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与翻译研究

其他

学术观点 | 尚必武:从艾伦·图灵到伊恩·麦克尤恩:《像我这样的机器》中的人工智能、谎言与伦理

作者简介:尚必武,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研究方向:叙事学、文学伦理学、英美文学。本文来源:《外语教学》2020年第3期,已获作者授权。参考文献略。摘要:本文以《像我这样的机器》为研究对象,审视英国当代知名小说家伊恩·麦克尤恩与人工智能之父艾伦·图灵关于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的跨时空对话。文章在分析机器人亚当介入人类生活后所引发的冲突与矛盾的基础上,重点讨论麦克尤恩对图灵测试的文学重写,即他巧妙地将“机器能否思考?”这一图灵式问题改为“机器能否说谎?”的麦克尤恩式问题。文章认为,亚当与查理在米兰达说谎一事上的不同立场,折射出机器人和人类之于真相与谎言的不同诉求。与阿西莫夫的机器人学三大法则相左,麦克尤恩暗中认同图灵对查理毁灭亚当这一行为的批判,由此引入了人类是否要为机器人的生命担负责任这一值得深思的命题。关键词:伊恩·麦克尤恩;图灵测试,人工智能;谎言;伦理1.
2020年6月7日
其他

学术观点 | 程丽蓉:经典重写:性别化的符号衍义——以《毒木圣经》重写《黑暗之心》为例

作者简介:程丽蓉,浙江工商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教授,副院长。本文来源:《外国文学》2020年第2期,已获作者授权推送,参考文献略。内容提要:当今中国文学研究界存在三种意义不同而又具有相通性的“重写”。其中,哈钦以“历史编撰元小说”指称“重写的”后现代主义小说。在“我们的康拉德”式阐释语境中,产生了美国南方作家金索沃重写《黑暗之心》的《毒木圣经》。本文采取符号分析、叙事分析和女性主义批评相结合的方法,论析《毒木圣经》所体现的金索沃自觉的符号意识及其“性别化的符号衍义”重写策略。她重新阐释和改写“库尔茨”这一象征符号,突出和延展女性象征符号,并将之与对《圣经》“罗得之妻”和“出埃及记”的性别化重写交织起来重新编码,彰显符号的语境性、动态性,以“非中心化的说话主体”叙事,重构一个去中心化、非二元对立的叙事文本,超越狭隘的性别意义,赋予性别符号以丰富的文化象征意涵。关键词:“经典重写”
2020年5月18日
其他

学术观点 | 张艳:重释列斐伏尔的语言学理论——从符号学批判到空间批判的内在理路

作者简介:张艳,同济大学人文学院。本文来源:《外国文学》2020年第2期,获作者授权推送,参考文献略。内容提要:本文旨在探讨列斐伏尔语言学在其思想中的重要性,这一点尚未得到充分阐明。通过细致地比较列斐伏尔语言学和以巴特为代表的结构主义语言学、分析语言学之间的区别,本文试图指出:其一,造成列斐伏尔的语言学思想与其他语言学的区别的主要原因,其实来自列斐伏尔所深刻继承的马克思主义唯物论传统。其二,列斐伏尔的语言学思想中已经暗含了后期“空间转向”中的许多重要因素,更强调物质性和身体性,这是他后来的思想转型的一个前兆。关键词:列斐伏尔
2020年5月16日
其他

刘新民:英语论文写作规范

本公众号不定期发布比较文学、世界文学、翻译学、海外汉学以及跨文化生态批评等方面的学术论文和资讯。期待与同行交流与合作,联系方式:jygeng@gmail.com。
其他

叙事学研究 | 陈礼珍:当代西方认知叙事学研究的最新走向与远景展望

更多精彩,请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作者简介:陈礼珍,杭州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叙事学和英美文学。本文来源:《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20年第1期,参考文献省略。摘要:认知叙事学是叙事学理论与认知科学交叉产生的新学科,成为21世纪西方后经典叙事学理论中的重要流派。叙事学家研究叙事进程与世界建构之间的互动关系,在普适认知模式研究、认知地图研究、实证心理学、人工智能与虚拟现实等方面做出了大量前沿理论的推进。国内学界应进一步梳理认知叙事学的基本概念,重新勘定认知科学和叙事学错综复杂的疆界重合处,并且发掘具有生命力的理论增长点。关键词:认知叙事学;世界建构;跨学科0.引言认知科学和叙事学这两大学术潮流在20世纪后半期都进入了蓬勃发展的新时期,彼此产生交叉发展和互惠效应。学界一般认为曼弗雷德·雅恩(Manfred
其他

