 包括: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被引频次 13)、吉林大学文学院(被引频次 9)、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 (被引频次 7)、厦门大学中文系(被引频次 7)、北京大学中文系(被引频次 5)、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被 引频次5)、南昌航空大学外国语学院(被引频次5)、广州大学人文学院(被引频次4)、四川师范大学外国 语学院(被引频次 4)、南京大学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心(被引频次 4)。有关生态文学的高刊载期刊包括:《文艺争鸣》 (发文数量 24)、《当代文坛》 (发文数量 23)、《外国文学研究》 (发文数量 12)、《小说评 论》 (发文数量 12)、《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发文数量 11)、《俄罗斯文艺》 (发文数量 11)、 《当代作家评论》 (发文数量 10)、《学术界》 (发文数量 9)、《中国翻译》 (发文数量 5)。
3.3 中外前沿分析
为科学统计生态文学研究前沿,我们对近五年来国际及国内相关研究文献做了统计。我们统计出的国外最近五年研究的高频热点关键词有:ecocriticism、 anthropocene、 postcolonial literature、 climate change、 post humanism、 postcolonial ecocriticism、 development、 ecology、 ecological awareness、 environmental criticism、 storytelling evil in literature、 new technology and social media、 education、 genre fiction、 the anthropocene、 environmental violence、 ecomimesis、 literary criticism、 south Africa②。而根据国内研究近五年热点高频词统 计知识图谱,国内研究关键词分别是:生态文学、生态批评、生态意识、生态整体主义、人与自然、人类中心主义、生态美学、生态文学批评、生态伦理、生态危机、生态电影、生态小说、现代性、自然、精神生态、当代文学、生态意蕴、科学散文、狼图腾③。并且近五年来,国内研究也形成了有别于之前的新的研究聚类,如图8。从国外近五年研究热点发现,国外学者对气候变化、新科学技术及社交媒体等带给文学及社会的变化产生新的研究兴趣,这一点也可以为我们所借鉴。而国内最近五年研究热点的变化告诉我们新的文学形式,如生态电影、科学散文、微型小说、微型电影等为生态文学的研究提供了更为丰富的领域。后继 的学者们可以积极在新的文学体裁中寻找有价值的课题。另外,从被引文献的分析看出,国内的研究者们更多的是局限于国内研究资料的参考和引用。诸如像布伊尔·劳伦斯(Buell Lawrence)这样的西方生态批评的先驱,其被引资料仍然乏善可陈。因此国内的学者们应该更加放眼全球,有效参考和运用国际上的高频被引文献,使国内研究在世界舞台上被更多人关注。
4 结语
本文通过对比研究国内外生态文学研究文献的发文数量、时区分布、学者、高影响力文献、研究热点以及近五年国际国内的研究变化等,首先发现美国在相关领域国际期刊的发文数量上首屈一指;其次发现了国际研究文献被检测出的 21 个研究聚类,其中最主要的是以生态批评为主题词的聚类。相比国外的松散聚类,国内研究被检测出具有高度凝聚的主题词“生态文学”,并有着紧密的研究聚类。最近几年的研究变化分析还发现了国际研究热点有别于中国的一些新变化。国际新出现的热点包括社交媒体的影响、新的科学技术的发明和使用以及气候变化等,而中国的研究则渐渐向微电影等新的文学体裁前进。当然本文仅对SSCI文献和中国的核心文献进行了统计,今后还可以就该领域的其他文献,做更全面的统计分析。
参考文献:
Chen,Chaomei. 2004. Searching for Intellectual Turning Points: Progressive Knowledge Domain Visualization[G]∥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Chen,Chaomei. 2012. Predictive Effects of Structural Variation on Citation Counts [J] .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heng, Anfeng. 2009. Humanistic Conerns and the“Second Wave”of Ecocriticism: An Interview with Professor Lawrence Buell [ J] . Foreign Literature Studies.
Small,H. 1986. The Synthesis of Specialty Narratives from Co-citation Clusters [J] .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肖明,陈嘉勇,李国俊. 2011. 基于 CiteSpace 研究科学知识图谱的可视化分析[ J] . 图书情报工作, 55( 6) :91 -95.
【作者简介】
王佩玉,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从事生态文学、英美文学、英语教学研究。
王建华(通讯作者),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生态文学与翻译、生态语言学研究。
原文刊于《外国语文》2018年第4期,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