叙事学研究 | 李亚飞 尚必武:非自然叙事学的缘起、 流变与发展态势——西方非自然叙事学研究述评

更多精彩,请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作者简介:李亚飞,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叙事学。尚必武,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叙事学、文学伦理学批评及英美文学。本文来源:《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20年第1期,参考文献省略。摘要:经过十多年的发展,西方非自然叙事学的整体发展脉络已经初步形成,主体发展趋势也初现端倪。本文从非自然叙事学的缘起与建构、非自然叙事学的发展与流变及非自然叙事学的挑战与发展方向三个方面论述西方非自然叙事学。文章梳理西方非自然叙事学的历史发展踪迹,并对过程中的关键节点和具体知识创见做出批评,旨在为我国非自然叙事学研究提供一定的有益参考。关键词:西方;非自然叙事学;后经典叙事学派0.引言“非自然叙事学”(Unnatural
其他

西方文论关键词 | 申丹:修辞性叙事学

更多精彩,请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作者简介:申丹,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长江学者,主要丛事叙事文学和文体学研究。本文来源:《外国文学》2020年第1期,参考文献和注释省略。内容提要:修辞性叙事学从芝加哥学派第一代发展而来。这一代学者着力建构文本诗学,与其竞争对手新批评派共同挑战以往重历史而轻文本的传统。布思的《小说修辞学》是芝加哥学派第二代的代表作,它从注重文本本身转向注重作者与读者的修辞交流。第三代学者将修辞研究与叙事学的方法相结合,由此形成修辞性叙事学。费伦是这一代的领军者,拉比诺维茨也做出了重要贡献。更年轻的芝加哥学派第四代刚刚进入快速发展的阶段。后面这三代学者与不断变化的文化学术语境产生不同形式的互动,以不同方式、从不同角度建构和发展修辞性叙事学,使之成为后经典叙事学的主流学派之一,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西方学界产生了持续影响。关键词:修辞性叙事学
其他

西方文论关键词 | 姚成贺:环境诠释学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作者简介:姚成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本文来源:《外国文学》2020年第1期,参考文献和注释省略。内容提要:环境诠释学关注环境与人类的互动关联,提供了审视环境哲学与环境伦理学中传统问题的新方式,并打开了自然文学与环境文学研究的新视角。哲学诠释学认为,人类存在的意义来自于将自身置于更大的文本语境范畴及其他有意义的事物之中,并以此作为意义探寻的起点。而环境恰恰属于这种文本语境,人类栖居的世界总是已经得到诠释并充满意义的。伽达默尔通过严谨的现象学反思,揭示了语言与世界的关联,阐明了人类可以重新定义自然的方式。通过诠释而非建构,“环境”成为一个可居的、有意义的“世界”。关键词:环境诠释学
其他

西方文论关键词 | 殷企平:普通读者

theories)提出批评,然而情形恰恰相反。他是要为其辩护。在《框定符号》的前言中,他开宗明义地见证了“理论”的繁荣,或者说文学批评的一个“质变”,并为此欢欣鼓舞。更具体地说,文学批评的变化以
其他

译论|胡开宝 李婵: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话语的翻译与传播研究:内涵、方法与意义

摘要:本文从属性、主要问题、内容、研究方法、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等角度探讨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话语翻译与传播研究的内涵、方法和意义。本文认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话语翻译与传播研究是一种跨学科研究,
其他

译论|刘泽权、王梦瑶:《老人与海》六译本的对比分析——基于名著重译视角的考察

也饱含了叙事者对主人公的崇敬兼怜悯的心情。对这一“专有”搭配的翻译处理可以体现译者对原文情感倾向的把握和再现程度。表1列出了六译本的不同翻译方式。孙致礼将不同“说话者”口中的the
其他

译论 | 王宁:翻译与文化的重新定位

和翻译者的角色。在此意义上的翻译早已经超越了其简单的语言文字上的转换功能。如果我们说20世纪上半叶中国出现的大规模的文学和文化翻译使得中国文学和文化越来越接近世界文化和文学主流的话,
其他

西方文论关键词 | 陈榕:哥特小说

中维兰德杀妻灭子、爱伦·坡的《厄舍古屋的坍塌》中弗雷德里克和妹妹乱伦、艾米丽·勃朗特的《呼啸山庄》中希斯克利夫采取了撒旦式的复仇、福克纳的《致艾米丽的玫瑰花》中艾米丽与情人的干尸同眠,
其他

西方文论关键词 | 王岚:反英雄

著名戏剧家欧仁·尤奈斯库、加缪、贝克特等都对人的荒诞处境作了深刻的阐述并试图通过文学方式表现出来。“荒诞派”戏剧这一名词由著名戏剧评论家马丁·艾斯林在1961年出版的《荒诞派戏剧》一书中首先提出,
其他

译论 | 王岫庐:穆旦时论翻译佚作钩沉 (1943—1944)

许钧:试论中国文学外译研究的理论思考与探索路径——兼评《中国现代文学在法国的译介与接受》译论|胡卫伟:明末清初传教士科学翻译之社会学考察——布迪厄“场域”理论视角译论
其他

西方文论关键词 | 周小仪:文学性

于是这种矛盾处境形成一种滑稽可笑的人物类型。这种人格分裂现象在30年代十分西化的上海也有诸多表现。从现在流行的“老上海”图片中经常可以发现东西文化冲突的不和谐音。其中一幅美伦美奂的月份牌广告画上,
其他

译论 | 覃江华:实证性翻译学研究的局限

作者简介:覃江华,哲学博士,华中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翻译哲学。源自:《翻译论坛》2019年第1期,侵删。实证研究是一种科学取向,其哲学基础是经验主义和实证主义。然而,人类经验、能力和技术手段是有限的,即便样本再大,数据再丰富,也不可能是穷尽的。有些信息甚至难以通过观察、实验或调查采集、测量和分析。研究设计再完备,也难以控制所有变量,对数据的搜集、整理和解读也难以完全准确客观,无法彻底排除主观因素的干扰,甚至会掺杂一些有意迎合、主观臆断和个人偏见,表述出来的结果有其适用的特定时空范围
其他

西方文论关键词 | 虞建华:极简主义

周汶:漩涡主义西方文论关键词|尚景建:假名冯伟|西方文论关键词:邪恶韩启群|西方文论关键词:物转向西方文论关键词|孙磊:狂欢化西方文论关键词|董雯婷:罗曼司西方文论关键词|
其他

西方文论关键词 | 刘岩:男性气质

摘要:“男性气质”的概念描述身为男性所拥有的特质,它不仅仅展现了社会对于性别身份的建构作用,而且还呈现出社会结构中的性别实践和性别关系,其复数特征要求还原其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复杂成因,也同时映射出男人异质性和差异性的存在现实。对于男性气质所做的多学科和跨学科的研究修正了人们对于性别身份的传统二元认知方式,增加了文学批评话语的性别维度。关键词:
其他

西方文论关键词 | 赵一凡:结构主义

周汶:漩涡主义西方文论关键词|尚景建:假名冯伟|西方文论关键词:邪恶韩启群|西方文论关键词:物转向西方文论关键词|孙磊:狂欢化西方文论关键词|董雯婷:罗曼司西方文论关键词|
其他

译论 | 穆雷:对设置翻译博士专业学位的思考

需要反复精心论证。本文通过考察我国其他专业博士学位在培养目标、学制、课程设置、师资建设、入学要求、实习实践等方面的做法与特点,总结可资借鉴之处,以期为我国翻译博士专业学位的设置提供参考。关键词:
其他

西方文论关键词 | 赵勇:大众文化

Culture称为大众文化;其余部分则一般通称大众文化。作者简介:赵勇,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大众文化理论与批评、西方文论。来源:《外国文学》2005年第3期综述尽管洛文塔尔
其他

译论 | 邵莉 王克非:鲁迅白话小说译作中句法欧化现象的历时变化——基于语料库的研究方法

Calculator由北京外国语大学许家金教授开发。参考文献省略,全文请参阅《外语与外语教学》2018年第6期。【译论】专题回顾:译论|马晓冬:外来启迪与本土创造:傅雷的翻译思想研究译论|孙乃荣
其他

项目 | 52项!2020 年度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立项名单(翻译类)

序号姓名学科项目单位1张典哲学《悲剧的诞生》在英语学界的接受史研究苏州科技大学2翁少龙哲学黑格尔《伦理体系》翻译与研究厦门大学3张琴宗教学法眼宗与佛教中国化研究九江学院4张炎宗教学敦煌《妙法莲华经》汉文写本整理与研究东莞理工学院5周悟拿宗教学艾香德思想转型与宗教中国化研究湖南大学
其他

项目 | 175项!2020 年度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立项名单(语言学)

序号姓名学科项目单位1高霞语言学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不同水平学习者区别性语言特征研究北京航空航天大学2王德亮语言学对话句法理论的发展及应用研究北京师范大学3孟凯语言学韵律-结构-语义界面的汉语词法研究北京语言大学4李润生语言学现代汉语方言农业词汇的语言地理学研究北京语言大学5董冰华语言学海外珍藏韵书《翻切简可篇》与清代北京话语音研究长春理工大学6李伟英语言学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外语教师教学专长本土化研究:标准、工具及实证探索长治学院7王小穹语言学跨区域语言联盟视域下波英汉问答系统的比较研究重庆理工大学8刘晓晖语言学汉学家韩南明清小说翻译的民俗传达与价值建构研究大连外国语大学9张威语言学语言接触视角下现代汉语介词结构历时演变研究东北大学10赵玉荣语言学美国华裔移民自然叙事中的多重身份建构研究东北大学11杨颖莉语言学限时二语写作的影响因素及认知机制研究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其他

项目 | 89项!2020 年度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立项名单(中国文学)

序号姓名学科项目单位1梅向东中国文学一个人的现代性:王国维及其诗学研究安庆师范大学2尹晓琳中国文学东北抗联传说口述资料的搜集整理研究长春理工大学3李亚峰中国文学道咸诗歌编年史研究(1821-1861)常熟理工学院4李朝平中国文学抗战时期沦陷区新诗史料搜集、整理与研究重庆三峡学院5郑敏惠中国文学中古文论核心审美范畴语义生成研究福建师范大学6张红中国文学许浑《丁卯集》编年笺注研究广东理工职业学院
其他

项目 | 52项!2020 年度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立项名单(外国文学)

序号作者学科项目单位1于元元外国文学霍米·巴巴近20年(“9·11”之后)伦理学转向研究安徽大学2付天海外国文学中国古典短篇小说德语译介史研究大连外国语大学
其他

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评选结果公示(中国文学/外国文学)

GANG论文外国文学彭青龙二等奖二十世纪法国先锋文学理论和批评的“文本”概念研究著作外国文学钱翰二等奖East-West
其他

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评选结果公示(语言学)

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评选结果公示(语言学)著作论文奖(71项)
其他

译论 | 胡开宝 张晨夏:基于语料库的“中国梦”英译在英美等国的传播与接受研究

研究语料本文研究语料选自自建的英国和美国主流媒体“中国梦”新闻报道语料库。该语料库收录的语料为2008年到2016年间英国和美国主流媒体发表的所有包含“中国梦”英译名即China
其他

译论 | 苏艳:翻译中的男性自恋考察

许钧:试论中国文学外译研究的理论思考与探索路径——兼评《中国现代文学在法国的译介与接受》译论|胡卫伟:明末清初传教士科学翻译之社会学考察——布迪厄“场域”理论视角译论
其他

译论|方梦之:中外翻译策略类聚——直译、意译、零翻译三元策略框架图

许钧:试论中国文学外译研究的理论思考与探索路径——兼评《中国现代文学在法国的译介与接受》译论|胡卫伟:明末清初传教士科学翻译之社会学考察——布迪厄“场域”理论视角译论
其他

译论|潘文国:文章翻译学的名与实

许钧:试论中国文学外译研究的理论思考与探索路径——兼评《中国现代文学在法国的译介与接受》译论|胡卫伟:明末清初传教士科学翻译之社会学考察——布迪厄“场域”理论视角译论
其他

译论|胡作友 刘梦杰:《文心雕龙》英译的陌生化策略分析——以宇文所安英译本为例

摘要:陌生化理论的目的是变习见为新异,化腐朽为神奇,以增加审美快感。陌生化翻译是文学翻译基本属性的内在要求,其主要手段是异域化和混杂化。宇文所安《文心雕龙》英译本的异域化体现在译文的异域色彩,无论是形象语言还是文论术语,都带有浓浓的中国味;其混杂化体现在异国情调的杂合化翻译,特别表现在引文和赞文的杂合化处理。宇文所安的陌生化翻译并非是将陌生化无限放大,而是将其控制在“不即不离”的稳妥范围内。这样的处理,有利于满足目的语读者的审美期待,丰富目的语语言文化,促进中西文论对话,也为中国典籍英译和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思考。关键词:《文心雕龙》英译;
其他

译论|孙子尧:多元性别视角下的翻译研究

并尝试结合在后结构女性主义性别范式中涌现出的酷儿理论为其提供可行性翻译研究方案。一、早期女性主义性别视角下的翻译研究对于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中一切所谓客观、理性和中立的知识结构表象,
其他

译论 | 韩子满:再论中国特色翻译学——基于《中国翻译》和 Babel 的研究(1987~2016)

翻译史与翻译教学研究类论文比例对比《中国翻译》发表的翻译史研究论文不仅数量更多,而且整体上不断增多,形成了规模。事实上,最近几年“译史纵横”已成了该杂志的一个特色栏目。相比之下,Babel
其他

译论 | 王建开:文学翻译:西方观念影响近现代中国社会的媒介

作者简介:王建开,博士,复旦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翻译史,文学翻译,中国文学对外传播。源自:《外国语》2019年第4期。一、引语清末民初,国人放眼看世界,西学东渐日盛(熊月之2011),引发翻译热潮,外国文学译介是其中重要一支。在清末民初的三四十年间,出版了近2000余部(篇)外国文学译作(刘树森1997:36)。进入现代,各国文学译介更加迅猛,达到4000多部(《民国时期总书目(外国文学分册)1911-1949》),若以五四为界,1919-1949年间出版的各国文学译作至少4499部(王建开2003:64-65),并引起巨大反响(邹振环1996)。因此,这段时期的文学译介一直是翻译史的研究重点。对于外国文学在现代中国的译介,学术界的研究传统多限于文学的范围。例如指出林纾与口述者合作的译介提高了小说在中国的地位、新文学家借助翻译促进创作(茅盾1937:1060-1073)。或是探究文学译介与新文学的关系(胡适《文学改良刍议》《建设的文学革命论》),或是译介对中国一系列新的文学类型的催生作用:中国的十四行诗(脱胎于英语十四行诗)、文明戏(话剧)、新诗(熊辉2010)、儿童文学(张建青2008;宋莉华2009:87-98)、侦探文学、科幻文学等,以及译介对创作手法和语言改造(现代汉语是欧化的产物)的作用。而事实上,现代中国的文学译介,其意义远不止于对中国传统文学的改造和新文学的推动,更对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产生了广泛影响。例如小说之于政治(梁启超1898:53-54),又如《新青年》的翻译倾向是从文学革命到政治革命(林立伟1999:57-60),以及创造社的成员最后顺应国情需要,转向了革命文学。纵观五四以来的翻译,可窥见一个贯穿始终的实用目的,即利用翻译作品呼应国情需求、改造社会、推动进步。更重要的是,文学译介对中国传统观念产生了冲击,改变了国人在一些重大社会问题上的认识和态度。在文学翻译与中国文化观念的转变方面,学界需给予更多的注意。二、五四以来文学译介的文化改造意义具体说来,通过文学翻译,西方的一些价值观在现代中国传播开来。这其中,妇女的基本权益(男女平等)即是十分重要的一例。对此,知识界运用文学译介的手段鼓与呼,以此方式调动社会对中国近现代妇女问题的关注。晚清的翻译小说中就有了妇女形象主题的作品(孔慧怡1998:71-87),来华人士也利用文学手段参与其中。自称“傅亲中”(Ching-chong
其他

译论 | 潘文国:中国译论与中国话语

中国译学研究基本上处于“失语”状态。这是有人认为中国没有翻译学、不需要翻译学以及只要引进、不需建立“中国特色翻译学”的原因。有2000年历史的中国译学到了二十世纪为什么会失语?从更深的层次找原因,
其他

学术观点 | 尚广辉:西方叙事研究新视野:非自然叙事

非自然叙事讨论的是第一人称人物叙事者的“全知”能力。非自然叙事学家使用了心灵感应的心理来凸显全知叙事者进入他人心理的能力。“心灵感应”是可以“读出和听到他人心声的第一人称叙事者的后现代表现形式”C
其他

学术观点 | 傅浩:解说的必要——以叶芝诗为例

“我”与“你”的相遇——庞德、斯奈德所译汉诗的主体间性管窥学术观点|刘昊:莎士比亚和汤显祖戏剧跨文化改编中的“象”与“意”学术观点|陈兵:英国维多利亚时代历险小说中的异域风景与英国性建构学术观点
其他

学术观点 | 陈静:复数的数字人文——比较视野下的中国数字人文

“我”与“你”的相遇——庞德、斯奈德所译汉诗的主体间性管窥学术观点|刘昊:莎士比亚和汤显祖戏剧跨文化改编中的“象”与“意”学术观点|陈兵:英国维多利亚时代历险小说中的异域风景与英国性建构学术观点
其他

学术观点 | 闫雅萍:刘若愚的《文心雕龙》研究

“我”与“你”的相遇——庞德、斯奈德所译汉诗的主体间性管窥学术观点|刘昊:莎士比亚和汤显祖戏剧跨文化改编中的“象”与“意”学术观点|陈兵:英国维多利亚时代历险小说中的异域风景与英国性建构学术观点
其他

西方文论关键词 | 王安 程锡麟:语象叙事

5)。这句话与中国诗画传统里“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苏轼)、“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郭熙)的观点是相通的。在对古希腊罗马时期的语象叙事进行研究的众多论著中,特别值得关注的是韦伯(Ruth
其他

译论 | 陈小慰:中国文学翻译“走出去”:修辞形势及因应之策

response),通过“话语的手段”使受众在思想及行为上有效参与到相关形势当中而成为改变现实的干预力量,而不仅仅只是做出反应。比彻的观点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当代著名论辩学家凡·爱默伦(Frans
其他

学术观点 | 阮炜:外国文学应当“内敛”,抑或“溢出”?——兼论何为“Department of English”

作者简介:阮炜,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导。研究领域和方向:20世纪英国小说、文明比较、西方古典学。近年来,我国高校人文学科从业人员有一种强烈的危机感,意识到人文学科正处在一种被日益边缘化的境地。原因主要在于国家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加快发展经济和科技,提出了全民创新之响亮口号,而这一切似乎跟人文学科无缘。作为外国文学从业者,我们理应关心外国文学或外国语言文学的学科处境,但是为了更深入地讨论这一话题,不妨先讨论一下作为整体的人文学科的处境,因为文学、历史、哲学等作为大学建制中的基础性文科学科,①其总体处境与外国语言文学并无本质区别。一在西方古代,原本并没有人文学与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分化。到了中世纪,才有了所谓“七艺”,即最初的大学都教授的逻辑、语法、修辞、数学、几何、天文、音乐这七门基础课。“七艺”的定位,大致相当于现在大学本科的基础课程。只有读完了这些基础课,才能修相当于现在研究生课程的神学、法学、医学。这在当时,都是非常实用的学科,可以看作欧洲大学最早的学科分化。古代中国的情况大致相当。最初也只有笼统的“诗书”,后来才有了经史子集的分类。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现代大学体制引入中国之前,中国主流知识传承及生产体系是一概不细分学科的。算学或数学、医学、农田水利之学虽然实用,却并非主流,登不上大雅之堂,能在《四库全书》里占有一个小小角落,已属幸运。天文历算之学虽然同样有用甚至更为有用,却被皇帝垄断,民间人士研究这种学问乃犯了大逆之罪。总之,儒生士大夫对于实用的学问要么根本未能涉足,要么不屑一顾,而对于经史子集这些历史悠久的“正宗”学问,却是全副身心,投注毕生精力,且不分什么“学科”,而是融汇贯通。问题是,欧洲经济社会的发展终究引发了工业革命。大约在19世纪下半叶,最迟至20世纪初,西欧和中欧的工业革命已大功告成。欧洲生产力水平在短短一两百年内有了飞跃性的提高,与此相应的是,欧洲社会知识的传承和生产突然升级换代为一种全新的模式,在短时间内产生了反映和适应现代生产、生活状况的大量新知识。新知识形态反映在大学建制(当然,大学建制本身就是新知识的最大推手)中,便是大量新学科的兴起。现代学术便主要建基在各种新学科之上。从形态上看,现代学术大体上可以分为三大类。一是包括历史、文学、哲学、宗教、音乐、艺术等在内的人文学科。二是理工学科,含数学、物理、化学、生物、机械工程、土木工程、信息工程和医学等。三是社会科学学科,如法学、商学(含经济学、金融学等)、政管,以及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社会科学和第二类学科里的工科由于其实用性,容易转化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或者说容易或直接或间接地转化为商品,所以一个世纪以来一直引领风骚,其发展势头早已超越了自然科学,更不用说人文学了(一直以来,包括人文学者在内的大学中人普遍认为,人文学天经地义不具有现实相关性,不直接对国家和社会的经济、政治和军事状况产生影响,也无需直接对国家和社会产生影响)。大约也是从19世纪下半叶起,相当于现在文史哲语的人文学与专门研究数理化的科学开始成为冤家对头。到了20世纪60年代,英国知识界还打了一场以F.R.利维斯(代表“文学文化”)为一方、C.P.斯诺(代表“科学文化”)为另一方的著名笔仗。将近一百年过去了,及至今日,科学和人文学经过一番争斗和嘶咬后,双方似乎已以圈定了各自的地盘。看上去,即便在当今这个社交媒体泛滥、人工智能勃兴、生命科学和量子科技如火如荼的时代,科学家们也并非不承认人文学科的必要性和内在价值。事实上,无论在西方各国、日本,还是在中国,几乎找不到一个人文学者丝毫没有受到科学和科学精神的影响,也几乎找不到一个科学工作者丝毫没有受到人文学的影响。科学与人文学似乎不再互掐互殴了。二然而这只是表面现象。一个千真万确的事实是,在当今中国高校,人文学与科学之间的鸿沟越来越深、越来越宽,人文学科显得越来越可有可无。如果某个学生跟人说他在某某大学念“外国文学”,听者的第一反应很可能是:你毕业后做什么?这实在是一个“百无一用是文学”的时代。既然中国总体上仍然处在赶超欧美的阶段,那么外国文学乃至人文学的学术研究不叫“研究”而叫“科研”,就不奇怪了。既然一心一意赶超赶欧美,那么大学校长多为理工科出身,决策行事偏向“有用”的学科,边缘化甚至虐待“无用”的人文学科,实在不值得大惊小怪。不说商科、工科、医科、法学和管理等学科,就连相对“软性”的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也比外国文学风光得多。实在是“冠盖满京华,斯文独憔悴”!尽管两种学问的价值观、思维方式之间仍然存在深刻的差异,但现如今,全世界的人文学者和科学工作者都面临着共同的困境。这并不是科学与人文学的矛盾,也不是科学对人文学的蚕食和打压,甚至不是人文学在“反思启蒙思维”这一口号下对科学主义所发起的吉诃德式的反击,而是诸理学、工学、社会科学和人文学学科内部的专业方向之越分越细、越分越密的结果。至少从目前来看,这种不断加剧的细密分化具有一种几乎不可能摆脱的内在压迫性。无论一个学者所从事的是人文学,还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抑或商学、法学研究,你如果恰恰是高校从业者,便不得不把眼光集中在某一个极其狭窄的面上,义无反顾、晧首穷经地一头扎进去,或在实验室里苦苦地熬到老,否则是出不了“科研成果”的。出不了“科研成果”,就得不到学位,拿不到教职,升不了教授,在我国的特殊国情下,还有评不上“重点学科”、拿不到“重点基地”或“博士点”的问题。你可以根本不扪心自问,你所产出的“科研成果”对于社会、国家乃至人类究竟有多大的精神价值或实用价值。这么做,大学中人不啻是在跟魔鬼做生意。在西方语言中,在汉语中被译为“科学”的“science”一词,本意是“知识”。晚清人士将之译为“科学”,可谓抓住了事情的本质。“科学”者,分科之学也。但问题是,今天各种学问的“科”,其“专业方向”越分越细,人也跟着僵化异化成各方面的“专家”,可以说已沦落为学科机制的囚徒。由此不难看清,欧洲文艺复兴时代的“巨人”是极幸运的。或许,那时的科学真正是在生产知识,还远远没有蜕变成不断分科、专业方向越分越细的“科研”。比如达·芬奇既是大画家,又在自然科学甚至实用工程技术方面卓有成就。这种全能、多面现在已是绝对不可能了。并非世无英雄唯有竖子,而是越分越细的分科之学剥夺了诞生达·芬奇式巨匠的文化土壤。包括外国语言文学在内的文、史、哲各个领域其实面临同样的困境。乍看上去,这似乎像是学科繁荣——因“专业方向”划分得越来越细,“科研成果”出得越来越多,然而究其实质,则会发现这可能是一种没有必要的专业细分——除了维系大学体制内部的学科运行逻辑,对社会、国家乃至人类不可能有实质性贡献;更糟糕的是,“专业方向”之越分越细,“科研成果”之越出越多,很可能是把已被炒过无数次的论题改头换面,重新翻炒,将其包装成最新甚至最“前沿”的“学术成果”,以获取这种或那种形式的利益。在此过程中,人文学者像理工商医农和社会科学工作者一样,已不是他们自己,而成了自身欲望与体制、流俗和偏见的奴隶。在很大程度上,他们囿于各自狭隘的学科身份定位,全部生命都被消耗在拿学位、评职称上。他们甚至可能以人文学的专业性质为由,以其所从事学科为基础中的基础,关在象牙塔中孤芳自赏,全然无视社会的需要,全不触碰时代的脉搏。事实上,像现代学术体制中其他学科那样,人文学经已落入一个深深的陷阱之中无以自拔。在很多人看来,在金融、法律、管理和土木工程、信息工程和生物工程等学科的人们看来,人文学原本就是没什么用的东西。雪上加霜的是,外国文学从业者因整个学术体制的原因,同样汲汲于学科分类的不断细化,不可救药地到一些无价值、无意义的作家作品中淘金淘宝,根本无意于摆脱“语言文学”的紧箍咒,跨界到其他知识领域尤其是具有现实相关性的知识生产中去。所以这里要问的问题是,我国的人文学尤其是外国文学是否可以不那么“内敛”,而是跨越通常理解的学科界限,向其他学科“溢出”?毕竟,译为“文学”的英文“literature”一词最重要的词义为“人们认为有价值的图书、戏剧和诗歌”,②外延明显大于我国文学研究界所理解的小说、诗歌、戏剧、散文之范围,而是除此之外,还包含历史、哲学、政治学、社会学、人类学等方方面面的内容。对“literature”的这种更为宽广的理解意味着,文学本身就是跨学科的,从本质上讲具有跨学科性。尽管从理论上讲,外国文学的研究对象比通常理解的大得多,也就是说外国文学学科完全应该“溢出”,但我国外国文学研究界乃至整个文学界的做法并不鼓励跨学科研究。事实上,包括外国文学从业者在内的人文学者统统被关在马克斯·韦伯所说的“铁笼”里,似乎无可逃遁。众所周知,我国大学人才培养和职称晋升机制、新开课程申报、学位点申报乃至“重点学科”、“重点基地”的申报等都使用学位高低、论文级别、项目级别、获奖级别等量化指标来衡量一个学者或一个院系的学术业绩。这种做法像五指山一般压在外国文学从业者身上,使他们动弹不得。为了学术前途,青年学子必须尽快拿出为行内所理解和接受的那种“成果”,于是不得不“内敛”,甚至把一生的黄金时间耗费在一些太小太窄因而没什么意义的论题上,完全不考虑跨学科“溢出”。但这里不妨问一个问题:我们的西方同行是否面临着同样的困境?三如果我们把眼光移向英美国家的同行,不难发现,他们的处境比中国的外国文学学者强得多。事实上他们远不象我们这么“内敛”,而是一直在向其他学科“溢出”。他们对文学研究的这种跨学科理解,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在当今这个论文、项目、获奖和其他自然科学式的量化评估指标已成强势话语的时代,在这个学科分化越来越细密的时代,尤其如此。在我国外国文学从业者乃至一般人文学者心目中,爱德华·吉本无疑是一个历史学家,但对于西方国家的英语学者乃至一般人文学者和普通读者来说,吉本的《罗马帝国衰亡史》不仅是一部史学经典,也是一部文学精品,事实上也常常被当作文学范本来使用。同样有意思的是,1953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了温斯顿·丘吉尔。他并没有写过通常意义上的文学作品,如小说、诗歌、戏剧、散文之类的东西,瑞典文学院表彰他是因为他写了通常被归为历史类别的《二战回忆录》。“Literature”既然并非纯粹指诗歌、小说、戏剧、散文、文论作品,
其他

西方文论关键词 | 郑佰青:空间

周汶:漩涡主义西方文论关键词|尚景建:假名冯伟|西方文论关键词:邪恶韩启群|西方文论关键词:物转向西方文论关键词|孙磊:狂欢化西方文论关键词|董雯婷:罗曼司西方文论关键词|
其他

学术观点 | 李云霄:礼仪、道德与情感——《理智与情感》的文化内涵

1819-1880)那里“仍受关注,只是已成嘲讽对象”。⑤上述两段引文的涵义似乎互相抵牾——前一段把“礼仪”提到了文明和秩序的高度,而后一段则有把它等同于外在修饰之嫌。同样,托尼·坦纳(Tony
其他

译论 | 许多、许钧:中国典籍对外传播中的“译出行为”及批评探索——兼评《杨宪益翻译研究》

许多,博士,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许钧,浙江大学文科资深教授,浙江大学外国语言文化与国际交流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翻译学与法国文学。
其他

译论 | 丁水芳 杜泉贵:《牡丹亭》英译研究述评——基于 CNKI 2000—2017年期刊文献的共词可视化分析

更多精彩,请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摘要:本文以2000—2017年中国知网上发表的《牡丹亭》英译研究论文为数据样本,采用文献计量分析法,对其研究现状及热点作共词可视化分析。研究发现,《牡丹亭》英译研究主题主要分布在四个领域:《牡丹亭》英译综述性研究、译本鉴赏及对比研究、《牡丹亭》译本翻译策略研究以及《牡丹亭》文化翻译研究。四类研究取得一定效果,但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局限性,还需从“认知翻译”“翻译伦理”“翻译语料库”和“海外传播”等视角展开更深、更广、更多元的挖掘。关键词:《牡丹亭》英译;共词可视化;研究现状;热点分析自1939年《牡丹亭》选段“春香闹学”译文首次问世以来,国内外学者陆续对《牡丹亭》节译、改译和全译。迄今为止,已有23个不同形式的译本。学术界和翻译界对《牡丹亭》译本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并已取得一批研究成果。笔者尝试采用文献计量分析法对2000—2017年中国知网上发表的《牡丹亭》英译研究文献作共词可视化分析,以期对《牡丹亭》英译研究的现状及研究热点有一个全面的认知,为更多研究者深层次研究《牡丹亭》英译提供参考。1
其他

学术观点|胡平:伊兹拉·庞德《诗章》中的观音形象

“我”与“你”的相遇——庞德、斯奈德所译汉诗的主体间性管窥学术观点|刘昊:莎士比亚和汤显祖戏剧跨文化改编中的“象”与“意”学术观点|陈兵:英国维多利亚时代历险小说中的异域风景与英国性建构学术观点